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本转型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为例
2016-03-15李雪华
李雪华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临沧 677000)
专本转型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为例
李雪华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临沧 677000)
本文针对专本转型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发现的缺乏“教材针对性、知识连贯性、学习主动性、教学趣味性”等问题,探讨以突出“学生、素养、兴趣、实效”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整体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4.031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本专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或语文教育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知识的掌握,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了解其间重要作家创作概况,熟悉并掌握他们的代表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地阅读、赏析和评价当代各类文学作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作品以及相关资料,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为例来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2014年由教育部批准的专科升本院校,而其中文系拥有37年的办学历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来讲授。据不完全统计,该校至今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一万余名毕业生中,70%以上散布在云南省各中小学校担任语文课程的教学,他们把学生时代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大学中的文学的教学也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际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匹配度不好,缺乏针对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近7000余种,目前该校使用的是由程光炜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1]的编者认为此教材“以一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展开对各种文学现象、文学创作和作品的细致叙述,以一种力图逼近文学史真实的态度,跟阅读者一起‘重回’文学史‘现场’”,但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此教材难度过大,专业性术语过多,学生不易接受。该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专业则属于三年制专科专业,此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上学期,此时的学生刚从中学毕业迈入大学校门,而且进入专科学校学习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能力可以说与本科院校的同学无法相比,基础也不及本科院校同学扎实,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以至难以理解相关专业术语。不可否认此教材也有它自己的优势:比如比较注重文学史的分析,尤其是每个阶段文学发展背景的介绍。但对于专科阶段的同学来说看似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文学史,但却忽略了作品的分析。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从业方向多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更多地是作品分析,所以教学中就更加重视作品分析,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会分析作品的一些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鉴赏作品。《中国当代文学》[2]教材的优势在于它注重作品的分析而轻文学史的叙述。但此教材是2000年编写而2001年出版的,距现在已有15年之久。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日新月异地跨越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知识的持续更新,该教材至今未曾改动。如网络文学,应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范畴列入教材。如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3]中,把2000年后的文学称为新世纪文学,并对此阶段的文学从各方面分析梳理了当前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现象,并分析了除大家熟悉的精英作家之外的作家群体,如打工文学与底
(二)延伸阅读面不广,缺乏连贯性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面较窄的现象,个别学生对课前教师列出的必读书目完全没有认真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基本的要求是精读作品,在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多维对比中去感悟和分析作品,而教师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时可以集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校正和拓展。对于阅读面相对比较狭窄,甚至没有认真读过作品的学生,教师只能从作品的情节发展讲起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及此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及作用,无法深入、全面地与学生一起分析、鉴赏其中文学的美。同时,受快餐文化的冲击,一些学生乐于通过阅读“精华版”、“摘要本”等快速了解作品。笔者曾在2013级语文教育专业一班和二班做过《进入大学一年来你读了多少文学课外书》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咋舌。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50%的同学未读过课外书,20%的同学只读1-3本文学作品,23%的同学读过4-5本文学作品,7%的同学读了7本以上的文学作品,近三成的同学未按照教师开列书目去读。中文系的学生本应属于读书多、文学修养高的文艺青年典型,但现实中差距太大。这些行为造成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文化素养,教与学中也就缺少了应有的连贯性。
(三)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
调查中发现,30%的学生认为文学类知识对于谋职、就业等作用不大,业余时间用在了在淘宝、微商上开网店或勤工俭学;10%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业余时间用在了恋爱上;60%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缺少学习的毅力,不能主动地坚持下去或静下以来深入进去学习。而作为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他们已经不是过了靠强迫来学习的年龄,但仍有学生迫于学校的管理、迫于毕业证,不得不应付考试而到教室上课,大学校园里特别流行考前死记硬背,并把此现象戏称“恶补”。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对于教师布置撰写的读书笔记,有些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支离破碎地勉强完成任务,没有阅读之后的自我感悟。课前不去阅读、课上被动听讲、课后机械背记。长此以往,必定造成学习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教学灵活性不够,缺乏趣味性
有些年龄偏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简单而重复地用着“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采用“一言堂”教学。有的甚至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作为负责任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参与。个别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但又过于依赖图片或音视频,看似这种教学有了一些变化,形式有所创新,其实质上收效甚微。在讲解有关知识时并没有能够很深入的阐述,学生往往被图片所限制而并没有仔细听教师的知识分析,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教师课堂上有课件而想偷懒在课下借教师的课件复制下就万事大吉,课堂上忽略了记笔记。这种教学方式同样也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也参与的很少,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孔德拉狄克曾提醒我们,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4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而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肯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解决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1999年6月13日发布)”针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以学生为主,选定好教材
