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2016-03-16郑庆昌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福建省

谢 丹, 郑庆昌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2.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为通讯作者。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谢丹1,2, 郑庆昌2*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2.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基于2002、2007、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当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较低,还难以满足本地制造业的需求。此外,相比较于2002年,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在减小。在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和受到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产业波及;福建省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1.007

生产性服务主要是为外部企业和组织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1]。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当前,福建面临做大总量、实现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任务,如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高成长、高辐射、高附加值的优势,是福建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研究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的典型方法是投入产出分析法。刘书瀚等通过比较1997、2002、200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显著的互动关系,但产业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2]。赵放等分析了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指出一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大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3]。此外,李博等则对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引发的软投入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4]。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分析的是2007年以前的情况,无法揭示近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的特点,尤其福建省地处我国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质,深入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有助于把握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及运行情况,进而为促进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的内涵与分析工具

投入产出理论认为,生产过程就是以一定的投入,采用某种技术转换为产出的过程[5]。它将整个国民经济以不同产品的生产进行部门分类。一方面,每一个部门生产的产品都要投入到其他部门作为原料;另一方面,每一个部门也接受其他部门的产品作为投入原料。因此,一个部门的发展和变化都会对其他部门的发展和变化产生影响,以至影响整个经济系统[6]。

(一)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主要反映的是各产业部门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可进一步区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指的是某产业部门发展对上游部门产出的拉动;前向关联指的是某产业部门发展对下游部门产出的推动。在投入产出分析中,这2种关联效应常用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来表示。

1.直接消耗系数。常用来分析某产业的直接后向关联,记为aij,表示j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要消耗的i部门产品数量。aij越大,则部门之间的联系越紧密。aij可表示为:

(1)

2.完全消耗系数。常用来分析某产业的完全后向关联,用字母B来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其计算公式为:

以矩阵形式表现为:B=(I-A)-1-I

(2)

3.直接分配系数。常用来分析某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记为rij,表示第i部门的产品直接分配给第j部门作为中间投入的数量占该部门总产出量的比例,可以用各部门的总产出与中间产品对应行向各元素相除得到。rij可表示为:

(3)

4.完全分配系数。常用来分析某产业的完全前向关联,用字母D来表示。完全分配系数越大,产业之间的前向关联程度越高,表明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完全供给推动力越大。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D=(I-R)-1-I

(4)

(二)产业波及效应

由于不同产业部门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产业关联性,因此,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致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随之发生变化,而这些部门的变化,又会带动其他与之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发生变化,依次传递,逐层展开。产业波及效应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表示。

(5)

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大于全部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

(6)

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受其他部门最终需求的影响越大。

二、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关联分析

(一)数据处理

本文基础数据来自2002、2007和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现有研究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划分和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当前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制造业,因此本文遵循张亚军等的分类方法,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6个细分行业[7]。且为了便于比较,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和GB/T4754-2002)的基础上,对投入产出表中的经济部门进行统一调整合并为第一产业的1个部门;第二产业的4个部门,分别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2个部门,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和其他第三产业部门(除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外的其他所有第三产业)。

(二)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4052.4亿元,占福建省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38%,比2007年增加1.27%,比2002年增加0.63%;占当年GDP的20.57%,比2007年增加0.14%。可知,2007年以来,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虽在不断调整,但发展层次较低。200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28%,其余现代服务业产业所占的比重均较小。到了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全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保持首位,但已减少到26.9%,而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成为福建省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同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表1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数据来源:2002、2007和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

(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反映其自身专业化分工的广度与深度,还反映出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8]。

1.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关联。从与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关联的产业来看(表2),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消耗最多的前两位产业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和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1855和0.1272,这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每增加10000元,将直接消耗生产性服务业1855元,制造业1272元。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完全消耗最多的前两位产业分别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0.4523和0.3158,这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每产出10000元,将直接和间接消耗制造业4523元,生产性服务业3158元。

纵向比较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其自身以及制造业的后向关联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表2)。2002、2007和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对其自身的直接消耗先减少后增加,其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1683、0.1472和0.1855。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力、热气、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一产业的后向关联程度在不断增加,与其他第三产业先减小后增加。然而,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建筑业的后向关联在不断减小,且与采矿业的直接后向关联也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以上分析说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后向关联较强,且与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一产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后向联系日趋紧密。这表明,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显著拉动制造业的发展,验证了已有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拉动力也在不断增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显。对比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各产业的直接后向关联程度和完全后向关联程度,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后向关联程度更高。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除直接的拉动效应外,间接拉动效应也十分明显。

