基于SWOT模式的潮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分析
2016-03-16郑銮娟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郑銮娟(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基于SWOT模式的潮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分析
郑銮娟
(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利用SWOT模式对潮州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分析,潮州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劳动力价格、地区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内外交通系统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仍存在区位发展不明显、产业结构不理想、经济水平落后、高层次人才缺乏等劣势,面临的机遇是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而面临的挑战是周边园区的竞争和外来企业难以扎根本土。因此,潮州在承接产生转移方面,要结合本地产业体系有选择地进行产业承接,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级培养和引进人才。
关键词:潮州;产业转移承接能力;SWOT模式分析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转出地和承接地基础条件的差异,而产业转移的流向和规模,主要取决于转入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各种实际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相关因素。[2]产业承接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所拥有的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等多种作用力的综合系统。[3]对转入区的产业承接力进行综合评价,将有利于指导产业转移在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合理的进行,从而使产业承接地能够承接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本文借助SWOT①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包括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模式对潮州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评判,分析其在承接外来产业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一、潮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况
潮州作为粤东地区首个被广东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城市,正在逐步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加强规划建设,积极与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联系合作,借鉴经验,改革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经济实力。目前,潮州分别与深圳、中山两座城市建立产业转移的关系,并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转移集群和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2005年,深圳南山与潮州合作共建深圳南山(潮州)产业转移园,工业园规划为“一园三区”,靠近市区的南山产业园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方向,着力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径南产业园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为方向,形成产业合理转移,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而位于饶平县的临港产业园则以能源化工等临港重工业和船舶产业为主导。三个园区产业转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另外,为全面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地区对口帮扶工作,中山与潮州携手共同建设“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园区总布局是“一园五区”,即南山分园、径南分园、临港分园、潮安分园和湘桥分园,采用“中山打包开发”和“中潮合作开发”两种开发模式。[4]其中径南分园由中山市整体打包开发,园区土地重点招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装备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进驻;潮安分园是中山与潮安区联合开展园区开发、管理,重点建设食品包装、印刷、不锈钢、陶瓷、服装以及电子制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南山分园目前已有企业近百家,以电子、通讯、机械、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临港分园规划发展为以能源石化、低碳环保、仓储物流、保税加工、商贸服务为主导的现代化滨海工业园区;而湘桥分园由官塘工业区、官塘投资区、铁铺工业区组成,发展陶瓷、饮料、汽贸、农业科技等产业。
二、潮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潮州地处广东东部,省内与汕头、揭阳相邻,东面又与福建省诏安县、平和县接壤,被称为广东省的“东大门”。由于濒临南海,因此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广东省内距离台湾省最近的城市。
潮州主要河流有韩江和黄冈河,水资源充沛,且水质良好,可供开发的水能丰富;海岸线长136公里,海域广、岛屿多,形成较多优良的天然海港,有利于港口建设和海产养殖业,海洋资源极具开发前景;矿产资源的优势更是明显,矿藏种类接近20种,主要有锡、钨、磷、钾长石和高岭土等,其中初步探明就多达1亿多吨储量的高岭土(瓷土)为陶瓷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也奠定了陶瓷产业在潮州迅猛的发展势力。
2.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对优势
潮州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根据2010年潮州市部分职位(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数据统计,管理人员的最高职位企业经理(厂长)月薪的中位数是4680元,与广州同年同等职位的收入15093元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技术人员方面电子计算机设计、机械建筑、食品工程技术、服装设计师、陶瓷产品开发、不锈钢产品开发等职位的月工资中位数分别是2350元、2800元、3000元、2500元、3000元、2500元。另外,据潮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该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164元,是粤东四个城市的最低工资,比广州要低2600元。如此廉价的劳动力更是吸引了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伴随着产业转移,更多的企业工厂进驻潮州,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岗位。许多在外务工人员也纷纷选择回潮,其中2011年大学生回潮工作人数为6728人,2012年增加至8141人,2013年超过9000人,为潮州就业人口注入新鲜力量。[5]
3.特色产业基础扎实
潮州本土产业多样化,特色鲜明,形成一系列的产业集群,如陶瓷、服装、食品、不锈钢制品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各大产业稳健增长。2014年,全市八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2.1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陶瓷位于潮州八大支柱产业之首,陶制品种类齐全,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其出口量及总产值、销售额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重要位置,被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并成为首个建立“中国陶瓷出口基地”的城市。除陶瓷产业外,潮州其他特色产业也发展迅猛,如2014年全市不锈钢制品业、印刷业、电子工业、水族机电、服装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分别同比增长25.8%、24.2%、15.6%、14.5%和11.4%,其中不锈钢制品业增速连续三个月居八大行业之首,实现增加值18.8亿元,电子工业为八大行业中相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幅度最大的行业,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6]
4.内外交通系统加速改善
交通运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前提条件。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对外联系密切且方便,能更好地招商引资,增加其经济效益;对内则将区内各经济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沟通和资源的共享。
潮州近几年对内对外的交通有所改善。目前政府正在积极建设两座跨越韩江的桥梁,分别是东西溪大桥和潮州大桥,建成之后将与原有的韩江大桥和金山大桥组成连接韩江东西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外交通则呈现多样化,其中高速公路有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潮惠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等;普通铁路为广梅汕铁路,并设有潮州站;海运港口则设在饶平的潮州港;同时还有值得瞩目的厦深铁路和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厦深铁路在潮州有两个站口,其中饶平站服务于潮州港临港产业园和对台贸易区,而潮汕站位于汕潮揭三市的地理中心,可以服务于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与深圳、厦门形成“2小时经济圈”。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同样地处潮汕三市中心,升级为国际机场后将开通到东南亚的国际航线,有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出东南亚的空中桥头堡,带动粤东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高铁和机场的建设与运行,将从更大空间范围上增强城际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的联系往来,有利于改变潮州“省尾国角”这一劣势,提高作为产业承接地的吸引力。
