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地区融入“海上丝路”战略的平台构建与路径分析

2016-03-15康远志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潮汕地区潮汕丝路

康远志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潮汕地区融入“海上丝路”战略的平台构建与路径分析

康远志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潮汕地区与“海上丝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拥有丰富的海外华人华侨资源,在“海上丝路”建设中有重大的历史与人文优势,但也面临种种挑战。为此,应积极构建区域性的、制度化的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全力建设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闽粤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平台。政府统筹,民间协同,依托港口、机场和高铁等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平台,加强轻资产行业产品的贸易与服务,推动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提升潮汕文化影响力;潮汕地区要将“海上丝路”建设纳入构建全方位开放战略中,加强与珠三角、泛珠区域和东盟三个层面的联动,提升合作绩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潮汕地区;海上丝路;区域合作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是我国集政治经济、内政外交为一体的重大战略构想。海上丝绸之路领域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界定、历史分期、始发港及航线等方面的探索,近一两年学界开始从经济学、国际贸易角度进行探讨。胡鞍纲从经济地理学及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解读。[1]陈万灵和何传添认为“海上丝路”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是以通道建设为基础,以经贸合作制度建设为支撑,构建中国与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格局。[2]梁凤莲提出广东省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时必须分步骤循序渐进,从历史入手,以利益互惠为核心,以文化传播为抓手,推动贸易发展、启动文化交流,构建从纽带到平台再到框架的机制。[3]

整体看,学者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基本限定在从全国层面讨论其战略内涵与实现路径,地方区域如何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广东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海上丝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因海而立,因港而兴。加强对潮汕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挖掘,深入开展海上丝路现实性和前瞻性研究,为潮汕地区海上丝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一、潮汕地区在“海上丝路”战略建设中的优势与挑战

(一)潮汕地区融入“海上丝路”战略建设的历史与人文优势

潮汕地区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前沿,5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使其能拥有众多的港口,其中许多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关系密切。樟林港、凤岭古港、南澳岛、拓林港等交替兴起、繁荣、衰落,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继站”。樟林港是宋代和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业贸易港,航线北通福建、台湾等地,南达暹罗、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史称“粤东通洋总汇”[4]。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南澳海域成为外国船舶来华于粤海入闽海,或闽海入粤海之门户。柘林、樟林等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南澳Ⅰ号”古沉船的出水充分展示了潮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潮汕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有着丰富的海外华人华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现旅居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人华侨有1000多万人,所谓“海内一潮州,海外一潮州”,其中大部分居住在东盟国家。潮汕大地与东盟各国有着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潮汕的人文习俗、饮食文化、宗族文化、重乡情结等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近。潮商遍布世界各地且经济实力不俗,给广东省及潮汕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前景。侨资是潮汕地区外商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人华侨拥有深厚的本土资源优势,对当地的经济环境熟悉,可成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与国际接轨的开路人。这些为潮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优势。

(二)潮汕地区融入“海上丝路”战略建设存在的挑战

周边政治经济方面:日本在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进行有意识的竞争,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试图将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纳入其主导的政治经济和贸易体系中;同时南海争端长期存在,中国与东盟和印度等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不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保护壁垒较多,宗教、劳资问题较为复杂,不利于企业投资。目前,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潮汕企业很少,海外经营能力较弱,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营销方式上相对落后。

国内地方政府“锦标赛”方面:当前,各地方政府为获得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的优势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利用区位优势,推出了“泛北部湾战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战略”,搭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孟中印缅区域合作论坛等重要区域性合作平台,广东省主要是依托广州、深圳来打造粤港澳“一带一路”龙头。而潮汕地区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在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的工作上方向不够明确,影响推进效率,潮汕企业与东盟的产业合作还缺乏深入的产业链联系和长效的合作机制。

二、潮汕地区融入“海上丝路”战略的框架与平台构建

海上丝绸之路是保障货物自由贸易、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沿线国家对中国外贸平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联结亚、非、欧洲各国的贸易和经济的纽带。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潮汕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在东盟、东南亚国家,应重点加强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的合作交流,其基本的战略定位应是:承袭历史,扩大开放,在东南亚国家建立经济联系紧密、人文合作融合格局,拓展潮汕及广东地缘经济利益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要打造全球潮人精神家园,形成互联互通“海上丝路”重要支点,搭建东南亚“海上丝路”区域开放合作平台。

