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该和《公字寨》
2016-03-15本刊编辑部
李应该和《公字寨》
本刊编辑部
李应该,1950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西部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文化大革命时期高中毕业。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饭店、旅馆做服务工作。1982年
调入文化部门专事戏剧创作。现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戏剧文化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剧本》杂志主编,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艺术家。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文学创作、雕塑艺术、书画艺术、文艺理论研究及文玩鉴赏。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公字寨》;剧本《石龙湾》《状元与师傅》《借头》《王祥卧鱼》《貂蝉遗恨》;论文《“三性统一”的尴尬》《质疑观赏性》《文人雕塑缺席的历史遗憾》。曾获文华奖剧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中国电视戏曲艺术片飞天奖、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田汉戏剧奖等奖项。
《公字寨》(一、二部)是李应该历经二十余年的沉淀和酝酿,于新世纪之初创作的长篇小说力作。通过这两部作品,作者再现了在荒唐的年代中,小山村公字寨的人们愚昧、癫狂、麻木、悲惨的生存场景,讲述了这些人执迷不悟地坚守“精神乌托邦”,最终接受命运悲剧的惨痛故事。在“公字寨”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看似荒诞不经实则真实可信的事件,以及对村民老簸箕、大桂桂、筐头子、囤子、卜立言、大碾台等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的细致描写,深刻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人性的异化,达到了荒谬绝伦、无以复加的地步,读来忍俊不禁,欲哭无泪,欲笑无声。且有其相当的深度和典型意义。”(引自:国家出版总署审批专家批复意见)
“作者拒绝遗忘,保卫记忆,直面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曾经经历的苦难,生动地展示了那段历史上人性被摧残和扭曲的惨状,在“公”字大旗之下,人完全失掉了自己的头脑,陷入苦难而不自知。小说的重要贡献,正在于集中表现了中国人失掉头颅的时代悲剧。在这一方面,小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弥补了当代文学的许多不足,显示了文学家应有的人道情怀和历史担当。这种小说,正是当前中国文坛所缺少的。”(引自李新宇:李应该和他的《公字寨》)
“《公字寨》是反思‘极左思潮’的沉甸甸的力作,反思的视野超出了‘文革’时限的拘囿,对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作为个体的人在专制政治的强势下如何生存,尤其是人的位置、人的尊严、人的命运作了深入独特的思考和冷静无言的拷问,达到了近一个时期以来这类题材的相当的精神高度。这是研究‘文革文学’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部作品,具有长久研究价值。”(引自张厚刚:“公”字幌子下的“私”人文化生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