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传统村落前湾村的社会经济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2016-03-15丁玲玲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丁玲玲,张 弢,聂 晓

(湖北文理学院 汉江研究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湖北传统村落前湾村的社会经济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丁玲玲,张弢,聂晓

(湖北文理学院汉江研究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湖北省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湖北省自然和人文的活态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寨墙防卫型传统村落,具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价值,但也存在发展障碍。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价值与意义主要在于有利于保护和研究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和研究传统古建筑,有利于村落经济的发展。古建筑维修成本高、新产业开发难度大、村民文化保护意识单薄等是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及相应的法规条例;挖掘特色,吸引多渠道投资;自然环境的整治;培养适应旅游等产业的新型农民等是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枣阳市前湾村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尤其是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特色村落[1]。传统村落是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保留有较为传统的生活风俗和风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是我国乡村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支持和保护,并于2012年至2014年确定了第一、二、三批共25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关于传统村落的形态、保护和开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2-16]。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湖北省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就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影响区,湖北省文化积淀厚重,从而形成了众多的传统村落,其中进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有89个(其中一、二、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别为28、15和46个,襄阳市分别在一、二批各有一个)。湖北省传统村落是地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活态资源,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蕴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但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等的快速推进,湖北省传统村落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建设性、旅游性和快速开发性的破坏和挑战,甚至面临其中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濒临消亡的困境。也正是基于此,湖北省结合自身传统村落状况,积极响应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政策,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不断构建科学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措施和对策。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价值与意义,依据其持续发展中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湖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和价值。

一、湖北省枣阳市前湾村概况

寨墙及其所起的防卫功能是古代村落具有的重要的物质和精神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寨墙防卫型村落已经部分失去了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但其曾经因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而被选址及其所显示的风水等文化,以及其建筑构造所体现的风格和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前湾村是典型的寨墙防卫型传统村落,地处枣阳市新市镇东北13公里处,河南省桐柏县程湾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乡、湖北省随县吴山镇交界处的桐柏山南麓,东经113°02′55″,北纬32°16′53″,海拔199米;山清水秀,古朴幽雅,民风淳厚。

1.自然状况

前湾村属山区丘陵地带;村落的南、东、北三面有低山丘陵环抱,地势起伏平缓,山体为沙石质,植被稀少(据村民记忆,前湾村后山也曾植被茂盛,但因气候干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现状植被比较少),村落处于地势下凹处,形似元宝。源于桐柏山的三条小溪在随州和枣阳交界的三合店汇成沙河(流经枣阳城区的母亲河)之源,河水流经村前,但由于近年来的干旱,河水已近干涸*文中关于前湾村的资料来源于项目组调查所得。。

2.社会经济状况

前湾村目前经济状况一般,人均年收入仅2500元左右;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种地和外出打工,村中几乎没有自主产业;村内的一所石材厂为邻县所有,前湾村仅能获取少量的管理费。

前湾村人大多数是邱姓,因此也被称为邱家前湾。据统计,前湾村户籍人口1600余人,常住人口1100余人。人口结构不尽合理,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比例为17%:男女比例相对比较平衡;村内居民的文化水平以小学、初中为主,大学(含大专)以上仅占1%。

3.传统建筑

前湾村古建筑多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年至600年历史;古建筑群是前湾邱氏人家祖屋,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该建筑群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呈长方形排列,共有四排古建筑,每排建筑由12个相连的四合院组成,共有房屋300多间,房屋大部分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双层墙体,房高达十余米,兼有一层楼阁。村中青石小径,路路相通。建筑群屋顶、檐帮、额枋、屋脊、门、窗、栏杆、屏风均饰以绘画、雕刻,屋群图画有诗词,檐帮、额枋等处的雕刻、泥塑以喜鹊、松树、仙鹤,凤凰等吉祥物为主。如今,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邱氏宗祠及30多间老房屋。依山而建的寨墙、寨门遗迹仍在。

邱家祠堂:邱家祠堂是邱氏祖先为了使后代能正本清源,于清朝雍正末年联络各门派族亲而共同建立的;修筑于乾隆初年,后重建于乾隆五十七年。祠堂式样古老别致,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宽绰大气,古韵流芳。原祠堂于1970年被拆用于建设原前湾乡政府,后邱氏后人在前湾古寨西南角重新建立了邱氏祠堂,取名“邱氏纪念堂”。邱氏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团结邱氏族人以及作为邱氏族人学堂来使族人接受免费教育。

古寨墙:在我国动荡年代,很多具有实力的乡村聚落,通过修筑好寨墙形成一个安全封闭的生活空间,以试图在动荡中寻求一方安宁。前湾村的寨墙正是在此情况下始建于咸丰年间,并于民国八年增设炮楼。寨墙外侧是陡直的石壁,难以攀爬;内侧则筑有半人高的土台和橙刺,这一设计使其坚固安全;加之恰当的防御制度,从而使其在土匪盛行的光绪年间得以幸存。解放后,前湾村寨墙的防御作用日渐消失,寨墙所用石料因修筑水库和民居等而使其渐被拆除;至1973年,寨墙基本被拆完,现存的只有大东门。