(一)构建区域性的合作框架与交流机制

“海上丝路”是由沿线国家重要港口及港口城市互联互通形成的贸易网络和经济走廊,整个贸易通道覆盖了亚洲、欧洲等经济区域。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外贸平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国加快“走出去”的海上通道,是构建多元、平衡、开放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新型开放经济体系的平衡器。[5]“海上丝路”建设是一个区域性的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体系,组织框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潮汕地区要融入“海上丝路”并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框架体系,这个框架的形式可以是紧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但合作框架的搭建与维护并非易事。

首先是国内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当前地方政府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多地都宣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南省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契机,不断加强海南与内陆和东盟等国家间的合作交流。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搭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合作平台等重要区域性合作平台。珠三角地区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有待于省会广州和深、港、澳在其中发挥龙头作用,潮汕地区要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加快一体化进程,携手建设粤东经济圈、并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圈建设,增加参与“海上丝路”战略建设的筹码。

目前,广交会、侨博会、国际陶瓷交易博览会等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平台在潮汕地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交流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缅甸、柬埔寨等经济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链的整合程度较差,存在有市场没技术等产业链断裂现象。潮汕地区可以在广东制造大省的制造技术、市场经验的支撑下,通过信息共享、金融、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区域性合作平台,整合缅甸、柬埔寨等新兴的低级市场,推动东盟国家与潮汕经济产业的协同演进。应进一步借助国际潮团联谊会、国际潮商大会、国际潮青联谊年会等平台,吸引在外潮籍客商来投资兴业,汇聚海内外潮人力量,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框架和经贸交流机制。

(二)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国际合作平台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试验区的设立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这是潮汕地区融入世界经济新布局的重大历史契机,为潮汕地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潮汕地区要把试验区建设融入到国家“海上丝路”战略中,在“海上丝路”战略部署中先行先试。

试验区是一个面向华侨华人聚集、发展和创新的国际性合作平台,应将试验区建成跨境金融服务、国际采购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可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提升人民币兑换和结算的便捷程度,支持侨资、台资和外资银行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数据备份中心、数据外包基地等,吸引国际知名再保险公司在试验区开设分支机构,在试验区内试点人民币货币挂牌交易和兑换。国际采购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方面:应加强与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在贸易、物流、信息等领域的合作,鼓励东南亚侨商回乡投资兴业,积极推进汕头港建设,激活港区产能,建成辐射周边、连接港澳台与东南亚的区域性综合港口。加快保税区、物流园的建设和整合发展,积极发展保税仓储、贸易采购、配送中转等国际物流,加快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辐射全国及沿线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模式的战略平台。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一个华侨文化交流传播基地及华侨服务基地。华侨文化交流传播基地方面:可在试验区内建设“潮汕文化长廊”、“潮汕印象传统民居群”、“潮汕文化博览中心”、“华侨文化展示中心”等设施,全方位展示潮人的文明史、发展史和日常生产生活特色,打造“华侨论坛”、“海交会”等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涉侨优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新生代华人华侨文教实验基地,弘扬华侨华人孝亲、勤俭、重教的文化传统,打造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和侨乡特色文化、为港澳台胞和侨胞子女提供优质服务的教育机构。建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供工商注册、账户设立、资金融通等系列便捷服务通道。

(三)打造闽粤经济合作区国内区域合作平台

潮汕地区甚至广东省要想孤军奋战就赢得建设海上丝路的政策优势不容易,需要与其他地方合作,而潮汕地区最佳的合作伙伴是福建。广东省和福建省于2013年商定,在福建漳州市与广东潮州市两省交界地带建设闽粤经济合作区,并将经济合作区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省际合作产业区、闽粤台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区”。这对推进闽粤经济一体化、打造海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加快粤东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海西地区第一个跨省的经济合作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区域规划,促进区域良性竞争与合作发展。当前,应成立由双方省级政府主要领导主导的协调机构,明确双方共建地市的职责清单、任务清单,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统筹闽粤两地资源,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要建立闽粤合作共建工作机制,定期举行工作碰头会,促进双方从闽粤整体利益和兼顾对方需求的角度出发,形成共识,创新合作内容,实现互利共赢。

作为粤东地区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潮州应抓紧做好潮州港经济区、饶平樟溪工业园等核心区的建设,强化与周边省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合作,吸引台资借道潮汕地区拓展东盟市场。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大陆与东南亚国家间的产品进入零关税时代,将有更多台企需要向大陆转移生产基地,寻求转口东盟的跳板。潮汕地区应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抓好闽粤台产业深化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台产业的深度对接,吸引台湾产品在潮汕地区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到东南亚,使潮汕地区成为台湾进入东盟的前沿平台。还可探索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合作区,可采取“飞地”合作模式,努力打造“海上丝路”产业合作集聚区。