表 2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关联

注:基于2002、2007和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根据公式(1)、(2)计算得到。

2.生产性服务业前向关联。从与生产性服务业前向关联的产业来看(表3),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直接前向关联程度最高。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直接前向关联程度为0.2749,与其自身的直接前向关联程度为0.1855,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每产出10000元,将直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制造业2749元,投入到生产性服务业1855元,这说明:(1)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拉动作用较大;(2)除制造业的直接拉动之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主要依靠其内生动力来发展。但是,当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完全前向关联程度大于1,表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较低,难以满足本地制造业的需求,福建省制造业发展不得不依靠消费省外其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来满足。

表 3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前向关联

注:基于2002、2007和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根据公式(3)、(4)计算得到。

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各产业前向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和制造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福建省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对本地第一产业和制造业的直接推动能力在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的前向关联程度在迅速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采矿业、其他第三产业及其自身的直接联系程度先下降后上升。

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各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度与完全前向关联度对比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前向关联度更高,表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除存在直接的需求拉动作用之外,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间接需求拉动。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尤其是制造业)、第三产业关联性较强,而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较弱,并且,与多数产业的前向关联大于后向关联,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在其他各产业部门进行生产之前,为其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受到来自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

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通过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可知(表4),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且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小于2002年的值,说明整体而言,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在减小。此外,2002、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受到各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但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要小于2002年的值,说明整体而言,福建省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减少,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性在增强。

比较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2002、2007、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均要大于相应的影响力系数,即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受到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要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这可能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有关。

表 4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注:基于2002、2007和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根据公式(5)、(6)计算得到。

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产业的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表5)。

1.影响力系数分析。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子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最强,其次分别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最弱。

具体来看,福建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影响力系数不断增强,2012年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达到全部产业平均水平的1.0917倍。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本是与制造业的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即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力,但这3个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确均未达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这3个产业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此外,金融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之一,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也较大。2002年,福建省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虽然要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但在这之后,其影响力迅速减弱。尽管在2012年略有上升,但依然低于平均水平。这表明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以垄断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助强不扶弱”,导致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并最终导致金融业效率低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较小,则与其构成有关。有学者认为,以房地产市场为主体而衍生出来的服务需求所形成房地产业不会像建筑业那样对制造部门形成强大的驱动[7]。

表 5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注:基于2002、2007和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根据公式(5)、(6)计算得到。

2.感应度系数分析。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子行业中,金融业的感应系数最大,其次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2002、2007和2012年,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分别为全部产业平均水平的1.0304、0.9172和1.2565倍,表明这些年福建省金融业受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先减小后增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即受到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即受到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小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综上可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感应度系数,说明这2个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小于受其他部门需求的拉动力,不适宜采取主动发展的策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说明这4个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大于受其他部门需求的拉动力,从而应采取主动发展的策略。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2002、2007、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主要为外部企业和组织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较高。(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较强推动力,但其发展缓慢。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在福建省各产业中的影响力在减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3)针对不同细分产业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在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的产业部门,适合采取主动发展的策略;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等感应度系数大于影响力系数的产业部门,并不适宜采取主动发展的策略。

(二)建议

通过对结论的分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如下对策建议:(1)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有较强推动作用的特点,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融合发展。(2)重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采取积极主动的发展策略,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促进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够满足制造业的发展需求。(3)通过加强引导,完善制度,破除行业垄断等方式,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等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16-19,25.

[2]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3]赵放,成丹.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7):73-79,89.

[4]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397-400.

[5]夏明,张红霞,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理论、方法与数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

[6]刘起运,夏明,张红霞.宏观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12.

[7]张亚军,干春晖,郑若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与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6):81-90.

[8]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1):76-88.

(责任编辑: 林小芳)

Analysis on industrial correlation and spread effect on the

industry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Fujian

XIE Dan1,2, ZHENG Qing-chang2*

(1.CollegeofEconomics,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 2.InstituteofSoftScience,

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2002, 2007 and 2012 input-output table in Fujian, the industrial correlation and spread effect on the industry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Fujian are analyzed by using input output analysis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There are obvious mutual promotion effects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ut the current low rank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 Fujian Province makes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local manufacturing sector. Besides, in 2012, compared with 2002,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producer service in Fujian are decreasing. In the subdivided trade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12, only the driving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al services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ulling force of the other industries demands for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al services, exceed average level of all industries.

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al correlation; spread effect on the industry; Fuji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1-0034-06

[作者简介]谢丹(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14R0010)。

[收稿日期]2015-09-09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分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