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实践的中学化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2016-03-15姚如富齐春霞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中学化学培养模式

方 璐,姚如富,齐春霞

(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教学实践的中学化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方璐,姚如富,齐春霞

(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对于卓越教师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教育部关于高校卓越教师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的新纲要,积极探索卓越教师人才培养道路,以学科教学实践平台为依托,从学生遴选、常规管理、组织结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环节着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键词]卓越教师人才;中学化学;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1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高等精英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1]。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医师、工程师、教师和律师这四大人才培养计划。全国高校纷纷开展对高等精英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我们学校也跟进发展大潮,把卓越人才的培养划入学校“十二五”规划,决定从2014年起实施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做好该计划的实施,做出以下规划。

合肥师范学院将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培养项目委托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依托此项目成立“卓越中学化学教师人才班”(以下简称“卓越班”)。通过“卓越班”的试运行,总结经验,辐射师范精英教育,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卓越班”开班至今已有近两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1名同学获得安徽省第五届师范生技能大赛特等奖,1名获1等奖。为了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为了全班同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卓越班”两年来的运行进行总结并规划下阶段的发展。以下按照“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思路,回顾“卓越班”的成长。

2培养理念

培养具有夯实教育理论基础,较强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热爱教育事业[3]并且有志于从事教师教学工作,教育理论扎实、学科知识过硬、教学实践能力强,教学研究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中学化学教师[4]。具体如下:(1)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知识。卓越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学科知识基础,不断拓宽自身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同时还要注重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储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延展,才不会拘泥于课本,可以高效地利用教科书,将自身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培养优秀学生。(2)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风范。卓越教师是教师中的优秀成员,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发展。无论是从学业上,还是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要想学生所想。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尽量完善自我,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要以身作则,时刻留意人际交往、思想品行、工作作风,在这些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5]。(3)具有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卓越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一把好手,同时也要具有较好的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逐渐突出,这也要求我们教师重视教学研究。以教研促教学,扎实提高教学质量。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并且相互促进,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教师,才是卓越教师。(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新意识,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领下,教师才能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不断更新自我。卓越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打破思维定势,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6],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过程

3.1学生遴选

学院从2013级化学师范本科班88名同学中遴选部分优秀同学组成卓越班,采取学生递交申请书自愿报名,依据一年级上学期学科成绩、板书、试讲的状况,严格根据选拔条件和程序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入选卓越班的同学毕业时有3个方向,分别是从事教师行业、考教育硕士或教学论方向研究生。面试专家组是由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培养项目的全体成员共11名老师组成,具体面试细则是由同学们演示8分钟的微课,面试专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打分,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最终,首届“卓越班”从2013级化学师范本科班中遴选出28名学生,目前项目处于进行的第四学期,经过动态调节,现共有32名同学。

3.2常规管理及组织结构

“卓越班”实行激励与淘汰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每学期期末考核后,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退出“卓越班”,这时,其他同学可以再申请,经遴选优秀的同学可进入“卓越班”学习,这样可以保持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该项目共同参与人共28名,其中10名校内导师,7名学生小导师,10名校外导师和1名班主任。

“卓越班”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三导师”制,采取的思路是每4名“卓越班”同学配备1名学生小导师,1名校内导师,1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负责教学论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负责其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和教师素质的养成等工作,学生小导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指导卓越班同学。班主任由2013级化学师范班的班主任兼任,负责卓越班同学的学习及心理生活的辅导。

3.3培养模式及方案

“卓越班”组建了“三导师培养、大学课堂打基础、中学课堂强实践”的综合培养模式。实践环节中,“卓越班”学生跟随校外导师进入中学课堂,参与见习、实习及教学研究等活动,体验中学课堂,从而锻炼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师范生素质,形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逐步成长为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中学教师。同时重实践活动,对接的校外导师为合肥市包河区的优秀名师,有特级教师、优秀教研员、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学生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参加全国各地优质课评比的听课等教研活动。“卓越班”新的课程体系的安排是建立在2013级化学师范本科班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把培养方案中应在大二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学习的化学教学论相关课程提前至大一下学期,同时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把原本在大三下学期的中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课改为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并持续4个学期。具体改动如下表,目的是将主要课程压缩至前4学期,腾出充裕时间进入中学听课。表2所示为化学师范班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表3所示为“卓越班”新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4教学效果检测

4.1初步教学效果

“卓越班”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体现了辐射带动作用。2014年11月举行的安徽省第五届高等院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卓越班的2名同学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和一等奖,卓越班小导师获得了一等奖,也体现出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其余同学的进步在期末汇报中得到了体现。每位同学通过PPT展示的方式,回顾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从同学们的汇报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已经较好地控制紧张情绪,可以落落大方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有的同学汇报自己学会撰写教学设计,了解从哪些方面去构思一节课;有的同学学会了说课,指导说课与讲课的区别;有的同学学会如何去评课。

4.2成果分析

“卓越班”取得这样的成效,究其原因是抓住了师范生成长的主要关键点。“卓越班”不仅强调化学专业基础,同时重视实践-演讲、上课和说课。具体如下:(1) “卓越班”组建了校内、校外、小导师的三导师制,三导师各司其职,特别是学生小导师的加入,更是一个创新点。(2)严格遵循一个全程、两方指导的培养模式,做到能力培养全程化。一个全程是指课前十分钟的演讲,锻炼同学们的口才表达能力,而演讲题目均来自教育教学知识,同时锻炼上课说课技能。两方指导是指开班的第一学期每周每组举行一次活动:演讲、上课、点评、反馈、修正、再上课。(3)请进来、走出去。走出去是指同学们去中学,跟随校外导师听课、评课,参加优质课评比的观摩活动。请进来是指请中学优秀的老师们进入大学课堂,为卓越班的同学们进行示范演讲、上课。通过这样的举措,促进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

5未来展望

卓越教师班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因此,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是:(1)加强实习:大四进行顶岗实习一年;(2)加强高中知识复习、巩固(在中学顶岗实习过程中,同步跟随高三班级听课,梳理高中化学知识点);(3)加强大学基础化学考编知识点的梳理和训练,从学院遴选优秀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专业教师进行指导;(4)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指导,聘请经验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目前卓越班同学学习负担较重,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将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目前处在探索阶段,通过后续项目的进行,当取得更大成效时,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辐射带动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促进我省师范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教师培养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6): 253.

[2]王后雄, 万坚. 化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9): 28-30.

[3]彭双阶, 朱长江, 何穗, 徐章韬. 基于教学知识基础的卓越数学教师培养之路新探[J]. 教师教育论坛, 2014, 27(6): 5-10.

[4]刘湘蓉. 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3(1): 8-11.

[5]陈勇.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师院校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130-132.

[6]刘中黎. 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J]. 教育评论, 2013, (1): 51-53.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Outstanding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 based on Subject Practice Platform

FANG Lu, YAO Rufu, QI Chunxia

(School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 outstanding teachers was analyzed. In contrary to the new issu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teachers rai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teacher. Supported by the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 we nee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and have achieved the remarkable results based on the student selection, gener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raining mode, training programs and other aspects in practical work.

Key words:excellent teache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ultivation mode; training program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3zjjh027);省级一般教研项目(编号:2014jyxm279);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5yjszlgc01)

[作者简介]方璐 (1987-),女,讲师,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教学论;姚如富 (1958-),通讯作者,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教学论;齐春霞(1980-),女,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无机光催化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3-0121-03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中学化学培养模式
“四步”解答中学化学工艺流程题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