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校“宁波女塾”的创立者

2016-03-15裘伟廷

世界文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女校尔德传教士

裘伟廷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来到中国,纷纷建校,进行传教。宁波作为最早开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1844年率先建立一所女校,史称为“宁波女塾”。有趣的是,这个中国第一所女校的创办者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的基督教女传教士。她就是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女传教士、被西方历史称为“宁波女巫”的爱尔德赛女士。

向往到中国去

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1797—1868)生于英国伦敦近郊哈克尼的一个富裕的基督徒家庭,父亲是文具批发商。她年轻时,有个保姆嫁给了一个传教士,去了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女子学校,此事对她产生了影响。据为她写传记的澳大利亚人艾拉·内斯戴尔说:“爱尔德赛小姐身体瘦弱,爱好整洁,从小受到庇护和宁静的教养,但一旦成为中国大陆上的第一任女传教士,开始实现她的热忱目的时,就显示出非凡的勇气。”

当来华传教士第一人马礼逊于1824年到1826年间回英国休假时,遇到彼时正青春洋溢的爱尔德赛,爱尔德赛成为马礼逊热忱的追随者,加入他组织的华文学习班学汉语,立志有一天能加入到去中国传播基督教义的神圣行列。然而,由于家事牵累(主要是因其兄长丧偶,她必须担负起照顾七个侄儿侄女的责任),她暂时不得脱身,但却在英国一直关心着亚洲妇女的教育权利问题。她曾捐款给宣教差会,用以支持女宣教士前往亚洲。不过,爱尔德赛赴中国传教的愿望被耽搁了整整11年。

1837年,40岁的爱尔德赛成为促进女性教育协会(SPFEE)的成员,终于可以有机会去海外工作。同年8月,她作为第一个被伦敦传教会派驻海外的女传教士来到爪哇泗水(今印度尼西亚),在那里,她创办了一所专门面向华人女孩的学校。也许这就是爱尔德赛与中国女性教育的最初渊源吧。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获得在华传教和办学的特权,基督教教育就在列强的“条约体系”下传入浙江。宁波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倍受西方传教士青睐。美国长老会对此分析说:“一因天气颇佳,与美相仿佛;一因宁音易学,各处土音均可相近;一因宁地尚未如闽广等省受外来之浇风,较易为化导也。”可见,宁波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在风土人情、思想开化上,都颇受西方传教士欢迎。

1842年7月,爱尔德赛抵达澳门,不久转往香港,等待进入中国内地的机会。她很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兴办女校,后经征询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的建议,决定将办学的地点选在宁波。

艰难创办宁波女塾

1843年,当爱尔德赛以英国“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传教士身份取道香港来到宁波时,已是46岁的中年人了。对于一个外来人士在他国建立女生寄宿学校,爱尔德赛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和困境。首先,在中国传统教育意识里,女子向来是不把识字当作一回事的,只要懂得“三从四德”就可以了。其次,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难免会对西方传教士办学产生各种疑虑。

有一段时间,宁波的街头巷尾曾流传着有关爱尔德赛的绘声绘色的说法:“那些英国孩子们的眼睛是蓝色的,但都是瞎的。这个奇怪的老太太逼着我们的孩子去她那里,是想把孩子们骗去,挖出他们的眼睛,好送给她那些朋友们。”还有更离奇的谣言,说爱尔德赛这个老巫婆会杀死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或者会把孩子们吃掉。渐渐地,爱尔德赛有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头衔——“宁波女巫”(用宁波话来称谓,应该是“宁波妖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的排外心理,且有许多关于西方传教士对女孩子剖心挖眼等传闻,爱尔德赛的住所屡次遭人扔石头,当地的官绅也多次找茬与她为难,甚至她的学生也为社会所不容。

然而,富有热心和毅力的爱尔德赛初衷不改,毫不气馁。为了克服女校创办过程中的困难,她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她们和社会上的贫人接近,看见他们有痛苦,就向他们施衣、施食、施医、施药,完全和社会上乐善好施的念佛太太取同一行经”。这一做法很有效果,改变了中国人的一些传统观念。第二,她们做出决定:“不但不收学费,并且供给学生衣食起居各项用费,有时候学生的家穷,更可得到五文十文一天的津贴,以弥补女儿不在家助理家务所感受到的损失。”这种吸引当地贫困学生的特殊方法,后来成为教会女校招收学生的普遍措施。

