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跗室旧藏稿本《称谓录》考略*

2016-03-16

天一阁文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稿本上海图书馆同治

袁 慧

伏跗室旧藏稿本《称谓录》考略*

袁 慧

伏跗室旧藏[1]道光至光绪间朱格稿本《称谓录》一书,卷帙浩繁,作者分门别类将古人数千条称谓编入各卷,并附历史沿革考释,读之令人“如入郇厨”,目不暇接。此书为付梓前询求意见稿,由清代著名学者及抗英禁烟派官员梁章钜编著,其刻本伏跗室亦有藏。本文通过对稿本考略,兼述稿刻本间之渊源,两书互为印证,足可见梁氏《称谓录》编撰缘起以及从成稿至付梓竣工之全过程,实积父子两代之心血。

《称谓录》三十二卷,清梁章钜编撰、梁恭辰校刊。道光至光绪间朱格稿本。六册。存十三卷:卷三至四曰称谓录,卷五至十二曰称谓广录,卷二十九至三十一又曰称谓录,今依行世刊本规范题名,作《称谓录》三十二卷[2]。半叶九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单黑尾,左右双边,版心依次题卷次、称谓分类名及叶码,版框18.3厘米×13.1厘米。开本26.2厘米×16.9厘米。线装。卷端题“福建梁章钜撰 男恭辰校刊”一行。无序跋。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大学士纪晓岚入室弟子。曾任苏、甘布政使,桂、苏巡抚等职,力挺林则徐禁烟活动,终至两江总督。古稀致仕,由其子恭辰奉养于东瓯署内,自此更专心于典籍考证、诗文创作,硕果累累,挚友王叔兰称其“略数生平著述,千秋名业擅大山”。所著今存除《称谓录》外,尚有《古格言》《退庵随笔》《三国志旁证》《楹联丛话》等四十余种[3],其中多被数家翻刻。事迹详见其自定年谱。

其子恭辰,字敬叔。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曾任温州知府等要职。除校刊家父《称谓录》外,所著今存尚有《北东堂笔录》初编、续编、三编、四编各六卷,国家图书馆等藏同治五年(1866)许义文斋刻字店刻本;《池上草堂笔记》近录、续录、三录、四录各六卷,国家图书馆藏道光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咸丰元年(1851)羊城味经堂刻本;《池上草堂笔记》六卷,国家图书馆藏道光间福州梁氏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同治十二年(1873)金陵刻本,天津图书馆藏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劝戒录》(包括近录、续录、三录、四录、五录、六录、七录、八录、九录各六卷)有道咸同光四朝多种刻本,并被坊间频繁翻刻,国家图书馆等多家均有收藏;《楹联四话》《巧对续录》编入其父所著《楹联丛话全编》。恭辰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卒年未详,仅知光绪十年(1884)梁章钜遗著《称谓录》刊刻竣工之际,恭辰跋于卷末,时年七十又一。

此书存六册:册二至六、尾本。册二至册六封面均题卷次册次,书根亦题册次;“尾本”之称并卷次乃据书脑所题。

书中称谓多注出典。例如宰相称谓计四十余条,“婆漫地”“老凤”为其中之一、二,注曰“《唐书・环王列传》:环王,木林邑也,呼宰相为婆漫地”;“王志坚《表异录》:宋世以紫薇舍人为小凤,翰林学士为大凤,宰相为老凤”。

册二卷三至四。此两卷包括家庭、家族及姻亲、乡里、师尊等成员各称谓,谦称、尊称、泛称、贼称附于末。

册三卷五至六。天子、后妃等皇室成员以及各等封爵为卷五;宰相及军机处、翰林院、内阁、詹事府、都察院、给事中、兵马司等官员为卷六。

册四卷七至八。内阁(卷六内阁遗漏称谓之补)、军机、六部九卿为卷七;太医院、顺天府、内务府等官员为卷八。

册五卷九至十。此两卷内容较为庞杂,武备各级官署成员并钦差官、学政官、大小试官以及甲第各出身等为卷九;卷十则既有文武官员及中央直属专职官吏,又有督抚、布政使等地方大员。

册六卷十一至十二。此册内容更为芜杂,凡不属上述范围者,如封翁、少爷、绅衿、书役、兵勇、琴、弈、书、画、诗、歌、幕、媒、猎、渔、樵、耕、太监、仆、婢、厨、车夫、船户、牧人、屠户各色人等为卷十一;巫、医、卜、星、相、拆字、地师、墓佃、算数、客民、农、蚕、百工、盐、酒、茶、商贾、牙人、关吏、通事、僧道尼、三姑六婆、技艺各项、工商各项、匪类并优妓各色人等为卷十二。

尾本为卷二十九至三十一。此册开卷题“杂称”,名副其实,均是对以上卷十一、卷十二中各色人等遗漏未入称谓之补充。厨、舆各项并琴、棋、书、画、射、拳、赌等为卷二十九;僧仆、俗家、喇嘛、尼、邪教、洋教师、九流三教并三姑六婆等为卷三十;匪类并优妓、傀儡、杂艺等为卷三十一。此册书脑写“尾本四卷,卷念九、卷卅、卷卅一、卷卅二”四行,然实无卷卅二之内容。