此外,前湾村还有地楼、古堰等传统建筑,但总体上,前湾村的传统建筑破坏比较严重,现存古遗迹较少。

二、湖北省枣阳市前湾村保护与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对前湾村这一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开发的价值与意义,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保护和研究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保护传统古村落,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研究传统文化。前湾村至今仍保有“耕读文化”、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和技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的涌现,前湾村传统文化和技艺出现了明显衰落甚至濒临灭绝的严峻状况。如前湾村的“耕读文化”,前湾村邱氏以“耕读传家”,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形成了重视文化、发展教育的特有的家族伦理文化,强调敬老友爱,和睦四邻,尊师重教,形成了“耕读为本,孝友传家”的家训,这对邱氏后人的道德、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但其传承的重要载体——“耕读堂”,这一邱氏族人教育后代的重要场所,在解放后被挪作他用,后被拆除,从而使得“耕读文化”的物质基础受到严重破坏,文化的传承也渐渐不被重视。

2.有利于保护和研究传统古建筑

传统村落具有特殊的传统建筑,对其保护有利于保护古建筑,并可用于现代建筑规划的探索研究。前湾村具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特色显著,以明清时期居多,村落的规划布局有其科学性、规范性,有值得现代建筑学借鉴之处。尤其是建于清末时期的寨墙,规模宏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同样,受年代久远和自然及人为破坏因素的影响,古建筑整体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基本完好的民居建筑仅十几户;规模宏大的寨墙也在解放初期被拆除殆尽,仅剩下大东门。因而,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将有利于对传统建筑物的修复、保护和研究,其独特的建筑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有利于村落经济的发展

对传统村落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社会生产力。前湾村具有独特的隐蔽地形,四周不高的山坡刚好将村子整体围住,这在动乱的年代对村落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和平年代,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当地居民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态生活;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种地和外出打工;生活环境堪忧,道路为泥土路,没有自来水管道,饮水主要靠肩挑井水。这虽然是对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的保留,但在现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有必要通过充分保护、合理开发的方式,促进传统村落经济的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三、湖北省枣阳市前湾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湾村作为一个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但要实现该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古建筑维修成本高

传统建筑和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矛盾,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的维修成本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迫切想要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倾向于建造更为宽敞明亮的新型建筑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这就与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有所冲突;而另一方面,传统建筑破坏严重,修复成本高,其中,前湾村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物如祠堂、太庙损毁殆尽,仅剩下依稀可见的遗址,而接近2千米的寨墙也被拆解得仅剩下一座大东门,若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原则,保证原形制、原体量、原色彩、原材料、原工艺不变来恢复历史真实,既缺少设计图纸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全面修缮和保护,也因村落经济落后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

2.新产业开发难度大

旅游等新产业的开发难度大。这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有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缺少发展新产业的经验。面对目前全国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大形势下,要想实现前湾村这一传统村落实质性的持续发展,急需改变的就是目前的产业结构,建立新型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基础,改善生存环境。现在对传统村落的开发,最有效和体现村落价值的产业就是旅游业。但对这一行业发展,存在这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整治难度大,前湾村后山本是一片大森林,资源物产丰富,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和部分经济来源,也可作为重要的休闲旅游景观,但现在却几近光秃、岩石裸露,土质稀少,仅剩一些零星小树,要重新开发整治将是一个大工程;二是外出居住和务工的年轻人较多,村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不足;三是缺乏新产业形式的经验,长期以来,前湾村村民的主要经济形式就是农耕,缺少创新意识,与传统村落旅游相关的产业严重缺失。因而,要想发展前湾村,开发旅游业,难度很大。

3.文化保护意识单薄

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存在差异化,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前湾村的“耕读文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村民的价值观念呈现了差异化的状态,对传统文化这一特殊遗产的价值认知也呈现了复杂心态。如有村民建筑新房后,老屋便被废弃、闲置或挪用,或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将原四合院建筑拆解,仅剩下主体建筑,从而造成传统民居老建筑受到破坏,且因为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宣传,大多数村民对这种状况态度冷漠,他们不认为住了数百年的房子值得花钱费力气去保护,只有少数村民意识到老屋的价值,但势单力薄而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此外,对于历史悠久的生产工具,比如石磨、石碾等,前湾村的村民因见惯不以为奇,从而将其随意放置、堆放;且有祖上流传的古物曾被人低价收购,可见村民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物缺乏保护意识。

四、湖北省枣阳市前湾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前湾村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但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前湾村,促进前湾村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编制有效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对古村落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古村落的科学规划要立足于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市场的开发。因而要在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坚持在对古村落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有将古村落的资源得到完整的保护,才能进而通过市场开发体现它的市场价值。古村落的所有开发建设活动都应该被放置于保护规划的框架内,实行梯度开发、渐进式开发,对少数优势资源的传统建筑和自然资源进行有限开发,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传统建筑实行严格的保护。