三、潮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1.区位发展优势不明显
潮州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既是三大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和厦门的交汇点,也是珠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的结合部,现已成为广东东接福建、浙江,北通江西、安徽的重要交通枢纽。潮州的经济本该依托两大经济区交汇融合地带的区位优势而迅猛增长,但实际上该优势发挥得并不明显。首先,潮州与珠三角的两大经济中心广州和深圳的直线距离大致分别为347.9公里和290.5公里,不在珠三角的范围内,而是包含在更大范围的泛珠江三角洲之中,属于广东的“省尾国角”,再加上其经济实力等社会各方面的能力不足,潮州接受珠三角经济辐射十分有限。其次,潮州与海西经济区的经济中心福州和厦门直线距离为381.3公里和175.2公里,处于海西经济区中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但这个发展轴在海西五大轴线中是相对较弱的,且处于海西经济区的边缘地带。海西经济区以点轴开发模式将闽粤浙赣四省的20个城市集结在一起,厦门、福州等中心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难以辐射到处于边缘地带的潮州,因此在海西经济区中的优势并不明显。另外,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潮州港虽与高雄港相距仅有186海里,但如今珠三角地区与台湾的贸易并不仅仅局限在潮州港,而是开通更多的航线渠道,以减少运费开销而直接将货物运至台湾。总之,潮州作为广东“东大门”和海西“桥头堡”的优势并不明显。
2.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表1 潮州市经济发展概况表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整体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经济总量、人均GDP以及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上却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多项指标在全省21个城市中位于倒数之列。特别是人均财政收入连年仅达全省平均水平的20%,如表1。这说明潮州的经济水平低、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可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少。尽管深圳(潮州)和中山(潮州)两大产业转移园区在前几年建园初期吸引不少投资商进行投资,但产业转移园需要大量资金来进行园区建设,以及水电、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倘若要依靠产业转移园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仅靠外来投资并不是一个长久可行的办法,自身财政缺口仍是目前潮州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3.产业结构层次不理想
潮州因其八大特色产业历史比较悠久,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整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从图1中潮州2009-2013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潮州的三次产业配比不均衡,产业结构偏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够突出。2013年广东省的三次产业比例为4.9∶47.3∶47.8,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大部分城市二三产业都分配得比较均匀,甚至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
潮州以八大特色产业为支柱,这些传统产业附加值不高,结构层次较低,导致了对外竞争力小,产品辐射能力弱,又因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和人才的薄弱和缺失,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打破传统格局、创新生产。另外,工业与服务业互相带动发展较差,因为潮州第三产业发展较弱,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中介、市场管理等都还不成熟,服务业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4.人才缺乏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局势下,拥有了最完备的人才队伍,就拥有了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的强大后援。潮州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基地,大部分人才从事传统产业,主要在生产线上工作,参与到技术类的工作机会少之又少,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远远不够。
潮州目前只有一所本科高等院校韩山师范学院,其学科专业大部分是师范专业,与潮州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较弱,且人才培养水平和影响力度都不够;另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14所,只有3所为省重点学校,发展规模偏小、办学水平偏低、效益不大,虽然其学科专业与潮州的支柱产业相对口,但基本是服务于传统产业,难以适应珠三角的创新产业。另外,人才工资待遇低,虽然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但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长效引进,加上潮州缺乏吸引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得高端人才出现“只出不进”的窘状。
图1 潮州市2009-2013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图
四、潮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1.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升级所产生的产业转移推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近年,珠三角地区所承接的国际产业类型发生了转变,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转变。为满足新产业的发展,珠三角地区需要在政策、资源和空间上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而珠三角地区在近三四十年所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劳动力、能源、土地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供给紧张,成本优势丧失,严重影响其获利空间。所以,珠三角地区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原有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为新兴产业腾出更多空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政府政策扶持导向明显
为了协调区域的均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于2008年和2013年分别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即“双转移”战略)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
所谓“双转移”,就是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是指广东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将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相对落后的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而东西两翼、北部山区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则向珠三角或邻近地区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扶持,在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带动粤东西北的发展。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潮州市要“建设成为广东特色经济示范区、重要临港产业基地、粤东特色旅游目的地、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建设定位也有利于潮州明确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200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要加快发挥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等相邻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这些政策提高了潮州接受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有利于潮州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为潮州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提供良好的契机。
五、潮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
1.周边园区竞争强大
自实行“双转移”政策以来,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大约有40个产业转移园。其中,2012年累计吸引项目投资和实现工业产值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2013年前三季度产业转移总值达3382.09亿元,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7]。各大园区为促进本地经济大幅增长,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大量招商引资,目的在于承接更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如中山(肇庆)产业转移园区的财税优惠、江门产业转移园区的建厂优惠、珠海(茂名)等产业转移园区的水电优惠、珠海(揭阳)等产业转移园区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优惠,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珠三角地区各大企业和工厂的投资。因为企业总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区位进行投资,将所得利益置于首位。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留住企业,而这也使得地区间的产业转移竞争加大。另外,潮州产业转移园区的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主要发展能源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但在全省约40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中,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转移有很多,如肇庆、阳江、河源等城市,而沿海临港城市一般都会发展临港产业,这对于潮州来说并不是优势,潮州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的产业大众化,无疑是未来依托产业转移发展经济的又一挑战。
