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2016-03-15马莉莉
马莉莉
摘 要: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语文,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语文教学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作一些浅层的分析,旨在探索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情境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语文。将生活融入课堂,不仅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把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并为现实生活服务,教学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
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美国教育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科书、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但是,这些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语文资源,如果教师不加以合理引导,学生就会视而不见,相反,教师适当地加以提醒和点拨,学生就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生活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使其永葆活力。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也应是多姿多彩的,要与生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的真谛;教会学生收集生活中一切有用的资料,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技巧,随时随地学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赋予教学以生命本色,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去发现,去体会。我们可以借助艺术手段,采用音乐、绘画、表演等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践,进行创新性学习。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走向讲台自我展示,唱歌、跳舞、朗诵、表演、看电影、做游戏……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以采用。
例如,在教学《雷雨》这部话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各自角色的台词、动作、表情等,成功地塑造了大矿业主周朴园的自私虚伪;劳动妇女鲁侍萍的善良正直;工人阶级鲁大海的勇敢顽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同时,学生也通过参与舞台剧,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把握,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社会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课文是对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个万花筒,学生的阅历和见识毕竟有限,对文章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合理地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号刺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这不仅能使书本知识、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克服了学生感官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例如,王维的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在教《山居秋瞑》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后,分析诗中所描绘的艺术画面:一轮清朗的明月透过山间的松林,留下斑驳的疏影;清冽的泉水欢快地跳过山涧,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正嬉戏打闹着回家;塘里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幽清雅致、宁静平和。一边让学生概括,一边用多媒体演示出相关的画面,通过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诗中的景象,从有限的画面联想到无限的画外。看着这远离世俗、世外桃源式的美景,学生无不流露出陶醉和神往。学生进入了声情并茂的美境,不仅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又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意境清远,调笔深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但愿人长久》这首曲调优美的歌曲,让学生在听歌的同时体会词的意境,不仅深入理解了词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拥有生动的语文课堂,要使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一片芳草地,就必须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把语文课堂还原成生活的窗口。语文教学只有扎根生活这片沃土,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