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2016-03-16胡静
文/本刊记者 胡静
西部地区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文/本刊记者 胡静
近日,“‘一带一路’战略:‘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机遇·挑战·对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在国家深度推进“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进一步使得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为“钻石型”的西部广大区域由点连成线,再由线汇成面,更好地实现区域间的资源沟通和互补发展,形成合力,扩大“向西”对外开放程度,打造“一带一路”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圈。
来自北京、上海、四川、重庆、陕西、云南、贵州等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经济、空间经济与新兴产业集群、“向西”对外开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不同资源禀赋区域间合作等若干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交流经验并分享成果,为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协同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与“成渝西昆贵经济圈”建设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国家经济进入了6%~7%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西部地区GDP保持在9%左右的高速增长。国家增长多元化格局支撑全国中高速增长。从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来看,要着力构建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经济带为主的“四沿”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构建多中心网络化格局。
从交通网络看,成、渝、西、昆、贵五个中心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圈,是由多个城市群组成的多种新生态型经济圈,是构建西部绿色跨越发展的先行区和核心区。当前“成渝西昆贵经济圈”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区域内含有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因此要保持“三生空间”的合理比例;实行转赶结合,绿色跨越赶超,最终实现绿色繁荣。
中国区域发展新战略
肖金成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博导
中国区域发展新战略能够以“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引领,将城市区和经济区实现耦合发展。其中西部大开发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南北发展轴线,通过轴带引领,依托交通干线集聚产业、发展城市,使得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通过轴带连接起来,形成经济发展新的空间布局。
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中,成渝城市圈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核心,要通过城市群内部结构合理化,城市体系更加合理,发挥对西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钻石”是个形象表述,因为西部这五个城市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结构相对优化、产业集中度较高,经济带动能力强,形成合力后对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抓住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机遇提高“成渝西昆贵经济圈”发展水平
张卫国 西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导
2015年11月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新加坡李显龙总理的共同见证下,中新两国政府在新加坡签署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协议,宣告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正式确定和启动。这是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的又一个旗舰性合作项目。
对中国而言,可以借鉴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化商业模式,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新加坡而言,契合了政经两界的诉求,可以分享中国内陆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红利。
该项目虽然以重庆为营运中心,但受益者不仅仅是重庆。实质上发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业能够促进整个西部腹地的经济发展,与成渝西昆贵五大城市的发展也都息息相关,成都、西安、昆明和贵阳等城市都会因此获利。
重庆及相关各省市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提高“成渝西昆贵经济圈”发展水平。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多方施策降低经济圈交易费用。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重点依托商会等民间力量,设立“成渝西昆贵经济圈”合作协调机构,以此反促各省市间行政层面的协作。借助商界和学术界的力量,呼吁各方政府坐下来研究探讨,形成各地参与区域协作的相关行政规则,督促各方协调配合。立足于区域一体化,探索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和严格的违约惩治机制,规范各区域的行政行为,将行政管制耗损的经济能量转化为各方共享的现实利益。
突破基础设施等制约,促进硬软件全方位互联互通。尽快启动重庆至西安、重庆至昆明之间铁路建设,共同呼吁泛亚铁路建设,着重增强货运能力,借助新加坡物流巨头的业务网络,大力发展到欧洲、到东南亚的跨境物流。推动行业协作,促进各城市之间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避免产能过剩、资源闲置。促进各区域间的行业交流,从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资质互认、资金融通等角度无缝对接,从软环境层面搭建区域间市场主体合作的通道。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西安、成都科研优势比较突出,可以在研发环节多做文章;重庆制造业相对更发达,而且水陆空运输“三位一体”,可以在物流上多下功夫;贵阳的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并已形成气候,可以以此为尖刀,和重庆分享这方面的商机;昆明区位比较特别,可以在东南亚物流方面发挥前台作用。此外,旅游产业方面,特色往往难以移植,可以通过强化旅行社合作、峰谷航班调度,进行一体化发展。
加强高端人才集聚,无限拓展区域发展想象空间。高端人才的集聚,不管自己培养还是对外引进,“双管齐下”,留住存量、吸引增量。
建设“成渝西昆贵”产业协同创新区战略构想
白永秀 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教授、博导
建设“成渝西昆贵”产业协同创新区,首先要树立“协同+”与“互联网+”的发展理念,重点在五个方面加强协同。
产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制定。五市之间建立产业规划信息发布制度、产业发展沟通机制等,实现产业发展战略的对接。
产业研发的协同创新。五市利用互联网对科研与中试环节进行统筹,尤其架起五市科研设备共享、科研成果交易市场共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产业园区的协同共享。五市统筹发展产业园区,避免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
优势产业的协同互补。五市之间在产业方面要采取错位发展、补位发展策略。
互联互通通道的协同共建。加快五市之间路、网、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提升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的互通互联水平。
其次,抓住“产业项目共选—产业园区共建—产业集群共育”三个关键环节的协同。
精准进行项目推介与洽谈,五市联手打造具有全国或者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项目。每个市的高新区或者经开区为其他四个合作城市提供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园;或者通过“一园五地多点”的模式,共同推进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战略性产业的协同发展。选择五市相关联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最后,充分释放区域内部发展的竞合力,注重发展分享经济,努力实现产业信息共享、招商政策(优惠条件)统一,避免内部低层次、无效率竞争。
“成渝西昆贵”产业协同创新区建设的重点是:第一,选择产业合作领域,进行多层次关联产业合作;第二,构建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与平台,保障产业协同创新区有序运行;第三,示范与引导西部产业转型升级。
“成渝西昆贵”产业协同创新区建设,虽然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把产业合作作为核心内容,但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扩展到区域通道建设、区域文化交流、区域科技合作、区域生态保护、区域社会治理等广泛领域。在五市共建产业协同创新区中,必然会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模式,提高发展的协同效率。因此,我们建设的目标是把“成渝西昆贵”产业协同创新区建设成国家级的区域“五位一体”发展示范区。
发挥昆明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与门户作用
范建华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博导