此外,规划的编制不仅要考虑传统村落的保护,还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只要把发展的角度切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保护规划才有更多的现实性和更强的应用性。因而规划的设计应有村民的参与,这主要指的是要充分调查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意见,这同时也是一个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增强村民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2.努力挖掘特色,吸引多渠道投资

现代旅游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旅游相关产业也得到长足快速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成功建立前湾村作为优势旅游目的地,在众多的传统村落旅游中脱颖而出,需要尽量放大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创新型特色旅游产品,制定相应的品牌文化,如依靠特色饮食(特色野菜、腌肉、黄酒等)形成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另外,特色传统文化是前湾村旅游产品中值得发展的重要亮点之一,如“耕读文化”、“舞龙、舞狮”等传统技艺。前湾村耕读文化底蕴深厚,可通过设置“耕读文化”展馆和体验坊的方式,更深刻得体现其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虽然前湾村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已经濒临消失殆尽,但在目前,仍有极少数年长的邱氏后人,对传统文化和技艺有所传承,这一时期正是继承和发扬这一历史传统的关键时机。

同时,因前湾村传统建筑的维修、自然环境的整治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前湾村本身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足,而襄阳市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能提供给前湾村的资金支持也非常有限,国家传统村落处于快速开发时期,所能提供的资金也并不充足,在这种综合背景下,前湾村要想有充足的资金来从根本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特色,提高对其他渠道融资的吸引力。

3.加大自然环境的整治力度

旅游业的开发,特色是关键因素,而环境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尤其是自然风貌,而前湾村的自然环境状况存在较大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几近光秃的后山和干涸的河道。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绿地资源。据历史来看,前湾村的气候地质条件,是适合植树绿化的,建议定期对周围的山丘进行长期的绿化,以实现植被状况的改善,进而影响气候状况和河道干涸的情况。自然环境的整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也是一项对前湾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离开自然环境发展传统文化,很难长远。只有充分有效地结合自然和人文历史,才能将村落特色充分发挥体现出来,进而构建旅游特色,创造独有的吸引力。

4.培养适应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前湾村地处偏远,虽可在传统村落大力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一定程度的基础设施等的发展,但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当地村民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村民的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思想认识和掌握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技术能力。这需要首先提供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和政策,形成农民素质成长的建设体系,结合传统村落在产业建设和价值观念中的需求,组织有关力量和人才,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尤其是针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培训和学习;其次要通过政策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发展,为传统村落建设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此外还要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村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体系;再者就是加强引导,增强村民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文物保护意识,可通过专题组织培训的方式,组织村民对前湾村的本土历史、传统技艺、风俗等方面进行学习,通过组织活动让他们熟悉历史,继承和发扬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等,这就需要对前湾村仍对传统文化有所认知和记忆,对传统工艺有所继承的邱氏后人进行专访,通过他们的口述将其整理成册,以供学习、宣传和培训。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0-13.

[2]郭谦,林冬娜.全方位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38-42.

[3]朱国兴.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53-55.

[4]胡杏云.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宁波余姚柿林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500-505.

[5]王云才,郭焕成,杨丽.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地理科学,2006(6):735-742.

[6]李文兵.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104-108.

[7]车震宇,翁时秀,王海涛.近20年来我国村落形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4):35-39.

[8]孙克勤.北京门头沟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4):72-76.

[9]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0(1):37-41.

[10]武启祥,朱连奇,韩林飞.古村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分析——以江西省婺源古村落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6):80-84.

[11]魏峰群.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混合效应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10):197-200.

[12]薛宝琪,范红艳.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农业考古,2012(1):380-383.

[13]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14]杨丽婷,曾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112-116,122.

[15]阚如良,王桂琴,周军,Hsiang-te Kung.主题村落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6):108-112.

[16]方磊.湖南洪江市古村落群空间分析与开发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2):112-116.

(责任编辑:陈道斌)

收稿日期:2016-04-25;

修订日期:2016-07-01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4ZD007);湖北文理学院省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6JDY009)

作者简介:丁玲玲(1984— ),女,河南漯河人,湖北文理学院汉江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7-0024-05

Valu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Qianwan Village in Hubei Province

DING Lingling, ZHANG Tao, NIE Xiao

(Institute of the Han River,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As a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 resorting to denfence from bulwarks, Qianwan Village(Zaoyang, Hubei Province) is of particular protection value and development value: to the benefit of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o the benefit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economy.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historic building and to develop a new industry. Furthermore, villagers are of weak consciousness for cultural protection. We should formulat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s, provid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s, set out relevant regulations; we should highlight some characteristic and appeal to multi-channel invest;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remedi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cultivate new peasants adapting to tourism.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ianwan Village of zaoyang City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