学校领导和教学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教材选定工作,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意识,确立“以学生接受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创新发展理念,选定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材,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在第一次选用教材时多选几个版本的教材让专业课教师负责地从中挑出相对理想的教材,有的放矢地选订。教师要服务于学校选定教材的全过程。教材选定后作为校方应该分配专业的一线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并且根据智育发展的目标制定好文学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大纲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考核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非现在的职称评定只凭借科研成果一项标准而定。这样会让教师无心追求课堂教学效果而把更多心思放在科研上。校方也要听取和收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教材后的意见建议;因循守旧和一成不变的办学、教学模式,会影响和阻碍课程的开设、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发展,更重要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教师层面:以素养为主,组织好教学
作为教师要明确文学课的教学目的,并且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专科阶段语文教育专业准确定位。正如学者们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5]教师应该仔细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大纲,明确此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专业应该具备的能力放在实处,安排具体的教学环节来实现。在课堂上,要注重文本细读,更多地教会学生鉴赏作品的方法。在课下让学生多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并且用有效的方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大家各抒己见,分享读书心得,不断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改变 “讲与听”、“教与学”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努力调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文学文本(尤以小说为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的对比中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对于话剧这种文体,可以选择较好的剧本分组让学生在课下排练,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适时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指定的经典话剧片段。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时,可以在课前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几个讨论题,在课堂上教师点拨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大讨论,大家在相互争辩中答案就越来越明确,这种方式远用过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效果好得多。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生层面:以实效为主,培养好兴趣
学生在学习阶段首先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提前细读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并写出读书心得,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向教师咨询,探讨,让教师帮忙分析解决,也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的大讨论,相互交流、沟通以期达到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其次要注意平时的经典阅读,多读一流作品如冰心的小诗《繁星》《春水》、朱自清《春》《背影》、徐志摩《再别康桥》、鲁迅《伤逝》《祝福》、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等优秀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品味语句特点,从而增加悟性, 掌握众多词汇,熟练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巧妙构思。再次可以通过仿写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仿写可以从立意,选择材料及词语的运用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在仿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发展,品味人生哲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甚至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门学科。大学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由于课程开设时间有限,教学中应杜绝和克服古板、教条式的教学模式,打破限于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势,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爱阅读的兴趣”、“ 勤思考的习惯”、“ 会分析的能力”等“治本工程”上来。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在“读万卷书”中慢慢积累和“悟千般理”中渐渐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任课教师不但要在课堂讲解传授知识,更要在课下也要给不放弃一切机会而循循善诱地做好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发挥好“学生”这一课堂主角的课内、课外的主观能动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认识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陈思.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如齐.教育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8.
[责任编辑 鲁海菊]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hinese education department to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Xue-hua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Yunnan lincang 677000, China)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purpose of lacking which analyzes in the Chinese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teaching to discover now “the teaching material pointed, the knowledge continuity, the study initiative, the teaching is interesting” and so on the questions, discusses prominently take “the student, the accomplishment, the interest, the actual effect” as the subject educational model, and Put forward the whole s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counter measures
G642
A
1008-9128(2016)04-0118-03
2016-01-06
李雪华(1979-),女,河南沈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女性文学、叙事学等研究。层写作、80后青春写作、新媒体与文学新形态等,这样的与时俱进,让文学更具有时代感,知识面更加完整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