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03-16麻介非
麻介非
摘 要:初中语文老师必须明确认识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真正实施情感教育,不仅需要教师从审美的角度把握和领会教材,灵活地组织教学,尤其需要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讲授来扣击学生的心扉,拨动学生的情弦。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氛围;情感信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27-01
在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把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作品,以其先进的思想和完善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赞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极为浓厚,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典型特点。做为语文教师,应当紧紧扣住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领袖狄德罗说过:“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如果没有情感,则无论什么道德文章都不足一观了”。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必须明确认识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热爱学生,创设情感氛围
课堂上不同的情感教学方式会带给学生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温暖,也会给他们的人生之路打下美好的基础。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教师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渠道。要真正实施情感教育,不仅需要教师从审美的角度把握和领会教材,灵活地组织教学,尤其需要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讲授来扣击学生的心扉,拨动学生的情弦。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的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上课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创设学习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标志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已经得到了升华。
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进入文章的情境,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比如,我在教《乡愁》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抒发对故乡离别情绪,还有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 …… 今天,我们来跟随余光中,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别样的乡愁……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
二、吃透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可以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人物形象的美,这也是实施情感教学作用的重要的特点。教材是课堂教学进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生之美等。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涓涓不息的感情激流,领悟宇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自己要有所触动,对课文的文字、作品的主题、写作技巧等,细细体会,让作品的思想观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通过对课文思想真情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处处皆真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遐想,从而为自己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在教学朱自清《背影》,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 细致入微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文章结尾处再现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淡淡的哀愁”,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课堂中,深入到学生心灵,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注重朗读,感悟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能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朗读课文,讲解作品时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做到朗读传情,少不了教师对学生富有感情效应的指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要熟读成诵,一幅壮丽辽阔的草原画卷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一股豪情便会油然而生。
四、语言生动,打动学生心灵
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
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语文课堂教学一旦注入强烈的情感,课堂教学就有了丰富的情味和感人的氛围,从而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 诲.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5)
[2] 张 敏.初中语文教学“真精神”[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