此书为付梓前询求意见稿。书中夹红纸附笺一页,乃是王维翰手笔信札,内容记梁章钜之子恭辰嘱托王维翰将此六册稿本转呈冯梦香过眼一事:“梁观察嘱交上《称谓录》六本,请阁下一阅。如能于中间多添几条,则更妙也。手此布达。即请梦香仁兄大人安。弟王维翰书。廿五日。”王维翰所云“梦香仁兄大人”,即是伏跗室主人冯贞群族祖父冯一梅。冯一梅字梦香,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浙江慈溪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曾任浙江官书局总校。有《述古堂诗集》《述古堂经说》《内经校勘记》《老子校勘记》等著,编《绍兴先正遗书》《古越藏书楼书目》。冯一梅出生与梁章钜逝世恰好在同一年,王维翰信札所云“梁观察”当指梁章钜之子恭辰。

天一阁另有此书刻本一部,亦为冯氏伏跗室旧藏。该书为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福州梁恭辰刻本,内封镌“梁退庵中丞/称谓录卅二卷/补遗后出”各一行以及“同治甲子起校/光绪乙亥开刊/甲申竣工”长方牌记,旁有“勿许翻板缩小并洋印石照,一切查出,重究追板后再与见官,议罚不贷”版权声明。刻本各卷卷端一概题名“称谓录”,其版框尺寸、版式、行格及著者行所题均与稿本一致。首有丁未小阳(1847,道光二十七年十月)林则徐序、道光二十八年(1848)梁章钜《自序》。卷末有光绪十年(1884)梁恭辰 《称谓录跋》跋。

林序称“(章钜)由远道寄来全稿,甫卒读,如入郇厨,另类分门,无珍不备,心目为之炫耀。稽古征今之作,诚非其人,莫之为者。书成,先睹为快。家置一帙,人手一编,不待言也。亟宜付劂以公同好”;《自序》则详述编撰此书宗旨及与阮文达公(阮元)探讨之过程,既获阮元赞誉与鼓励,“乃于归田余暇,以意孴成是编”,叹惜“阮文达公早骑箕天上,不获之商榷,乃感不绝于余心云”。此序写于其子恭辰官邸东瓯郡斋,是年章钜七十又四。梁恭辰《称谓录跋》云:“先君子晚年与阮文达公论及此事,久之成书三十二卷,名之曰称谓录。经史以外,如诸子百家、金石文字均搜集,不遗余力,定稿于道光戊申(二十八年)。甫成书,而索观者接踵至。时正就养东瓯郡斋,以行箧携书无多,尚待参校,未即付梓,讵次年谢世。恭辰不肖不克,仰承先志,迟延至今三十余年,又自揣愚鲁,即有一字之疑未敢妄为增改,而先君子一片苦心究不愿使之泯没无闻,用敢以衰迈之年亲校雠之,务孜孜勉勉而不能自已。以卷帙浩繁,先梓释《亲属》八卷,比及今夏已六年之久,校刊始毕,谨书颠末,以志余过焉。”恭辰对全书编撰缘起、内容、意义以及此书从成稿、起校、付梓直至竣工面世之全过程交待得十分清楚。

《称谓录》一书为梁章钜晚年归田后所作,道光二十八年(1848)“久之成书三十二卷”(稿本),次年章钜谢世,年七十五。十五年后,其子梁恭辰于同治三年(1864)起校遗稿,于光绪元年(1875)开雕,至光绪十年(1884)竣工,时恭辰亦已年逾古稀。此书自起校至付梓竣工,历经二十四年,若加上梁章钜定稿至恭辰着手起校之前那段时间,已近四十春秋,足见《称谓录》一书问世之不易,无怪乎梁恭辰的版权声明如此郑重严厉。

此稿本时代当为清道光晚期至光绪元年间。全稿正文楷书写就,字迹工整清晰,避“玄”“弘”等前朝之讳,但不甚严格。书中粘有浮签数十条,行草字迹,所记多为案语,如卷三“妇公”条,浮签记云“案:《后汉书》妇公,一本亦作妇翁,《魏志》所谓‘挝妇翁’,即用《第五伦传》,故□也,则此两条宜并作一条为是”。书脑补充语或为疏漏称谓补遗,或作插入标记,如“此缝中当添列宫四页”;或为所属归类调整,如“此条宜入某类”;或为内容增删看法,如“已有,酌删”“可补入”“似乎亦可增入”;或为日后刊刻排版意见,如“不宜空”“宜接上连写”“低一格”;或为斟酌商榷之语,如“空否”“可留否”,等等。行间有夹注及纠误等。全书朱、墨圈点及涂抹修改处甚多,如册二封面原写“称谓录卷三卷四”,后又用墨笔涂去“卷三卷四”字样,左旁书有调整意见“即后之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右旁写“去错讹、严体例、删空泛去其涉典、序征引完其先后”四行。

