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探究

2016-03-16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商论 2016年21期
关键词:供应商商业信用

南京农业大学 王 敏



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探究

南京农业大学王敏

商业信用融资是客户企业在获得商品后,供应商同意其拖延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付款,相当于供应商对客户企业的一种短期融资,其在当今国内资本市场中的运用日渐增加,并逐步成为非传统金融体系融资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商业信用 融资 客户企业

商业信用融资是客户企业在获得商品后,供应商同意其拖延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付款,相当于供应商对客户企业的一种短期融资。陈庆保(2006)较早提出商业信用作为外源融资途径,是企业应对融资困难局面的有效对策之一。随后白建东(2008)、于莉等(2009)从理论上阐述剖析了商业信用融资的重要性,贾明谦(2009)则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商业信用融资作为一种短期融资来源,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其在当今国内资本市场中的运用日渐增加,逐步成为非传统金融体系融资的有效途径之一(陆正飞和杨德明,2010)。

Petersen等(1997)从多个范畴探讨了造成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差异的原因,发现显著因素包括投资机会、企业规模、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关系度、企业年龄、现金流以及所属行业。Demirguc-Kunt 和 Maksimovic(2001)指出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企业,更加广泛地运用商业信用。同时在法制健全的地域,公司对商业信用融资的运用较少。Fisman(200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显示,在金融体系较为落后的背景下,如果行业中运用的商业信用较多,则企业的成长速度较快。John Wiley 和 Sons(2003)认为对商业信用产生作用的要素还包括竞争程度、价格要素等。Van Horen等(2007)认为,处于竞争程度和缓的行业中的企业,更容易从供应商处得到商业信用融资。Inessa Love(2007)从宏观层面着手,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金融危机对于商业信用确实产生了影响,商业信用规模在危机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得以增长,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呈减少趋势。

1 外部因素

在区域差异方面,余明桂和潘红波(2010)研究结果显示处于经济和金融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会较多的运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而李斌和江伟(2006)却得出相反结论,即金融发达程度越高的地区,其所辖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数额越大。胡海清等(2011)也支持地区差异影响的存在。曹向和匡小平(2013)发现,在政府干预程度较少、外部金融体系较为发达、法律保障机制较好的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信用融资。

宏观政策方面,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提出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运用商业信用途径融资的差异性。其给出的解释是作为与企业成长发展紧密相连的投融资领域,公司管理层在这方面进行计划和决定时,必然会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郑立东和程小可(2014)则从宏观经济角度肯定了这种影响。

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叶炜(2015)以2001年~2012年在沪深主板A股上市的公司为实证样本,发现水准较优的独立审计以及良好的企业声誉可以明显加强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且在这个过程中二者呈现出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是冯延超(2015)以2010年~2013年中国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却得出效果不明显的结论。

2 内部因素

内部特征方面,谭伟强(2006)和赵宇翔(2008)的研究都表明公司规模对商业信用融资呈现正向作用,规模效应同样显现于商业信用中。叶栋梁(2008)通过经验数据的研究却否定了规模因素的影响。与上述情况均不同,张婧超等(2013)的实证研究却得出规模较小的公司反而能够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经营状况方面,学者尽管选取的度量指标有所不同,但均提出盈利能力、流动性水平等均是导致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差异的显著要素。

内部治理方面,应千伟和蒋天娇(2012)提出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然而张婧超等(2013)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曹向和匡小平(2013)的研究也支持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更多的说法,但是其同时也指出在政府干预经济较少、金融发展较好、法制环境较好的地区,这种情况会发生转变。

内部控制方面,郑军林、钟高和彭琳(2013)的研究肯定了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在扩大商业信用融资方面的效果,并且即使面临着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等不利的外部经济大环境,这种积极的效果也依然存在。冯延超(2015)也认同质量水平越高、实施效果越明显的内部控制手段,越有利于商业信用融资的获取,其机理阐述主要基于获取供应商信任方面。

McMillan和Woodruff(1999)认为当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时反而会给予客户企业较多的商业信用。他们所作出的解释为供应商较强的市场势力使之获得了一种非正规机制,即能够通过采用停止供应原材料这类可置信的威胁,获取对信贷合同的执行。

然而一些学者却持有相反的观点。Fisman和Raturi(2004)构建了竞争性假说理论,他们提出企业凭借竞争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势力。当客户企业的市场势力较强、地位越高时,具有能够更换供应商的优势,可以利用威胁供应商的手段,争取更大规模的商业信用。而供应商出于争取客户、扩展销路等原因,也会同意给予客户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当客户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较弱时,供应商则具备了选择客户企业的优势,此时企业难以从供应商处获取所需的商业信用。

Love、Preve和Sarria-AIlende(2007)选取东亚国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上市公司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商业信用情况,结果显示,当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些上市公司无法从银行渠道获得所需资金时,从而转向从商业信用渠道寻求资金支持,但前提是上市公司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较容易地从供应商处获得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用的替代,从而缓解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支持了竞争性假说理论。

Fabbri和Menichini(2010)指出买方较强的市场势力是现在商业信用融资广泛运用的原因,尽管并不存在融资困境,但是这些强势的买方企业仍然从供应商处以低廉的价格得到更多的资金流动性。

国内对于商业信用融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商业信用在交易市场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作为经营性融资途径的有效性日益显现,其在资金短缺、融资受限的企业中发挥的效果越来越受到肯定。国内较多学者也逐渐将目光放到商业信用融资的考察上,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的丰硕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大环境、背景和企业的现实状态,在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都开展了较多研究,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其中对商业信用融资运用领域的探讨分析,为缓解我国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参考、思路和措施,同时在学术意义方面,丰富了国内有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利用尚不充分,因此,较多学者着眼于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方面,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情况进行考察研究,涵盖了区域差异、宏观政策、内部特征等多个层面,得到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给国内企业进行商业信用融资提供了符合实际情况、具备较强现实意义的可行思路和建议。

[1] 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4).

[2] 苏存,马力,侯世宇.商业信用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2).

[3] 胡海青,崔杰,张道宏.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区域差异研究[J].财经研究,2011(5).

[4] 孙浦阳,李飞跃,顾凌骏.商业信用能否成为企业有效的融资渠道——基于投资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7).

F832

A

2096-0298(2016)07(c)-066-02

猜你喜欢

供应商商业信用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