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脉络与演进分析
2016-03-16崔小委吴新年
崔小委,吴新年
(1.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脉络与演进分析
崔小委1,2,吴新年1
(1.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经济时代发展的核心内容。通过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变化,分析了每个阶段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开放式技术创新是当前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展望了未来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开放式技术创新;创新模式;模式演变
1引言
在产业经济时代,产业是社会经济创新系统的核心,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其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从当前的国际竞争态势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企业间和市场间的竞争转向了产业生态系统、产业国际地位及产业国际分工格局之间的产业竞争[1],而产业竞争的焦点是产业技术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致力于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产业核心技术开发、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以此来占领产业的制高点并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2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演进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伴随着产业技术创新的出现而出现,早在1978年就有学者开始关注有关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企业的发展理念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也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开放度和企业在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其他技术研发主体间的合作程度,可以将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封闭式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渡时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2.1 封闭式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是一种封闭式的状态,多奉行自己动手,在技术上强调“独享、控制和保密”。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模式主要表现为独立技术创新,即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很少有外界的参与,整个的技术研发和技术产出都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具体创新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封闭式技术创新路径示意图
在封闭式技术创新阶段,技术创新源主要来自企业内部人员,一项技术创意由企业内部产生,然后经过不断地讨论、审核、优选和淘汰,最终通过的项目方案由企业独立实施,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并最终形成新的产品或服务,最后推向市场。从整个过程来看,技术创意从企业内部产生经过内部开发再从内部流向市场,是典型的独立技术创新模式。
纵观人类社会产业技术发展历史,大致可以看出,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多采用独立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一些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企业为了形成技术领先优势甚至技术垄断并防止技术外溢和技术泄密,而采取的强制性封闭式技术创新,由企业内部进行独立研发;其次是产业技术创新环境使得企业在寻找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处理利益分配和产权归属等方面产生的成本远远大于企业内部独立研发。换句话说,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企业会更多地采用独立技术创新模式。
2.2 过渡时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知识型人才数量迅速增加,高技能人才流动性增强,这使得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封闭式技术创新受到挑战,企业开始部分地借助外部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以寻求更多的技术创新机会,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路径如图2所示。
与封闭式创新环境下的独立技术创新模式相比,过渡时期的技术创新来源开始变得多元化,其来源不再单单依赖于企业内部,同时外部的技术扩散、技术模仿、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主要表现为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
(1)自主技术创新模式。自主技术创新不同于独立技术创新,虽然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研发上强调“以我为主”,但又不完全依赖内部资源进行技术的开发,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开始部分地借助外部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进行技术上的研发,或是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技术研发主体进行联合开发。通常来讲,自主技术创新模式适合于那些技术研发能力强且注重内部技术研发的企业。20世纪的美国模式是比较典型的自主技术创新模式,由于技术存量高且技术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领先优势,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同样,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在提升国家产业技术竞争力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图2 过渡时期的技术创新路径示意图
(2)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模仿技术创新是为了打破技术创新瓶颈,实现技术追赶而采取的技术创新策略。在模仿技术创新模式上,二战后的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尽快缩短与美、欧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战后的日本采取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仿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使得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且在技术上对美、欧发达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作为后工业化国家的韩国在20世纪中后期同样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模仿技术创新,使得韩国在技术创新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因模仿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技术扩散,可以有效追赶技术前沿[3],使其在节约技术创新成本、获取外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4],所以在一些产业尤其是在技术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的产业发展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互联网产业、电子产业等,有关此方面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是屡见不鲜。
2.3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PK Feyerabend[5]和TS Kuhn[6]认为,任何一个被称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都必须说明早期模式无法很好解释的一些异常情况。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人才的快速增长,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放式技术创新以一种开放动态的技术创新模式很快融入全球化经济链条当中,并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2003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H Chesbrough发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及模式[7],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解释。2006年,他又发表《开放型商业模式:如何在新环境下获取更大的收益》的著作,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为什么商业模式需要开放、商业模式开放的路线、商业模式所面对的新环境、商业模式中一些关键的知识产权的影响以及中介机构在创新模式中扮演的角色等一系列观点,这就为开放式技术创新在产业和行业当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8]。
