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艺术特色分析

2016-03-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特色

余 璐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艺术特色分析

余璐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储望华可以称得上我国钢琴界的泰斗,其音乐作品极大地促进并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和进步。储望华音乐创作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即民族性、多元性及抒情性。

关键词: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特色

储望华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还是民族风格鲜明的澳洲旅行作曲家,其特色鲜明的各种钢琴音乐作品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根深蒂固。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风格”不仅是储望华先生毕生创作的根本立足点,还是其进行音乐畅想的最初目标。鉴赏储望华的音乐作品可以发现,每一件作品都将中国的民族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审美感受,还成为各大高校教学实践的经典曲目。同时,这些作品也是各种大型音乐会常用的演奏曲目,对我国钢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储望华及其作品简介

储望华,生于1941年,湖南省蓝田人,其父母均为国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受家庭浓厚的文化气息影响,储望华对知识和艺术尤为看重。从小,储望华就有着同龄孩子无法比拟的音乐天赋。十一岁,储望华以高分考入附属于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学。进入初中后,储望华把钢琴作为主修课程,并慢慢开始自主创作,经常自己编曲、自己弹奏。十五岁,储望华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弹奏了自己独立编曲完成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十七岁那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储望华未能成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辗转进入钢琴系就学。这阴差阳错的安排让储望华对钢琴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其自主编写的《江南情景组曲》以及《变奏曲》被成功选入钢琴教材,供高等音乐院校进行教学实践。1963年,储望华创作出至今广为流传的《翻身的日子》以及《解放区的春天》。1966年,受殷承宗先生的极力举荐,储望华加入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时至1970年,这部史诗钢琴巨作得以现世。1973年,储望华在中央音乐学院就任期间,连续创作了《二泉映月》《浏阳河》《新疆随想曲》等众多优秀作品。时至今日,无论是二胡演奏还是钢琴演奏,《二泉映月》始终是必选曲目,其影响之广,感情表达之强烈,始终是其他作品无法超越的。1978年,储望华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第一场个人作品音乐表演会,并成为江定仙先生的得意门生。1982年,储望华前往澳洲学习深造。1985年,储望华成功完成学业,拿到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澳大利亚首位中国“卓越音乐贡献家”。期间,储望华创作了极具爱国主义情怀《华夏情怀》,该作品也收获荣誉无数。

二、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民族性

(一)作品标题极具民族色彩

对标题性音乐的研究,早在西方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就已经有了该类音乐的创作,其发展的最高峰在李斯特时期。作曲家通过给自己创作的音乐添加标题的形式,给欣赏者以帮助和启示,从而使欣赏者能够更好、更快地感受并领悟作曲家的创作内容、创作初衷以及情感诉求。[1]196在储望华先生的音乐作品中,标题音乐的应用极其广泛。毫不夸张地讲,储望华先生所有的钢琴音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标题音乐的身影,甚至部分作品中还有对原曲标题的直接应用。如其作品《幽谷潺音》和《筝萧吟》,不仅能够将曲子的主要内容一语道尽,还能将人、物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含蓄表达,将情趣婉约体现。这种创作手法将我国文化的诗情画意表达得恰到好处,让人回味无穷。以《春江舟影》为例:一江一影,江上小舟轻泛,有人有景,人物情感交错。从古诗的表达手法来理解,“江”“影”互动,前者是后者的背景,后者是前者的主题。这种相互衬托的手法让两者都鲜活灵动起来,人景交融,情景互通。仅仅是四个字,就能将这么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得如此活灵活现,以致于人们还未听到这首曲子前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加之旋律的带领,欣赏者真正体验到天人合一的音乐意境。

