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博物馆藏明《治平言》雕版研究
2016-03-16田野
田 野
扬州博物馆藏明《治平言》雕版研究
田 野
2012年6月,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自江西征得明末江西泰和曾氏家藏《治平言》雕版55块。扬州博物馆原藏清代民国雕版六百多种,计十万余片,至此始得明代版片。明末迄今已四百年余,兵戈纷乱,水火无情,当时木椠保留至今,殊为不易,除本身就具有文物价值外,尚具很高的研究价值。
《治平言》,明曾大奇撰,清《四库全书》列于存目,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存目二》:
治平言二卷
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曾大奇撰。大奇字端甫,泰和人。明神宗之末,万事丛脞,门户之祸大起。大奇是书分经世、主术、辅臣、明法、责成、富国、赋役、兵制、养兵、庙算、马政、言路、资格、核举、听讼、宦竖十六议,而辅臣议分为两篇,凡十七篇。其体例指陈时弊,略仿贾谊《新书》,而文格则多近苏氏策论。然论弊则明,而论所以救弊之道,则往往参以书生之见,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云。[1]
一、《治平言》版本研究
扬州博物馆所藏《治平言》雕版版片计55块109页(卷下二十只刻1页),木制。版框高约25.8厘米,广约20厘米,厚约1.8厘米,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正文宋体,每半页八行,行十八字。正文前有叙三(版心错为一,经对校改)1页,序三、四2页,目录2页。卷端首行题“治平言”,次行题“泰和曾大奇端甫着男文饶谨较”。
《治平言》印本流传罕见,仅国家图书馆有藏本,著录为明刻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则未著录。《四库存目丛书》据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一度以为是孤本。但近来笔者偶自江西博物馆购得《治平言》二卷,经扬州市图书馆研究员刘向东鉴定为民国以后印本,虽所出甚晚,亦是难得的底本。为讨论方便,以下将四个版本简称为国图本、影印本、明雕版和民国本。
四个版本系出同源。影印本据国图本影印;我馆刘向东、庄志军等曾专程前往北京比对国图本和明雕版,认定是同一版本;将民国本和明雕版进行比对,更是连版片裂纹也不差分毫。书、版同来自《治平言》所作地江西,其书又是后期刷印,该书商更是从当地乡下收购并售出《治平言》三套之多。由此基本可以断定,民国本也是由此套明雕版刷印的。
四个版本不同只在其完整不一。影印本源自国图本,基本一致。国图本、民国本相对完整,经对校,明雕版缺内封及萧叙一、二、四、五、六、七计7页,陈序一、二、五、六、七计5页,徐序一、二、三、四计4页,参语1页,卷上一、二计2页,卷下三计1页,共计20页。以下便以民国本为底本,一窥《治平言》全貌。
民国本《治平言》共有内封1页,萧叙7页,陈序7页,徐序4页,参语1页,目录2页,正文卷上52页,卷下55页,共计两卷129页。内封双行宋体大字“萧伯玉批评治平言”,天头横书楷体小字“匡原曾氏家藏”。影印本无内封,国图本有此内封但无天头楷书。刘向东认为此处为后印时所加,并不规范。其后为萧士玮序,宋体,五行十二字,叙后落款“通家眷晚生萧士玮顿首序”,钤“伯玉父”“萧印士玮”印两方。其后为陈懋德序,楷书,五行十四字,落款“西江学使者陈懋德维立氏题”,钤“陈印懋德”“江右学使之章”印两方。其后为徐行忠序,楷书,五行十四字,落款“泰和令徐行忠题”,钤“荩伯”“徐印行忠”印两方。其后附“陈宗师批允乡贤参语”1页,目录2页,全书正文分十七卷,划分如《四库总目》。两卷正文开端都有与明雕版相同的“泰和曾大奇端甫著”“男文饶谨较”字样。影印本两卷开头右下、结尾左下钤“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藏书印,最后附《四库全书总目・治平言二卷》条目。另民国本属于后期刷印,有多处补版的痕迹。
二、《治平言》雕版鉴定
《治平言》除《提要》外,鲜见相关资料与研究,笔者将其断为明代雕版,主要有以下依据:
正文宋体字,白口单鱼尾,鱼尾上方刻书名“治平言”,鱼尾下刻卷次,版心下白口,有内封,无牌记。每一篇正文后刻评点等版式都是典型的明末刻本特征。作者曾大奇和序者萧士玮、陈懋德、徐行忠皆明末人。尤其萧士玮(1585—1651)不仅是叙作者,而且据叙“兹刻其《治平言》以行”知[2],由他主持刻版。《治平言》明代刻版,国图尚有明刻本亦可证。《治平言》序言多次提到神宗或称神庙,“神”字皆高出板框,以示尊敬,如叙五、序三、参语一等处。这也是一个证据。
另卷首“男文饶谨较”避“校”讳。陈垣《史讳举例》:“万历以后,避讳之法稍密。故明季刻本书籍,常多作尝,洛多作雒,校多作较,由字亦有缺末笔者。”[3]天启崇祯年间,刻书避熹宗朱由校名讳,改“校”为“较”者常见,王重民、李清志等学者都有深入研究。综上,将此套雕版断为明天启崇祯年间雕造应无大误。
整套版片大小不一,并不是规整的矩形;厚薄各异,薄者1.3厘米,厚者2.8厘米;版片形态差异很大,雕造质量也属一般。版片保存现状也并不好,多块腐朽和遭到虫蛀,有的断裂再拼接,有的有明显裂纹和弯曲变形,多处字迹磨损,已难以刷印。“明代人著作版片保存不易,传世极少。加之此书印本流传罕见,有较高的文献价值。”[4]该套版片已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值得我们重视和妥善保存。
三、《治平言》作者及序者研究
《治平言》作者曾大奇,其事见清乾隆十八年(1753)《泰和县志》:
曾大奇字靖甫,匡原人,自幼好挟刀剑入山逐兽,又喜撩洒水族。年十七始发愤,破产购买异书,读之晓夜忘疲。三十始游庠,时方为骫骳之文,而大奇倡明正,学士咸宗之。然试辄不利,竟厄一第。晚筑溪园,肆力诗古文,所著有《通翼》篇行世,遗稿《续易解》《诗文杂著》。 子文饶,字尧臣,有文名,著有《浣花小品》。[5]
文中靖甫,当是端甫所误。《治平言》题名及序言、《四库总目》均为端甫,未见靖甫。端甫谓穿礼服,戴礼帽。端,周代礼服;甫,章甫,周代礼帽。典出《论语・先进》,孔子问志,公西赤答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6]大奇字端甫,想必亦有“束带立朝”之志,以匡正礼俗,而《治平言》十七篇亦是发皇心曲之明证。
另端者,正也,不奇也。甫者,男子美称也。名大奇而字端甫,是为反训。陈懋德谓:“然余闻曾生十五好击剑论兵,二十精禅律,既而为诗歌古文辞,又精诗歌古文辞,人得其著述,以为秦汉间人也。”[7]而端甫亦端方正直之人,作浩然之气之文,县志谓“时方为骫骳之文,而大奇倡明正,学士咸宗之”。其书名“治平”,大概取儒生所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政治理想,的确荀生“大儒之效”,不愧众赞“及物之功”。然屡试不第,纵有北向痛哭明主之志,亦不免退而著书,藏之名山,以待后世。据县志,大奇另有著述,通性命之辩,《通翼》四卷见于《明史・艺文志》,国家图书馆另有《明曾大奇端甫居士护生篇》一卷。
萧叙著者萧士玮(1585—1651),字伯玉,亦籍泰和,《治平言》大半得益于士玮方能传世。
其一,萧士玮从大奇子文饶手中获得《治平言》,并加以整理评点。萧叙:“书成而不出以示人,而先生已殁。固索其子尧臣,乃得之。”[8]《治平言》全书多有句读、圈注,天头亦常见眉批。如卷上十一大奇谈及张居正下场“身死之日,骨坟未冷”等,眉批“叙得悲怆动人”,想必皆为士玮所为。另每篇末有二三列不等批语,如卷上十四《主术议》后批曰:“有识者谓江陵功过不相掩。今国家多故,中外须人,天下愈思江陵之功而竟略其过矣。赖上圣明,报功之兴,迫及泉壤。而先生之言若符左券,此昔人所以致叹于新息也。”[9]其口吻亦当是士玮所为。故而书前冠名为“萧伯玉批评治平言”。
其二,萧士玮刻印《治平言》。整理评点后,士玮“感先生知己之言,而发其平日所为文,有当于用,以不晦先生之志”,故“兹刻其《治平言》以行”[10]。
萧叙言:“士玮少从大奇游,曾先生对其青眼有加,多有教诲。今发种种,如再见先生,倍感惭愧。”士玮扬其志,刻其书,为其作叙并落款“通家眷晚生”,亦是执弟子礼甚恭之表现。
萧士玮生平亦见于《泰和县志》:
萧士玮字伯玉,河南郡丞一杰之子。幼而英越,目光炯炯,读书十行俱下。登万历丙辰进士,仕行人。崇祯初册封泰藩,再命使琉球,请辞,谪光禄典簿。出为府僚,寻改评事,转礼部主事,迁吏部。自文选历考功进光禄少卿,拜太常寺卿嗣,因染恙辞疾归里。辟春浮园,阐大乘起信,所著有《春浮园集》。[11]
萧士玮广有文名,性喜刻书,多与毛晋汲古阁刻书事业,并与钱谦益交好,《春浮园文集》载其与牧斋唱和颇多,牧斋亦为《春浮园别集》作序。明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录萧士玮文两篇,并在《栖霞》篇中载二人之交往。
陈序著者陈懋德,即蔡懋德。蔡懋德(1588—1644),字维立,一字公虞,号云怡,南直隶昆山县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四十七年(1589)进士,历任杭州推官、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后巡抚山西,李自成攻潼关,懋德死守,城破自缢。谥“忠襄”,清改谥“忠恪”。
正史不见懋德改姓。《明史》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蔡懋德,字维立,昆山人。少慕王守仁为人,著《管见》,宗良知之说。举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杭州推官……崇祯初,出为江西提学副使,好以守仁《拔本塞源论》教诸生,大抵释氏之绪论。[12]
清乾隆十六年(1751)张予介等《昆山新阳合志》卷十五则云:“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庄际昌榜:蔡懋德,榜姓陈,见列传。”[13]又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七《明右副都御使忠襄蔡公传》:“公姓蔡氏,名懋德,字维立,号云怡……曾祖安以子畴出嗣于姑,遂姓陈氏,徙昆山,历父允忠及公三世皆陈姓。公参政浙西,始改复蔡氏焉。”[14]《治平言》陈序落款“西江学使者陈懋德维立氏题”,钤“江右学使之章”印,任江西提学副使在参政浙西之前,与史料相吻合,此陈懋德即蔡懋德无误。
清汪琬《尧峰文钞》所录墓志铭有:“按状公字维立,别自号云怡。”而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则云:“懋德,字公虞,号云怡,苏州昆山人。”[15]查陈云怡的名号知与谭元春交好,在《谭元春集》中多见唱和,并曾督学江西,想即懋德。《治平言》徐行忠序:“督学云怡陈公,业因其人俎豆其人矣。”[16]如此,附“陈宗师批允乡贤参语”亦懋德作。
国家图书馆藏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38)刊蔡懋德《蔡忠恪公语录》一册,另蔡云怡列名《皇明经世文编》“鉴定名公姓氏”,又有释家《颂古语录序》收于周永年《吴都法乘》。此外题名蔡云怡者还有书画传世。
