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合”模式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5唐正宇王碧玉姚玲王太林
唐正宇 王碧玉 姚玲 王太林
摘 要:为了提高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尝试对其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方法:从提高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教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验考核模式等几方面对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课证融合”式的改革尝试。结果:通过对实验教学进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综合探索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有益于实现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良好的双向互动。结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中进行课证融合模式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推广价值。
关键词: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课证融合”模式就是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医师考试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对职业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催进医学教育的转变,实践教学改革渐渐凸显重要性和必要性。“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促进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转变,而职业资格证书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也是持证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同时又可以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作为各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面对的专业学生广泛,教学内容需要面对各专业而有所偏倚,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拟通过对病原学与免疫学实施“课证融合”模式,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创新途径。
一、“课证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相关研究显示:医学院校的基础学科的教学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安排全面而紧凑、课程设置层次众多等特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扎实的基础是临床医学生步入临床实践的必要条件,由于该课程内容庞杂,知识信息量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加之当前存在的实训教学标准模糊、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转型滞后、教材开发混乱等现象对于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所以对卫生服务或医疗单位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是必要的,根据地区、行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修订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
三、“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实施
“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科学的教学体系,还需相关负责领导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
在构建改进型教学体系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依照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安排中加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以学历教育为主,职业认证为辅,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进行课程的整合,使课程结构涵盖整个职业资格标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与适用性。
2.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动手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工作之余的进修学习,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学质量的评选制度。通过医学相关单位进行密切合作交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科研合作,经验人才交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及老教授的学术传授讲座。
4.考核方式
实施该项改革后,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特别是对学生职业操手的技术考核,不同课程在考核内容、项目成绩比重、考核层面等方面要做具体明确的硬性要求。
我校通过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开展课证融合模式教学,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合格率达96.3%以上。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知识视野得到拓展,深入认知并开始设计自身职业规划。学校专家组认为,通过课证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得到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培养了学生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医学文人素养,同时又掌握了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对于未来职业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周仁云,刘方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35-37.
[2]李晓杰.“课证融合”模式在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适度推行的探讨[D].厦门大学,2014.
[3]刘青.《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最优教学方法的探讨[J]. 新余高专学报,2010(05):106-107.
[4]王宇童.医学院校生物学教学的特点、发展及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4(04):724-726.
作者简介:唐正宇,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基础部微免教研室,通讯作者:王碧玉。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