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科室文化

2016-03-15尚静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护理

尚静华

【摘要】科室文化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什么是科室文化、如何构建科室文化入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科室文化的内容、发展和方向。

【关键词】科室文化 团队精神 护理

【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54-02

科室作为医院业务构成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单位,其科室文化的塑造与培养也是医院精神文明构建的基础和支柱,是推动医院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科室文化的建立和培养在医院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什么是科室文化

科室文化是科室的灵魂,它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秉性素质两大方面。科室文化建设是由科室创新机制和外在形象的树立体现出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科室自身生长力,包括科室凝聚力、人才激发机制、科室不断的延续机能。二是科室形象推进市场竞争力,它包括科室信誉度、科室美誉度、市场亲和力。

科室文化的形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这个大家庭每一个人共同营造、培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时,还应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促使科室文化永远具有生命活力。

2.如何构建科室文化

2.1 培养集体荣誉感,提高科室凝聚力

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大幅度地提升竞争力,而团队力量的发挥已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竞争的优势在于你能比别人更能发挥团队的力量。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把科室带到永续经营的高尚境界;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更好地达成医院的经营和质量方针,还可以更好地达成医院的质量目标;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能更好的达成患者的满意度。

改善硬件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压力源[1]。科室应加强与科室每一个成员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理解员工,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对工作中的成绩及时肯定,工作中的差错不当面训斥,增加员工的自豪感,维护员工的自尊心,用柔性手段解决刚性问题。在把握大局上,要做到大度、放手;在同事需要时,能为其排忧解难;在需要决断时,要敢于承担责任。总之,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关心员工的生活,使之没有后顾之忧,努力构建一个有亲和力的值得大家信任的集体。

最终,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变成为每个成员共同的理想和期盼,增强了所有人实现目标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促使每个人将自我价值融于医院的整体价值之中,形成共识才能有效的塑造医院形象,才能激发团队精神。

2.2 重视科研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科室文化中的人才文化是科室工作的根本保证。现代医学需要的是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对于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医院,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医护工作者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因此,要重视培养学习意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首要的护理指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不断更新,通过组织学习,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采取走出去(进修、出国学习),请进来(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医院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来科室手术、讲学),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提高科室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根据医疗水平的发展更新观念、使每一位员工快速适应新的护理工作模式。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鼓励员工自学成才,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护理专科、本科自学考试,有可能的申报在职研究生考试,提高学历水平和自身素质。

在日常工作中遵守操作规程,不要随意简化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消毒隔离原则,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抢救病人做到忙而不乱,仔细观察病人和全面分析病情。各班护士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比如,治疗班除了进行各项治疗外,还要做好治疗室内部的清洁工作,护理班除了观察病人的病情,还要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一级护理和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执行医嘱及时准确,操作熟练到位。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踏实而长久的学习和积累,利用不同场合和时间对科室人员进行业务与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2],才是科室良好发展,汲汲进取的源动力。

2.3 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

护理质量是医院护理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而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则是提高护理质量、深化护理改革的重要步骤。

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首先,从群体形象入手,员工着装要标准整洁,精神饱满,表情亲切,态度和蔼,言语轻柔,动作轻稳。做到接待病人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巡视病房要有咨询声,我科以老年患者为主,更加需要温馨、体贴、亲情般的关怀,经常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服药情况,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等,不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根据实际病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病人及其家属的需要,在医院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专门进行“人性化服务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患者及家属在病房时常能感受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科学、满意,做到“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病人”,全方位满足病人的需求,将护理服务导向满足病人多样化、个体化需求的发展方向,并将服务延伸到院前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院后的电话随访、心理咨询、家庭护理建议等。

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更新护理理念,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患者的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量身为每一个病人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在操作时尽量使用文明用语,语言亲切,面带微笑给病人讲解,增加患者亲切感,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最终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每一位患者充分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要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切实改变“见病见人”的单纯技术服务理念,使病人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及人间真情的温暖。在服务上,全面推行“限时服务”、“差异性服务”、“一体化服务”、“无缝隙服务”,将病人至上作为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准则。

2.4 提高管理水平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石,是优质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既是管理的要求又是管理的目标之一。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3]。

每月集中护士学习,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医嘱查对,护理文件的书写以及卫生条例、法规的学习。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每天检查各班工作落实情况,对发现的各类隐患,要及时纠正,并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可行的防范措施,比如,白细胞低的患者易感染病毒,要及时阻止患者到人员密集的场所;病人视力差,输液时护士多巡视,并且要保持地面的干燥;危重病人要做到服药到口;神志不清的病人,要使用床栏,等等。加强护患沟通,履行告知义务,可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进行阶段总结,包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培养集体荣誉感,对做得好的护士表扬和鼓励,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听取意见和建议,边整改边提高。在工作中对护士给予人性化关怀,了解个人的感受,对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2.5 开展疾病预防教育,提高科室影响力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提高预防疾病能力,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康教育在疾病的预防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健康日、休息日等特殊的纪念日抽出科室的精兵强将走上街头,大力宣传疾病预防知识,使更多的人能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及其有效地预防措施。同时能让更多地人了解科室,扩大科室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在医院内部,为了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为住院患者编撰科室内部的健康小册,坚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充分挖掘护理时间,改变护理方式,通过组织类似“相约健康”等活动,使患者能了解医院,了解科室,了解自己的病,拉近患者和科室之间的距离,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与此同时,坚持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讲座,必要时采用新闻媒体,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前沿,覆盖到不同层次的患者群体。为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使患者对疾病能真正理解,提高科室的影响力。

3.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患者数量日趋增多,与此同时护理量也随之增多,而护理环境和待遇不够理想,导致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在岗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巨大,身体和心理压力沉重。服务质量升级,报酬没有相应提高。后勤辅助力度不够,护士花在非护理工作的时间过多。极个别护士没有转变服务观念,工作比较松懈。以上因素会制约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阻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因此,健康、高效的科室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创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室文化。

参考文献:

[1]樊鲜芝.实行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病区的方法与效果.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6.12(7):2851-2852

[2]李永生,吕东来,韩飞舟.疗养院和谐病房的建设.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0.16(10):914-915

[3]董美娜,任春华.创建和谐病房护理文化氛围.中国实用医药.2008.7.19(3):203-204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编者的话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研究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