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译作频出,怪谁?
2016-03-15张远
出版人 2016年2期
张远
近日,“一个爱尔兰家伙和一个黎巴嫩团体”在网络上火了,一位名为顾建光的译者把经典著作《政策悖论》一书中的“an Irish gay and lesbian group”翻译成了前面那句话……有网友将之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翻译为“常凯申”、北京大学硕士和教授把“Mencius”(孟子)翻译为“门修斯”并称为“神译三杰”。吐槽译者已经成为国内读者难得一遇的“集体狂欢”。
而这一“神译”也在短短两天之内成就了一篇微信阅读10万+的文章,无数深受劣质译本之戕害的读者在文章后留言控诉,足见对于国内出版社翻译水准的怨念之深。其中,被赞最多的两条留言道出了“神译”滋生的土壤:“有一种廉价劳动力叫研究生……”以及“其实很多都是手下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翻译的吧,教授们‘日理万机,连核对都来不及。”至于译者待遇低、从业门槛低等原因,在读者的眼中,并不能成为翻译质量错漏百出的借口。
劣质翻译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出版社对于翻译质量把控上面的失责,质检流程的形同虚设。甚至译者报酬低的原因也是因为出版社没有根据翻译质量、能力高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顶级译者和刚入行的新人在薪酬标准上相差不大,顶多给前者加上千字一二十元以示安慰。
激励机制的失效还在于书籍市场表现与译者收入的“脱钩”,好的译本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坏的译本也不会影响译者的前程。甚至顾建光这样的译者还能够约稿不断,译著众多。如不是被细心的读者晒出来,只靠出版业的优胜劣汰、自我净化,根本就无力揪出这样的滥竽充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