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同的观点看自然状态的论证

2016-03-15胡亚非

北极光 2015年11期
关键词:霍布斯卢梭

胡亚非

摘要:霍布斯与卢梭关于人类自然状态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们后期政治哲学观点的形成,而本文试图从《利维坦》和《爱弥儿》中解读两人对自然状态的论证,并且从多个角度试图评判两种自然状态的合理性。

关键词:霍布斯;卢梭;自然状态

一、导言

霍布斯于《利维坦》中阐述的自然状态,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状态为一种战争状态,是暴力横行,混乱无序的,唯有诉诸暴力怪物“利维坦”这样的国家机器才能达到平衡。而卢梭描述的人的自然状态则是没有奴役没有压迫,和谐自然的完美状态,由此诞生了《社会契约论》所描述的远方政治愿景。对于不同政府诞生的源头论点“自然状态”如何产生以及其合理I生,正是本文想要讨论的。笔者将先介绍霍布斯与卢梭在著作中对于自然状态产生的论证,并且从多个角度试图评判。

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证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及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而造成人与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的原因则是人类天性中的三种重要成分:竞争,猜疑和荣誉。竞争是由于追求利益,猜疑是为了获得安全,荣誉则是为了求得名誉而进行侵犯。这三种成分在霍布斯的论证下,实际上可以诉诸于同一种成分中,那便是权利。追求利益是为了谋求权力,猜疑是为了保证权力的控制,荣誉则是权利的体现,可以说人类所有和战争状态相关的品行无不是围绕权力展开的,难怪王尔德也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关于性,而性除外,性关于权力。可以说,霍布斯对于利维坦的诞生论证起源于起对于人类自然状态的假设,而霍布斯对于自然状态的假设则起源于对权力一词的解读。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的推演,实际上是从基于权利的如下公设上演化而来的:

①每个人的权力是有限的。

②每个人对于权力的追逐是无限的。

任取霍布斯在《利维坦》第十章《论权势,身价,地位,尊重及资格》中对于尊重的阐释作为例子。霍布斯说,服从就是尊重,赠与厚礼就是尊重。可以看出来,霍布斯对于“尊重”的涵义主要关注点在于外部的,而非内心的。而我们可以直接从尊重推导出由自然状态导致的战争状态。

假设社会中只有ABC三个人。由于尊重是一种权利,而权力是有限的。因此ABC三人对于其他人的尊重与自身获得的尊重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状态。因为我们可以设想A尊重B,而B尊重C并RC尊重A。但是实际上霍布斯还强调了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霍布斯所言尊重不是道德律中的应该尊重,而是自然律中的原始尊重。我们的原始冲动告诉我们,我们会尊重占有社会资源更多的人。因此根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分配不均的,那么ABC三人就会出现社会资源少的人更加尊重社会资源多的人。由此,所谓的和平状态被打破,战争状态出现,社会资源少可能只是由于我们的出生问题,而霍布斯的另外一个假设即为人类的平等,尤其体现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平等,换句话说,只要给予相同的资源,霍布斯认为人人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成就。即使像智力这种普遍认为先天决定的方面,霍布斯也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智慧上的“慎虑”,而这种慎虑是一种经验上的累计,并不是说完全无法后天习得的。正因为此,人类也就不会满足于权力上的先天不公平分配,即使是先天智力体力稍弱的人,抱成一团,也可以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将拥有更多权力的人杀死以获得他的权力。正因为战争状态的人如此脆弱,我们才需要一个更强大的集体“利维坦”来“以暴制暴”。

三、卢梭的自然状态论证

笔者观察卢梭的自然状态观念主要是从《爱弥儿》的视角来看的。虽然《爱弥儿》更多的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著作,但是我们从中依然可以看到卢梭对于人的自然状态的观点。与霍布斯不同,卢梭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类似单纯的原始人的状态。“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东西都是好的,但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部变成坏的了”卢梭在《爱弥儿》卷首便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类天性美好的向往。而“消极教育”观点的提出则验证了卢梭对于自然状态的公设的真实性。因为他认为人的功利心态,对于权力的追逐都是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中后天习得的,那么人先天是充满怜悯,充满同情心的动物。我们可以概括卢梭自然状态的公设:

①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野蛮人”。

②人们对于权力的追逐是后天习得的。

卢梭在对自己虚拟的小男孩“爱弥儿”的教育中,始终贯彻着“消极教育”的理念,因为他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体现,我们一些世俗的观点不过是增加了小孩子的负担。我们不需要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学习应该是一种减法而不是加法,小男孩会在与小动物的共处中和他们成为朋友,会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成长,他们自己对于野蛮状态的体验便是最好的学习。相对于霍布斯自然状态的基于权力的严谨论证,卢梭的自然状态逻辑严密性似乎的确不佳,因为这种内在的理念是需要我们通过感情的共鸣去理解的,而不是通过思考习得的。同样使用尊重为例,卢梭的小男孩爱弥儿会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小动物,去尊重他人,尤其是在他自己感到了被尊重的情况下,在卢梭的自然状态演化下,这种尊重似乎得到了去权势化的解读。因为尊重仅仅由尊重本身定义,而不再是权势的附庸。这种体验我们不能诉诸于某个原因,但是我们却能诉诸于自己的经验感受,因为,我们总是会有一种尊重或者被尊重的感觉,这在直觉上与权力无关。

四、从解释力度看两种自然状态

如果说要给解释力度下一个定义,那么就是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比另一个理论解释更多的事物,那么我们认为这个能解释更多事物的理论更加优秀。比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被看作对牛顿力学的突破,就是因为牛顿力学在量子力学理论中只不过是一种低速宏观的情况。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会发现,霍布斯的理论似乎更胜一筹。因为根据霍布斯的理论,卢梭宣扬的所谓的道德范畴,依旧可以用权力解释。例如道德追求的善良,实际上善良的人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善良的权利,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也会谋求自己满足同情的权利。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卢梭自然状态中的先天的善良以及其保存同样看作一种权力从而融合进入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相反的方面,卢梭的尝试则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卢梭的消极教育的理念实际上并不是将权势这一观念包含在内从而消解,而是直接地逃避。卢梭直接将权势诉诸于社会产生的不好的东西,从而避免讨论权势与道德的直接冲突,在笔者看来,从解释力度上来说,一方是将另外一方包含在内,而另一方则是避而不谈,这样看来霍布斯的理论解释力度的确更佳。但是这样的比较方式似乎对于卢梭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因为卢梭主要讨论的是内在的心灵世界对于自然状态的影响,而霍布斯讨论的是外部世界的权力等对于自然状态的影响。解释力度本身就是外在评价事物的一种标准,标准的选取确有问题。

五、从经验感知看两种自然状态

如果说解释力度本身就是一种外部评价,那么笔者认为通过我们的经验感知直觉判断两种自然状态的论证情况似乎不错,因为我们经验即包括了外部宇宙的机械运动,也包括了内化的目的动机所在。笔者认为,对于两种自然状态的划分,似乎可以遵从事实规范与道德规范。因为霍布斯所谈论的尊重,地位等,是一种事实上的存在。国王的地位高于平民,富有者获得的尊重多于贫困者。这是自然运动的结果,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感知的。但是,卢梭所谈的更多的是一种伪装成为事实的道德规范。因为“人人平等”,“人无贵贱”这样的理念只能是一种价值倡导,是一种理想人构想出来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运行起来有诸多的不便。当然按照卢梭的解决方案还是诉诸于后天习得,因为这样看的话我们日常对于高低贵贱的一些偏见都是由于我们是成为了社会人习得的,因此可以规避为何社会人会产生战争状态的原因。因为霍布斯似乎大方承认了战争状态的原因是自然状态时的逐利,而卢梭却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到了社会条件下才会追逐权力,从直觉上看笔者还是认为卢梭在逃避问题。

六、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霍布斯和卢梭的自然状态实际上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是通过这样一个矛盾的假设而演化出来的不同的政治哲学理念则是我们所需要的关注的。霍布斯关于人类自私,野蛮,贪婪的本性的解释似乎从现实层面更加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有助于推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因为人类追逐利益的动因才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而这是卢梭自然状态所无法解释的,毕竟,一群野蛮人就能够满足自己的道德至善的需求了。但是,抛开现实约束,当我们谈到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的时候,笔者认为则需要卢梭的理论了。或许历史的车轮是由污秽而富有动力的煤灰和汽油驱动的,但是这辆车的重点不应该是煤矿,而应该是一个充满善意理念的理想国。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看到,从人类奴隶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在道德层面确实也是一直在进步。或许我们无法避开我们自然状态的追求权力,贪婪,暴力的本性,但是这样一种追求的结果可能确是产生了一种道德的崇高来形成自我约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给野蛮生长却期待崇高的我们下了最好的注脚。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霍布斯卢梭
大师的弯腰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霍布斯前后期法律思想比较研究*——以法律方法论为视域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法治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契约精神中的共同体与个人
契约精神中的共同体与个人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