三、潮汕地区融入“海上丝路”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互联互通,经贸合作

1.依托港口、机场和高铁站等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平台。要融入“海上丝路”战略,就必须加强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便利的交通是一个基本条件。与珠三角相比,潮汕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城市规划、道路通行、交通连接、公共配套等都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对外交通通道的连接性,降低物流交通以及信息流传输成本。应优先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主干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口岸建设,打造海、陆、空衔接并进、内外通达、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港口方面:潮州港、汕头港都处于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港口自然条件优越,应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强港口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形成港口链合作机制,形成港口群效应,增强服务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能力;航空方面:强化潮汕国际机场枢纽建设,加密与东盟及“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航线和航班,加强航空物流、仓储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建设;陆上交通方面:加快推进潮汕高铁枢纽站港区建设,完善联通周边地区及省份的高速通道,促进高铁物流、物资补给等高铁配套服务业建设。

2.注重轻资产行业产品的贸易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我国集政治经济、内政外交为一体的重大战略构想,从经济角度看,将国内过剩产能部分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们的一个目标。目前率先走出去的产业大多为高铁、水泥、核电、高速路桥、航天科技、港口等重资产和重工业行业,相对应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对外输出的产品大多是丝绸、陶瓷、茶叶等轻资产行业产品。从全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布局的历史经验和中国企业近些年“走出去”的历程看,重资产和重工业项目商业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面临项目落地国家及地区的政治经济风险,要取得成功殊为不易,参与者多为央企。而服装、食品等快消产品相对资产负担轻,项目占用资金不多,企业进入门槛也较低,中小企业都能参与,且轻资产行业要转型也较快,企业只要做好市场分隔、人口分隔、心理区隔、品牌分隔中的任一个都能成功打开国际市场[6]。政府应引导更多中小企业以轻资产商品及服务形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潮汕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美食、服装、陶瓷、玩具、日用洗涤用品等优质特色产品都以轻资产项目为主,应积极走出去。

(二)政府统筹,产业合作

1.讲好潮汕故事,搭建合作平台。粤东潮汕地区应合作制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目标和具体措施。学术界、媒体界等应注重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的研究和宣传,讲好潮汕故事。通过支持学术界对相关战略的研究、媒体的宣传,增强潮汕地区相关方案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争取省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当前应积极参与构建区域性的合作框架与交流机制,应积极争取设立更多国家级论坛、博览会、实验区、投资基金等重大平台。可以参照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做法,在潮汕建立面向东南亚地区的“海上丝路”论坛平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华侨论坛”等作为常设性的国际论坛,借助和有效利用这些国际组织和机制,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理念宣示、观点互动、议题讨论的平台,推动海上新丝路的合作框架的搭建。

2.推动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区域合作框架,其建设应有具体的载体来呈现,而经济产业园是最佳载体,离开产业园,海上丝绸之路就变为简单的运输通道。经济产业园与海上丝路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相结合,能够演化成一条经济走廊。潮汕地区应与珠三角、泛珠地区、东盟邻国之间形成多层次和大范围的互动和合作机制,潮汕地区可以在珠三角的支撑下,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金融、交通、旅游、人才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和经济建设经验,推动海上丝路区域产业的协同演进和分工合作,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并促进粤东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完善省级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满足激励相容要求,加快项目进度,引导产业成链条转移,推动园区集聚集约发展。

(三)民间协同,文化先行

1.加强与重点国家的人文交流。在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重点之一,如果缺乏人文的交融,双边关系在特定政治、经济、安全需求下取得发展,关系也不牢固。政府要做好制度安排,为民间交流合作搭建好平台,并为民间交流合作保驾护航。潮汕地区与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交流非常频繁,是海上丝路建设的一个优势,应鼓励和支持商业协会、慈善组织、潮汕会馆等民间友好组织和华人华侨社团互访互动,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交流合作、资源整合、塑造形象和增强影响力上的重要作用。支持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与东南亚国家高校深入合作,在招生办学、互派留学、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当前,潮汕地区应重点加强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经济体量大、总体投资环境较好、对改善我国地缘经济环境有较大作用的国家的合作交流,借助广交会、侨博会、国际潮商大会、国际潮青联谊年会等平台,汇集华人华侨资源,通过发展友好城市关系、友好港口关系,互设经贸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若干战略支点,建成面向东南亚的区域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不断增强潮汕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2.加强“大文化”产业合作。潮汕大地与东盟各国有着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潮汕文化融中原文明和海洋文明于一体,商业文化方面潮商帮已成为全球华人经营商业的代表,饮食文化、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方面都长远流传,极具生活智慧和生命力量。正是这种内在的、深厚的潮汕文化,将海内外潮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潮汕地区要发挥文化先行的作用,要以形成区域性文化高地为诉求目标,生产出面向东南亚等国家和民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提升潮汕文化影响力。潮汕地区要借鉴其他省区的做法,将文化与商品结合,文化与旅游结合,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即从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电视到文化汇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挥市场的调控作为,大力激发文化产业内生活力,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可在潮州市设立“世界潮人文化艺术节”、“潮汕民俗文化节”及各种艺术展览等,最大限度提高潮文化的美誉度和关注度。借此政府可定制一批以海上丝绸之路、华侨文化等为题材的潮汕传统工艺品,如潮绣、木雕、泥塑等工艺品参加文化节,可编演有关海上丝绸之路题材的潮剧新剧,推动潮剧创新发展,并将民间的游神、庙会等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来运作,提高潮汕大地的集聚效应。