原稿无册一,据刻本《凡例》[4]可知,是册内容当为刻本之卷一至四。

注释:

[1]伏跗室为冯贞群先生(1886—1962)藏书室,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孝闻街。1962年先生病故,冯氏家属同意将其故居连同全部藏书、碑帖等捐赠国家,1983年移藏天一阁。

[2]《中国古籍总目》子部51225989号收录清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福州梁恭辰刻本,曰《称谓录》三十二卷。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宁波天一阁藏。

[3]梁章钜所著今存除《称谓录》外,尚有《退庵自定义年谱》一卷,辽宁省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夏小正通释》一卷,国家图书馆等藏光绪十三年(1887)浙江书局刻本;《论语集注旁证》二十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藏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上海图书馆等藏光绪十二年(1886)荆溪许时庚铅印本,天津图书馆等藏光绪十七年(1891)广百宋斋铅印本;《三国志旁证》三十卷,国家图书馆等藏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国朝臣工言行记》二十六卷,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吴廷燮校;《师友集》十卷,上海图书馆等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东园刻本;《退庵日记》一卷,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枢垣记略》十六卷,浙江图书馆等藏道光间刻本;《游雁荡山日记》一卷,收录于《古今游记丛钞》,上海图书馆等藏民国三年(1914)涵青山房石印本;《梁祠辑略》一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藏道光八年(1828)刻本;《沧浪亭志》六卷首一卷附《沧浪亭图题咏》二卷,浙江图书馆等藏道光七年(1827)刻本;《退庵金石书画跋》二十卷,上海图书馆等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退庵题跋》二卷,上海图书馆藏道光间福州梁氏刻杭县郑氏小琳琅馆得版印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一卷;《梁氏笔记》三种二十七卷,香港大学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东园刻本;《农候杂占》四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同治十二年(1873)浙江书局刻本、同治刻二思堂丛书本;《谟觞秘籍》不分卷、《退庵随笔》□□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稿本;《退庵随笔》二十卷,上海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退庵随笔》二十二卷附《退庵自定义年谱》一卷,上海图书馆等藏道光十七年(1837)刻同治十一年(1872)梁恭辰重修本,吉林图书馆等藏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书局刻本,天津图书馆等藏光绪元年(1875)浙江书局刻本;《浪迹丛谈》十一卷《续谈》八卷,国家图书馆等藏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847—1848)亦东园刻本,南京图书馆(佚名朱笔批校)等藏咸丰二年(1852)刻本;《浪迹三谈》六卷,北京大学图书馆等藏咸丰七年(1857)福州梁氏刻本,上海图书馆等藏光绪十年(1884)福州梁氏刻本;《摘抄归田锁记》一卷,上海图书馆藏清赵氏非昔轩抄本;《茝林杂记》不分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稿本;《归田锁记》八卷,此书包括抄本有七种版本,国家图书馆等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东园刻本和咸丰二年(1852)羊城同文堂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同治五年(1866)连元阁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等藏同治八年(1869)立文堂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同治八年(1869)文聚堂刻本、辽宁省图书馆等藏同治九年(1870)三元堂刻本,香港大学图书馆藏宣统三年(1911)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南京图书馆藏清末民初抄本;《古格言》十二卷,国家图书馆藏道光四年(1824)刻本、上海图书馆等藏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巧对录》八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梁茝林沧浪诗》一卷,浙江图书馆藏稿本;《藤花吟馆诗钞》十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道光五年(1825)刻本;《退庵诗存》二十二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道光间刻本;《退庵诗存》二十五卷,国家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退庵文稿》不分卷,上海图书馆藏稿本;《文选旁证》四十六卷,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存卷八至四十六)、国家图书馆藏道光十八年(1838)长乐章氏刻本和光绪八年(1882)吴下刻本;《读渔洋诗随笔》二卷,国家图书馆等藏清刻本;《乾嘉全闽诗传小传》十二卷,端斋丛书本;《玉如新咏定本》十卷,南朝陈徐陵辑,清梁章钜注,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本;《闽川诗话》□□卷,湖北省图书馆藏清赌棋山庄抄本,清谢章铤跋;《闽川闺秀诗话》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九年(1849)福州市师古斋刻本;《雁荡诗话》二卷,上海图书馆等藏道光十九年(1839)福州师古斋刻本和咸丰二年(1852)刻本;《南浦诗话》八卷,上海图书馆藏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4]自远祖以下至父为卷一,母为卷二,父党母党为卷三,兄弟为卷四。见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福州梁恭辰刻本《称谓录・凡例》。

作者通讯地址:天一阁博物馆

* 本文受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3&ZD089)资助。

猜你喜欢

稿本上海图书馆同治
朱祖謀手批稿本《蟄庵詞録》小札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9年12月)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天一阁藏三种目录稿本提要
数字阅读推广新形式研究
中美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比较研究
徐乃昌稿本《藏詞目錄》書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