昆明具有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处于中国两大重要经济圈和经济带的接点上,而且还是中国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平台。昆明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次区域合作的结合部;内联可依托川渝连长江经济带,东南接粤桂,可依托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外联可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开放的中心作用,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
云南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已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现实基础,桥头堡建设、沿边经济开放和沿边金融开放三位一体,奠定了云南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云南不断提高交通通达条件以加速市场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向西开放提供有利条件。以昆明为中心,加大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讯、通商、通油、通气、通市、通关工作已全面深化,为向西开放夯实了基础。
昆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区合作,滇沪、滇浙、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为云南在全方位开放战略中搭建了强大的国内依托。在云南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昆明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昆明要顺应城市国际化趋势,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辐射中心建设,真正发挥好桥梁纽带和窗口作用,真正成为国家全方位向西开放战略的门户与枢纽,引领全省跨越式发展。
贵州融入“一带一路”的四大战略
陈泽明 贵州省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深化,世界经济的循环从传统的“中心—外围”式单循环模式,切换为以中国为枢纽点的“双轮”体系。“一带一路”战略是这一转换的关键节点,贵州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实施好区域、目标、行动、保障等四大战略。
区位战略
西进云南,进入“一带一路”湄公河次区域,从云南出边,形成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印度之间网状的丝路发展交往体系。
南下广西,从北部湾出海,对接港澳台地区、新加坡、韩国等先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与台湾地区在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等方面合作,推动与韩国在绿色环保城市、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在农业、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合作。
北接渝川,进入重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与中亚国家在机械设备、建材及酒、特色食品等方面合作;与西亚国家合作,向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输出磷化工先进技术;与欧洲国家合作,引进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先进装备和技术,推动大数据和大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
东毗湖南,通过长株潭岳新的经济增长极,融入珠三角,向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大湘西融入亚欧大陆桥,向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长江经济带,有效衔接湖南、湖北、江西、上海等省市。
时间战略
近期着眼于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着眼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
行动战略
借助“两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加快“一带一路”大连通;“两气”引领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牵手重庆,对接“渝新欧”国际铁路;深度发掘与宽度拓展“大数据产业”,实现弯路取直,曲道超车。
金融战略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贵州乃至全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金融配套滞后、融资成本高、风险管控能力弱等问题,应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加大金融创新,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资金的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可着重从四个方面着手: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立金融合作联盟,推进ppp金融创新,完善各类金融保障配套政策。
建立C5利益联结机制 让西五角星闪闪发光
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本质是道路经济、通道经济,核心是要素的流动,起着传输带的作用,带来“传输红利”。“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的提出,将五个城市整合起来,形成“五指握拳”的态势。五个城市要形成利益联接机制,增强内生动力,五指发力,做到民心相通、基础设施联通、经济要素畅通、重大活动沟通,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共同争取国内外优惠资源,实现共同繁荣。
“成渝西昆贵”必须努力增强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战略合作力,以进一步凸显西部五省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透镜放大效应、聚宝盆效应、对角互动效应、翅膀经济效应和欧亚联边支撑臂效应。
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阎星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给成都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由于地处两大国家战略的结合部和交会点,成都成为战略叠加枢纽区域,成为横跨国际国内的东西通道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亚欧铁路枢纽。
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重点主要在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构建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加快推进产业机构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基地;深入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打造丝绸文化特色城市;着力扩大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创新推动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构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
培养“双+型”人才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杨继瑞 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教授、博导
“一带一路”战略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互联互通战略。要想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除了要重视道路等基础设施“硬联通”,更应强调精通外语和互联网及其各专业领域的“软联通”。
“双+型”人才培养路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强化国际意识与能力。树立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教育理念,既要保持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 更要强调人才质量的国际视野。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高校需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检视,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深化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急需人才需求,在教育中嵌入“外语+”和“互联网+”知识系统。
鼓励出国留学和海外实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各异、历史文化传统多样,只有让留学生与访问学者在沿线国家和地区长期生活和学习,才能接地气,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政产学研用”合作。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而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工商业界相关企业、商会、行业协会与高校的密切合作,订单式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无疑是重要路径。
构建“共享教育”机制。成渝西昆贵等西部省市的高校,具备对接“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更应加强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以“共享教育”机制培养“双+型”人才。(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