当时,爱尔德赛的中文并不像其他传教士那样流利,因此她不得不依靠她从爪哇泗水带来的学生和助手们,来协助自己工作。还有一个曾在英国受过教育的名叫阿格尼丝的中国盲姑娘,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她经常陪着爱尔德赛到乡村去。乡民们对于金发碧眼的爱尔德赛远不如对于和自己形貌接近的阿格尼丝更加认同,何况为了与该地区的乡民交谈,阿格尼丝经过努力已学会了宁波方言。同时,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阿格尼丝很容易获得乡民的同情;当她平静地展示用盲文读书和弹奏乐器时,她开始赢得众人的敬佩。因此,更多的人因为阿格尼丝而相信她们的学校会给女孩子们带来有益的教育,从而愿意把孩子托付给她们。

后来,爱尔德赛也逐渐取得中国人的信任,因为她广泛接触了许多上层和下层的中国妇女,同情中国女子被迫缠足、受婆婆辱待、无权受教育、生活空虚等遭遇,并真心想给予这些妇女以帮助。她的理想是通过推动女性教育,提升东方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随之,她的学校成为热门的机构,学生甚至可以说“人满为患”。特别是当太平军进城的时候,学校的职员和佣人们显示出对她的忠诚和热爱,准备随时保护她。于是,渐渐赢得宁波市民敬重的爱尔德赛,被当地人昵称为“马利姑娘”。

不懈努力取得回报

初来宁波,爱尔德赛找不到房子,只得租用宁波城外江边的半间木房子,创办了她的第一所学校。条件虽然差,但使她更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比如她寄住在女房东那里时,看到和听到女房东虐待童养媳的情况。后来,该童养媳成了寡妇, 进了爱尔德赛办的学校, 嫁给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男教员。

1844年,爱尔德赛在宁波城中找到了房子,地点是祝都桥竹丝墙门内大屋(今尚书街东端)的一间宗祠,办起女子寄宿学校,史称为“宁波女塾”。其实,这是集教育、传教和慈善事业于一身的机构。她还到乡下办了一些分校。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回报,爱尔德赛所办的女塾在1845年有15个学生,第二年增加到23人,第四年又大幅度增至46人。由此可见,爱尔德赛的女塾已经颇具规模,发展之快尤为喜人。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宁波女塾的教学科目主要有中文、宁波方言拼音、英文、算术、地理、唱歌以及一些技能训练。中文学习的比重很大,每星期有四天下午完全是中文课。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会当地长老会丁韪良创制的拼音法,然后再学传统的中文。爱尔德赛认为,这种拼音法相对比较简单易学,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中国人阅读《圣经》的能力。对于英语课程,爱尔德赛并未强调都学。算术和地理,每天早晨两小时(除星期六外)分成两班上课。此外,还设置唱歌课程,以陶冶学生情操。最后,还有一些技能训练课,包括刺绣、缝纫、纺纱、织布等。

当然,爱尔德赛也很重视基督教信仰问题。她自己每天主持早祷与晚祷,每礼拜总会有美国长老会布道站的传教士受她之邀到女塾举行礼拜。她还鼓励女塾的助教和15岁以上的女生组织夜间读经班,在基督徒中文教师协助下阅读《圣经》。从女校的课程设置看,爱尔德赛是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宁波地方实情而设置了比较合理的课程。

对于女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据当时爱尔德赛经常提及的优秀学生毕业情况的史料判断,她们的出路大致有三:“(一)留校担任教师或助教;(二)应聘担任其他教会女校的教师;(三)结婚后到乡村从事教育为主的传教工作。”可以看出,毕业女生的出路主要是担任教师。爱尔德赛对此发出这样的心声:“我非常渴望女学成为一所训练学校,供应本地各学校需要的虔诚女教师。”

有关师资方面,创校初期爱尔德赛的助手是她带来的雷丝克、阿娣和纪德三人,后两个人是中印混血儿,成为爱尔德赛和本地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还有一位来自瑞典的比较专业的教师塞乐默小姐。之后她们因结婚而离开,爱尔德赛只好培养自己的学生做助教。可见,当时女塾的师资相对比较薄弱,不够专业化,整体素质不高。不过爱尔德赛还办了一个“盲人工业学校”,其教师就是阿格尼丝,她用盲文给这些盲人女孩儿以教育。

