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作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探索
2016-03-15康俊
康俊
【摘要】本文对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师本身的能力提高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究,旨在通过研究高职高专遗传育种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高职高专的农学类作物遗传育种课程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职高专 遗传育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51-01
1.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度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时,认识程度不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本课程的兴趣缺乏,对知识不求甚解,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
1.2 学科的难度较高
《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学习难度本身较高,课程总体理论居多,硬性理解的知识多,学生学习存在较大的难度,表现在为作物遗传部分理论性强且深奥难懂,加之学校教学设备、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所限,教学上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学科的考核方式落后
学生的成绩考核是由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的,且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比例较低,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学习,到期末针对考试重点突击学习,整个过程表现为应试型学习。
1.4 教师实践
专业教师的技能直接影响到所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专业教师的技能往往与生产实际脱节,跟不上新的生产技术,表现为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差,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不灵活,学生的掌握效果差。
2.教学改革思路
2.1注重教学考核与实践
2.1.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授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作物遗传育种”课是一门较抽象又较复杂的课,课堂上应合理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项目导向,微视频, 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对象对课程的主观认识。
2.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授课时,教师应针对各地的生产实际情况选择授课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农业生产具有极强的季节性,教学安排也具有时间相对固定的特点,实践教学应贯穿于作物的整个生育期中。我系马铃薯杂交育种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参与到马铃薯父母本的播种、苗期管理、叶龄观测等管理中,而杂交育种项目的操作由于学校假期,部分学生因假期不能参加,教师可通过播放参与学生的视频及其讲解弥补缺失实践内容。
2.1.3重视实习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本门课程的学生尽力联系育种单位、种子生产企业,让学生参与到生产中去,有助于学生对本内容的巩固。实习期间,在保证实习计划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如实记载种子生产程序、方法,在实习结束后由小组做PPT并汇报交流。实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对课程知识印象加深,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2.1.4 改革考核方法
把单一的考试改为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教学考核要注重过程,平时把考核分配到每一次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中,每次实验(实践)课都要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合理搭配,每次考核成绩都直接影响到课程期末成绩,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改变应试型学习模式。
2.2 加强专业教师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2.2.1 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和专业学校教师两个主要工作,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适时地采用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方法教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科研案例,适时地采用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方法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的。
2.2.2教师的企业锻炼
专业教师除了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外,还应到生产一线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下企业的实践锻炼,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打造一支双师型素质与双师型结构的专业教学团体,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针对工作时间较短、实践经验少的年轻教师而言,入企锻炼更是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方法。
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教学己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整体反映较好。
参考文献:
[1]任四妹,欧鉴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1):560-561
[2]樊保臣.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 (4) :111一113
[3]林小虎,杜利强,郭振清,等.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质量[J].高教高职研究,2012,58: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