2.外来企业根植性弱
企业外迁多是因为在原产地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为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选择在其它更具成本优势的地方进行生产,而且其外迁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环节,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未必能真正带动产业承接地的产业结构升级,一旦承接地的成本优势丧失,外来企业很快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而承接地因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本土企业未能发展起来,当地经济将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威胁。目前,潮州虽然在劳动力、土地及部分自然资源上相比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其可持续性仍较有限,如近年来随着外来民工严重流失,本地民营企业用工困难也逐渐显现,可供外来企业的普通劳动力数量更是有限,这将影响产业转移的生产成本的稳定性,当这些原本的优势逐渐弱化,能否持续有效地留住外来企业,并且培养本地企业逐渐成长,将成为潮州承接产业转移所要面临的挑战。
六、提升潮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思考
根据对潮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SWOT分析,潮州要充分把握机遇、利用优势、克服困难、接受挑战,从而全面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要结合本地产业体系进行产业承接。潮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结合自身已有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重点引进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先进技术和设备、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思路等,并通过学习、模仿、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潮州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陶瓷、不锈钢、食品、包装印刷、服装、塑料制鞋、电子等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可以利用已有产业集群、产业配套提升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如陶瓷产业可与佛山陶瓷产业对接,服装产业可与东莞服装产业对接,电子产业可与中山和顺德等地电子产业对接,不锈钢产业可与南海钢材产业对接。另外,还要具有产业承接的前瞻性,有选择性地承接生物医药、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从而提升地区的产业层次。
其次,要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定的污染转移,作为承接地一定要明确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要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不能让产业转移园成为新的污染源。要注重加强本地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生态型产业园区和提高承接产业层次等方式,把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作为共同目标进行产业承接。
再者,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水电、道路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潮州目前对外交通系统有较大的改善,基本能满足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需求,但在对内交通上仍较为落后,道路存在窄、乱、堵现象,加强道路网建设和交通管理迫在眉睫。
最后,要加大人才培养与吸引力度。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潮州要积极改善教育结构层次,加强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另外,要实施一系列有利政策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潮州,为外来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结语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而潮州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一直相对较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缩小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差距,将成为潮州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潮州要借助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成熟等优势,克服潮州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低、人才和资金缺乏等劣势,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经营经验,抓住广东“双转移”等政策实施的机遇,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相融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实现真正的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促进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松志,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2):22-25.
[2]罗哲,邓生菊,关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与规模测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2(6):90-94. [3]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述[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6:64-74.
[4]中山“火炬”将进驻潮州[EB/OL].(2014-05-29) [2015-09-10].http://www.chaozhou.gov.cn/czyw/87616. jhtml.
[5]越来越多大学生厌倦大城市生活选择回潮州就业[EB/ OL].(2014-07-16) [2015-09-12].http://wscz.chaozhou. gov.cn/informations/news_detail.aspx?id=19111.
[6] 2014年潮州工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5-02-02) [2015-09-15].http://www.chaozhou.gov.cn/rdzx/93870.jht⁃ml.
[7]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3-11-04) [2015-09-17].http://www.gdei.gov.cn/flxx/cyzy/sjyzk/ 201310/t20131031_111615.htm.
责任编辑黄部兵
An Analysis of Chaozhou Industry Undertaking Ability Based on SWOT Model
ZHENG Luan-juan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Culinary Arts,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Based on SWOT model,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bility of Chaozhou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Chaozhou has a relative advantage in the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position, natural resources, labor pric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base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disadvantages: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not obviou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not ideal, the economic level backward, the high level talents insufficient. The opportunity ahead is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at all levels. The challenge i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to take root in the area. Final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haozhou industrial undertak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local advantage industry system,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ccelera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ntro⁃duce talents into the area.
Key words:Chaozhou;the ability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SWOT model analysis
作者简介:郑銮娟(1983-),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09-29
中图分类号: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6)01-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