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实践教学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
2016-03-15罗宜元贾铁军
罗宜元 贾铁军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领域。“网络安全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及信息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搞好课程建设对于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极为重要。在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特点,探讨课程建设的思路、特色、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教、学、练、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势,并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改革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安全技术;专业人才质量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并成为21世纪世界热门课题之一,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用户的信息和资产风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已成为热门研究和人才需求的新领域,因此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极为重要。
网络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特点包括:知识更新快、内容涉及面广、先修课程要求高、课程实践性强。为了适应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各高校先后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成为计算机、信息、通信、电子商务、管理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之一。我们在进行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和上海市优秀教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安全专业(方向)内涵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探究与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一、课程建设的特色及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重点是进一步体现特色、创新提高师资、教学改革、素质能力培养、资源优化等。本课程建设创新及特色主要包括:
1.准确定位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
本校是一所上海市教委所属的公办本科院校,也是上海市培养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课程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教育方略,同时在课程规划和目标上,坚持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紧密结合,注重高新技术(云安全、大数据安全、智能防御技术等)和应用技术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质量。
2.明确培养目标,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五新(内容、模式、技术、方法、手段)、三实(实际、实践、实用)、三广(知识、能力、就业面)和一高(综合素质)”,精通先进网络安全技术和方法,具有综合运用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卓越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3.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及教材建设
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通过修订教学大纲、编著特色教材、实践指导书等,改革教学内容,深受欢迎,多次再版获奖。
二、构建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在深入研究规划课程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及对应学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实践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及安排
■
其中,在制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出上海市精品课程特色教材《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并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将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体系在课程建设中。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质量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从计算机学科的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来看,更需要将实践教学明确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网络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启发式案例教学与讨论式结合。如,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网银或网上购物方面的案例,使学生通过对网银或网上购物的分析和讨论,将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等技术掌握。
(2)分组项目推进,合作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安排几个大作业,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
通过以社会需求和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技术应用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教育方略和专业内涵及特色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突出应用、强化实践、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通过网络安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在2014年取得了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之后,在2015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奖。
参考文献:
[1]贾铁军.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贾铁军.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贾铁军,王小刚.应用型网络安全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
[4]朱晓静,林元乖.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教育科学,2010.
[5]李世明,周国辉,夏晓冬.SMTM教学模式在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上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
项目名称: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网络安全技术”沪教委高〔2014〕33号。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