总体来说,宁波女塾是爱尔德赛在适应宁波当地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宁波本土和中国社会特色相结合。这是中国早期教会学校以适应中国实情为策略、兴办教育为手段、传教为宗旨的一个普遍现象。

不能割舍的“中国情结”

时光荏苒,渐感年迈的爱尔德赛决定远赴澳洲,投靠定居在那里的侄女。另一方面,在客观上爱尔德赛因筹措经费困难重重。本来,女塾的经费来源大致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爱尔德赛个人出资;二是英美差会的赞助,比如,1850—1859年间,伦敦会补助女校等学校共计约2500元。此外,爱尔德赛还曾经向美国长老会申请过每年补助300元~ 400元。但是后来宁波女塾实在无力经营,只好另寻出路。鉴于美国长老会资金较为雄厚,且与爱尔德赛关系融洽,再加上爱尔德赛已年届六十,将女校交给长老会接办无疑是理想的选择。

1858年初,爱尔德赛正式将自己创办的女塾移交给来自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柯女士,后又将盲人工业学校托付给阿格尼丝,然后于1861年告别了生活18年之久的宁波。而柯女士将宁波女塾与自己在1847年开办的一所女校合并为崇德女校(长老会曾建议以爱尔德赛的名字作为合并后女学的校名,但被爱尔德赛婉拒),校址设于江北槐树路。此时,宁波城内还有一所女子学校,就是美国浸礼会教士罗女士于1860年在城北江滨(今永丰路)创办的圣模女校。后来崇德女校与圣模女校于1923年合并为著名的甬江女子中学。

对于爱尔德赛所办的宁波女塾,人们给以很高的评价。1934年《东方杂志》褚季能的文章称:“中土的第一家女子学校,便是由爱尔德赛小姐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宁波创办的。”《中国教育大事典》亦有记载:“1844年设立的宁波女塾,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根据史料统计,继爱尔德赛的宁波女校开中国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后,1860年在华教会女校发展到11所,1902年教会学校有女子学生4373名。

诚然,19世纪的英国人,特别是传教士,有一种盲目的优越感,认为有责任启迪落后和愚昧的中国人,给他们带来基督教的福音。不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像爱尔德赛这样的传教士的同情心和献身精神。可以说,爱尔德赛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基督教的传播和女子教育事业。爱尔德赛终身未嫁,在抵达中国的那天,她在日记中提到:“今日到达,来到中国人中间,这也是我的结婚日。我久已与使我如此感兴趣的(中国)人民订了婚。”可见,那时她已获得许多关于中国的知识,而且我们也不能怀疑她对中国人的真诚感情。

1861年,爱尔德赛离开宁波后,远赴澳大利亚侄女家。而在她离开后的第八年即1868年,她与侄女一起在南澳大利亚的麦嘉伦谷创办了另一所女子学校,她将其命名为“庄桥学校”。因为庄桥是宁波姚江北岸的一座小镇,曾经是她在宁波的时候经常去的一个地方。爱尔德赛离开中国多年后,仍然不能割舍她的“中国情结”和“宁波情结”。

也就是在1868年9月30日,爱尔德赛在南澳大利亚的麦嘉伦谷去世。如今,南澳洲的麦嘉伦谷还有一条名叫爱尔德赛的街道,在这条街道与塔塔切莱路交叉的路口,有座小教堂。教堂后面,静静地矗立着一座长椭圆形的墓碑,这里永久长眠着这位一个半世纪以前来到宁波,创办女子学校,无私帮助无数中国女性走出蒙昧、无知、黑暗世界的爱尔德赛女士。在爱尔德赛的名字下面,清楚地镌刻着“NINGPO CHINA”。这或许是她的遗愿:她想告诉后人,她一生最难忘的,是中国宁波。落日余晖下,仿佛能感受到这位意志坚定、特立独行的英国女士,在向于她墓前沉思的世人无声地微笑……

猜你喜欢

女校尔德传教士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COMPLEX INTERPOLATION OF NONCOMMUTATIVE HARDY SPACES ASSOCIATED WITH SEMIFINITE VON NEUMANN ALGEBRAS∗
罗尔德·达尔的《吹梦巨人》
勾搭留学君!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传递信任的钥匙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