开放式技术创新最早应用于高技术产业,随着开放式创新环境的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开放式技术创新逐渐由高技术产业向成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等其他产业渗透,各技术研发主体的合作在不断加强[9]。开放式技术创新使得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及创新条件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和各利益相关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开放式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10-12]表明,在开放式技术创新形势下,原有的产业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的边界被打破,产业内外部创新方式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开放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量。因此,对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助于准确地反映和表征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情景,更好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开放式技术创新路径如图3所示[13]。
图3 开放式技术创新路径示意图
在开放式技术创新阶段,技术研发通常由内部技术研发主体和外部技术研发主体共同完成,技术外包、企业内部技术协同创新以及外部技术合作创新成为了主要的技术研发趋势。此外,在技术投向市场的过程中,除了被投入到现有的市场中,一些技术会被应用到新的领域转而进入新市场。与此同时,通过技术外溢和技术许可,产生的技术又会流入到其他的市场当中,从而带来更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可以看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开放、多元、资源共享等特征,随着各技术研发主体在合作次数上的不断增多及其在合作深度上的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开放创新的趋势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一阶段,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归结为4种基本模式,具体表现为技术集群式技术创新模式、产业链式技术创新模式、政产学研联盟式技术创新模式和互联网时代多元化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集群式技术创新模式。技术集群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技术相近的企业间基于技术关联的创新活动集合,在技术创新上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或形成技术联盟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一般多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当中,其目的是促进产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技术的共同发展。在开放式技术创新形势下,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产业的冲击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已经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应对技术的复杂性和时效性所带来的挑战,技术集群式创新成为了新的选择。
在技术集群式技术创新模式下,企业的边界是模糊的,在政府的引导和其他中介组织的支持下,企业间在技术上分工合作,以部分创新型科技企业为核心要素,形成的技术创新连锁效应有效地放大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能力,克服了单个企业在复杂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局限性。同时这种集群式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可以有效刺激创新活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传播和技术交互[14],通过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互通和流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温州低压电器相关企业有4000多家,通过产业技术的集群式发展,使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力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5]。随着技术创新环境的开放度不断提高,技术集群式技术创新模式下的企业间在技术合作深度上也将不断得到加强,从而可有效提高集群下企业的整体技术竞争力。
(2)产业链式技术创新模式。产业链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同一产业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之间在技术上相互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和相关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含了从原材料到用户的完整过程,因此产业链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涵盖了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部门、营销部门、用户等多个参与主体,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创新资源,可以有效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后期古典经济学家对产业链的认识,包括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等。此后,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奠定了管理学上对产业链的基本论调,而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链多从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角度去开展研究。在产业链式技术创新模式下,企业与企业或者在原材料生产上、或者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或者在零部件加工上必然存在着技术重叠,再加上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技术联系,整个技术创新链将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当前,产业链式技术创新模式也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企业通过加强与上游生产商、终端用户的联系与资源整合是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
(3)政产学研联盟式技术创新模式。政产学研联盟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产业内外的相关技术研发主体间的合作创新模式,这些技术研发主体主要包含了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等,通过这些技术研发主体间的彼此协作,共同构成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网络。这种合作组织形式常应用在国家支柱型产业当中,其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如山东政产学研合作联盟,而且其多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为主。
有关政产学研的实践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建立的斯坦福科学园,而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从1992年的联合开发工程实践开始了大规模的推进[16]。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联盟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产业技术创新的又一主要趋势。学者张文强对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及模式,包括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以及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17],其中政府在联盟当中的参与及创新政策的制定对产业技术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8]。因此,在政产学研联盟式技术创新模式下,产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有必要介入其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以促进不同资源的整合效率。同时也离不开联盟成员间的共同协作,联盟成员从技术能力和技术资源的不均衡现实逐步向协同的对等关系转变,联盟通过将产业共性技术共享并联合致力于整个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19],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产业技术研发效率。
(4)互联网时代多元化技术创新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普及应用,催生了一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如“众包”、“威客”、“众筹”等,这些技术创新模式具有开放度高,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参与人群广泛,参与途径便捷和组织灵活性等特点。其中“众包”和“威客”都是指把原来企业内部完成的任务交给互联网大众来完成的商业模式,该模式扩大了企业的创新源,激发了大众的创新热情[20]。而“众筹”属于“众包”类型当中的一种,指的是一种大众通过互联网相互沟通联系,并汇集资金支持由其他组织和个人发起的活动的集体行为[21],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很好地鼓励用户参与创新投资,同时也有效地刺激了大众创新和微创业。可以说这些在互联网经济带动下所形成的新型的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是对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的有益补充。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已经逐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跨时空地域的,甚至全球性的协同创新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如跨国模式,即跨国公司以母公司技术创新机构为母体,以互联网络为纽带将国内外各子技术创新机构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技术创新模式,其中海尔、微软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2]。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将朝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型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也将不断涌现。