(四)擦亮品牌,主打特色

潮汕融入“海上丝路”一个大有可为的方向是推动潮州菜美食文化“走出去”,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培训、资助、考评体系,加强潮州菜美食文化的输出。潮州菜具有广阔的影响力,就其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潮州菜可成为弘扬城市文化的名片。潮州菜是粤系菜的代表,讲究餐饮的刀功火候,用料考究、精细,客人从正宗潮州菜中可以体会到潮汕文化的精细化的精髓。美食可作为一种文化纽带,能润物细无声地把双边的关系连接起来,同时美食在民间的接受度很高,可以较容易形成民心相通局面,能达到“潮州美食外交”的效果。美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促进了潮汕文化的传播,且具有很强的后续效应,民间的接受程度高,会带来互访、旅游和商业交流的接触机会,促进双边商业的达成,可谓一举多得。

潮汕地区拥有笔架山古窑、樟林古港等海上丝绸之路的优秀旅游资源,可结合潮汕其他本土特色旅游景点加快开发、设计具有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路线,如开辟中国瓷文化、潮汕文化等旅游路线,借助潮汕国际机场已有与将开通的航线,加强与东南亚等“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可通过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建设“一程多站”旅游线路,鼓励潮汕企业加大对东南亚国家酒店、景点等旅游设施投资开发力度,扩大旅游规模,促进潮汕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区域联动,打造支点

经济合作、资源共享,多方共赢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协作的驱动力,作为经济空间结构体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需要整体联动。潮汕地区要将“海上丝路”建设纳入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战略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联动,在区域合作联动方面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省(市、区)、东盟区域等三个层面的联动,发挥汕头支点城市在港口、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加强区域认同与战略捆绑,提升合作绩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取得实质性的建设效果,需要稳固的战略支点作为支撑,在沿线选择和培育若干个城市为战略支点,有助于发挥支点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全国包括广州、深圳、汕头等16个城市港口及相应城市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汕头是粤东中心城市,是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圈的交汇带,与珠三角、海西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的建设密切相关,区位优势明显,临海产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蓬勃发展。要将汕头打造为粤东地区的支点城市,发挥其在港口、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着力深化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资本合作和经营合作,打造港口开发合作平台、产业合作共建平台、贸易物流发展平台。

[1]胡鞍钢,马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0.

[2]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74-83.

[3]梁凤莲.纽带、平台、框架:广东建构海上丝路的三种新格局[J].城市观察,2014(6):54-60.

[4]罗堃.“海上丝绸之路”——汕头迎来发展新机遇[J].潮商,2014(2):5-21.

[5]唐松,宋宗宏,祝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广州的战略选择与关键问题[J].城市观察,2015(1):57-64.

[6]梁海明.“一带一路”应轻装上阵[N].金融时报,2015-08-16(2).

A Research on the Platform and Path Construction of Chaozhou's Participation in Maritime Silk Road Strategy

KANG Yuan-zh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Chaozhou area is the frontier of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Maritime Silk Road has deep historical links with Chaozhou,establishing a clos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current time,while facing new challenges,Chaozhou should be out to construct regional,systematic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Various measures are to be taken such as priority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ports,airports and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s,and regional shipping hub and logistics center;to promote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 and other platform construction;to strengthen maritime Silk Road national trade and service;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Pan-Pearl River Delta area and ASEAN countries.

Chaoshan area;Maritime Silk Road;regional cooperation

F727

A

1007-6883(2016)04-0044-06

责任编辑温优华

2016-03-08

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A-11);韩山师范学院青年项目(项目编号:WQ201504)

康远志(1980-),男,江西吉安人,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潮汕地区潮汕丝路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