(二)曲式结构独具民族风格

在曲式结构方面,储望华先生钢琴音乐创作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民族风格,这一点在其钢琴曲《二泉映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曲子幽幽地营造出一种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凄美、含蓄、清幽的意境。从外在形式分析,《二泉映月》看似非常平静,实则悲愁无比。就曲子的引子部分而言,该部分采用的曲式结构是变奏体。这是一种常用于我国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曲式结构,即需要对同一材料进行五次不同的演奏。[2]59这种创作特色不仅突出表现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和”,还严格遵守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基本美学原则。从旋律发展手法分析,该曲也表现出异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整体而言,该曲的引子短小精悍,有瞬间吸引听众的魔力,主题则是引子过后由三个简短乐句构成。同时,引子的结束音又被用于主题旋律的起点部分。这种旋律手法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为常见的,它让乐曲音调更加婉转缠绵、凄凉动人。

《筝萧吟》也是一部将民族风格完整表现的钢琴作品。该曲所采用的曲式结构不完全等同于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只是在西方音乐结构常用模式中进行了借鉴,在趋势结构的安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采用了较为复杂的曲终性和延展性。这两种结构特点都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重要结构原则。[3]231在《筝萧吟》中,最先出现的是筝的主题,主题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筝萧的华彩部分。筝萧华彩部分结束之后,又出现萧的主题,最后出现筝萧合奏,并随着核心乐思的出现而整曲结束。这种结构的安排是最传统的中国曲式结构,极具中国民族风格。

(三)和声手法异常民族化

众所周知,一首钢琴作品的风格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的。其中,和声尤为重要。无论是和声选择,还是和声运用,都是能够影响钢琴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储望华先生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和声手法应用广泛,往往体现得是一种质朴空灵的音响感觉。这种感觉在《筝萧吟》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该曲中,不仅变音和弦运用巧妙,附加的三和弦也应用得相当灵动。除此之外,该曲中使用最多的就是五声性和弦。可以看出,该曲中和声的灵活选择充分避开了西洋传统的和声特点,使其功能性表达没那么强烈。同时,这样的和声更具亲和性和新鲜感。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由于旋律音间的纵向结合,使该曲的和弦技法达至四五度结构,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三、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多元性

储望华先生曾说过:“作曲家,不能一味沉溺于浪漫,应该努力将现代化创作手法、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浪漫化风格进行充分融合。”[4]65《钢琴前奏曲六首》就能对其进行充分印证。在该作品中,先生将各种各样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进行充分融合。这种不同手法和不同风格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储望华先生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多元性。最能体现其创作多元化特征的作品是《幽谷潺音》。在这首曲子中,储望华先生将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音乐手法与印象派西洋音乐的作曲手法巧妙融合,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意蕴。

四、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抒情性

纵观我国古典文学以及诗词,其最主流的意识便是抒情性。从情感意境的表达上解释,只有以抒情进行的情感间接表达才能创造出真正意味深长且刻骨铭心的情感意境。储望华先生的《六首前奏曲》就是抒情性特征的经典作品。[5]43这首曲子的前奏部分描绘的是纯天然的自然景物或是现实的生活场景。这种真实的意境氛围能够帮助听众将诗、画转化成音乐,同时又将音乐转化成自己内心深处最渴望的生活场景或自然风光。通过这种交互转化,能够充分实现色彩、画意以及诗情等客观手法的完美结合及灵活应用,从而达到真实表达音乐意境、音乐初衷甚至音乐情感诉求的目的。

五、结束语

储望华先生处于不同的时期,经历不同的事件时,进行作品创作的心境和期望是有所不同的,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他对自己祖国文明的浓厚情结。

参考文献:

[1]张爽.论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黄瑂莹.一场特殊意义的音乐会:储望华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有感[J].钢琴艺术,2013(10).

[3]李文红.论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的艺术特色[J].作家,2011(24).

[4]赵扬,陈国红.直面作曲家的聆听与交流:《储望华钢琴作品选》(全套)音乐会暨大师班述评[J].人民音乐,2015(6).

[5]楚歌.你是否留意:储望华钢琴作品中的二度、装饰音和七和弦[J].钢琴艺术,2008(11).

责任编辑:刘克平

收稿日期:2015-11-01

作者简介:余璐(1982-),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1-0121-02

猜你喜欢

特色
幼儿园的特色课
一座文化特色馆点亮一个村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