徐序著者徐行忠,字荩伯,明常州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刘若宰榜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一职。事见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卷六十[17]。从落款知《治平言》书成时任泰和令一职,其他无考。
四、《治平言》内容研究
题目“治平”之义有三:一曰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8]二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19]三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20]
《治平言》作于明代万历年间。萧叙曰:“书成于神宗朝,其时治平日久已。”但治平的背后掩藏着危机,曾生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敏锐地发现了危机并预祸数十年之后。第一篇《经世议》卷首作者明白的阐述了著述意图:
按古今而论,有一世则有一世之患,有一世之患,则自有一世之雄骏特达,潜识几先而救挽之。得志见诸行事,不得志则著方册,垂空言,以待夫明君亮臣。庶几有一人焉,闻吾言而张设其救天下之祸败,若秦越人、华佗之禁方,无不立起也。[21]
曾生自比藏书名山的古之先贤,字里行间充满“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自信。由此,曾大奇《治平言》亦包含了三层意思:于清明治平之世,见微知著;著治国平天下之言,不朽于后世;学优登仕,治平天下。曾生其志凌云。
结构上,十七篇涉及治平天下的方方面面,从篇章来看,有明显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划分和由大政及专事的安排顺序,一议一事的格局很明晰。但是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神宗朝的政治事实:失去了张居正辅弼的神宗不再信任臣子,并由此带来了改革失败、弊端频现,冗官冗兵冗费,文官倾轧、言路混乱,政治失去活力,内臣乱政等一系列问题,国家由盛而衰。虽然每一议有所侧重,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篇篇清晰可见。
明雕版《治平言》是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所藏有明确依据的明代版片,保存较为完整,此雕版的印本传世很少,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治平言》一书是明人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作者见微知著,并提出许多针对性的解决方略,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展现了惊人的政治远见。而且笔法生动,论证严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综上,研究《治平言》雕版的形式及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明代雕版的具体样貌及明代政论文的文学价值。
注释:
[1](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第3—703页。
[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子91—266下。下同。
[3]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1958年,第165—166页。
[4]《治平言》雕版的《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评审鉴定书》。
[5]清乾隆十八年(1753)《江西泰和县志》卷二十二,第14页。
[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第166页。下同。
[7]同[2],子 91—269 下。
[8]同[2],子 91—264 下。
[9]同[2],子 91—279 上、子 91—280。
[10]同[2],子 91—266 下。
[11]同[5], 第11页。
[12](清)张廷玉等:《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8512页。
[13](清)张介予等:《昆山新阳合志》,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第16页。
[14](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七《明右副都御使忠襄蔡公传》,中华书局,2003年,第805页。
[15]转引自陈支平、刘婷玉:《明末蔡懋德事迹考辨——〈明史・蔡懋德传〉补正》,《明史研究》,2010年,第344—352页。
[16]同[2],子 91—272 上。
[17]清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卷六十,第32页。
[1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19]陈涛译注:《晏子春秋》,中华书局,2007年,第12页。
[20](汉)司马迁:《史记・列传第二十四》,中华书局,2013年。
[21]同[2],子 91—274 上。
作者通讯地址:扬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