3 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各不相同。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在开放程度、技术策略、创新环境、创意来源、自身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各有特点,所以具体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根据外部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和内部的产业技术发展策略因时制宜,选择适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总体来看,随着开放式技术创新在产业当中的广泛应用,将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朝着开放式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在采用开放式技术创新,如果一些行业并没有受到开放式技术创新的强烈冲击,则原有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仍然有效。同时,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不断变化。
4结语
不同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没有严格的界线,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下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整体上,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由简单线性的连续性创新到开放多元的非连续性创新的发展过程。而从国际竞争形势来看,产业技术创新将会是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因此,本研究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相关研究以及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开放式技术创新环境下,产业内部的技术协同创新和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趋势。但与此同时,随着德国于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以来,智能制造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智慧工厂在不久的将来极可能成为现实[23]。对此各国也已开始纷纷布局,以争夺制造业话语权,包括日本于2015年1月推出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于2014年6月推出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中国于2015年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十年战略规划以及美国早在2012年2月就发布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不难看出,随着智能生产时代的来临,将意味着从生产模式到消费模式的全面变革,届时产业与产业之间在技术上的合作将会成为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是值得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参考文献:
"基因编辑技术用在人类婴儿的身上遭到了口诛笔伐,而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禁止释放携带基因驱动生物体”时,却遭到了反对。"
[1]赵筱媛.支撑产业发展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研究:模型构建与机理讨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4):21-25.
[2]ABERNATHY W J,UTTERBACK J M.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J].Technology review,1978,80(7):40-47.
[3]BENHABIB J,PERLA J,TONETTI C.Catch-up and fall-back throug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14,19(1):1-35.
[4]SCHEWE G.Imitation as a strategic option for external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13(1):55-82.
[5]FEYERABEND P K.Problems of empiric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6]KUHN T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8]CHESBROUGH H.Open business models: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6.
[9]DODOUROVA M,BEVIS K.Networking innovation in the European car industry:does the open innovation model fi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14,69(11):252-271.
[10]CHESBROUGH H,CROWTHER A K.Beyond high tech: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06,36(3):229-236.
[11]BIANCHI M,CAVALIERE A,CHIARONI D,et al.Organisational modes for open innovation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 exploratory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1,31(1):22-33.
[12]SPITHOVEN A,CLARYSSE B,KNOCKAERT M.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s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Technovation,2011,31(1):10-21.
[13]亨利·切萨布鲁夫,维姆·范哈佛贝克,乔·韦斯特.开放创新的新范式[M].陈劲,李王芳,谢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BOURLETIDIS D.The strategic model of innovation clusters:implementation of blue ocean strategy in a typical Greek reg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8(41):645-652.
[15]向永胜.产业集群演进路径、特征与动力分析——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4(2):33-39.
[16]曹如中,代婷婷,郭华.基于官产学研的竞争情报战略联盟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8):12-17.
[17]张文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18]高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9]孙亮,李建玲,李岱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与政府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5(3):12-17.
[20]林素芬,林峰.众包定义、模式研究发展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5(4):212-217.
[21]孟韬,张黎明,董大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2):50-53.
[22]谭文华.略论网络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多种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7):57-59.
[23]BRETTEL M,FRIEDERICHSEN N,Keller M,et al.How virtu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 and network building change the manufacturing landscape:an industry 4.0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indust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8(1):37-44.
(责任编辑刘传忠)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Cui Xiaowei1,2,Wu Xinnian1
(1.Lanzhou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core development content in this industrial economy era.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in different periods.It analyses the concrete form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during each stage and puts forward that op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el of current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On this basis,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s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and some trends of future development are suggested.
Key words: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Open technology innovation;Innovation model;Model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崔小委(1989-),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情报理论与方法、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竞争情报分析。
收稿日期: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