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6-03-15李锐,吴萍
李 锐,吴 萍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 锐,吴 萍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针对目前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学生普遍参与程度低的问题,本文对参与式教学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参与式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教学氛围的创设、合理的评价、学生效果的有效监控等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方面高度投入到学习任务中,体现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现代学习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效的参与到理论课教学之中来,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高校;理论课教学;参与式教学;教学实践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4.029
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界所关注和倡导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1]。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一方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教学。一直以来我们大学的理论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只求完成理论知识传授任务,教学是“讲座式”的单向传输理论知识,没有眼神、表情、语言、行为等的交流,没有活动,不考虑学生的听课状态、不考虑学生的任何要求,课堂学习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培养的学生是毫无自己的思想、毫无创造性的人,整个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只带着耳朵听课。教师只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所以大学中学生普遍不爱学习深奥的理论知识,玩手机、睡觉现象较普遍。
有些教授理论课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也进行过很多的尝试,如上课严格考勤或尝试让学生上台讲课或多提问或组织一些讨论等方式进行改革,但效果不太好,达不到参与的目的。这种参与是一种最低水平的参与。参与不仅仅是学生完成教师的任务。
一 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师生、生生间相互的交流、交往,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还应该重视学生个人的理解、感受、体验及知识的应用。教师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学生不仅能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自觉自愿的投入更多的时间、积极关注学习任务、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和积极情感,课后能自主学习和有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交流、交往[2],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会变成一厢情愿的预设,只有教而没有学。参与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模式和手段,它以活动为内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参与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效的学习。它能够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情感积极,能较好的理解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学习中身体、行为、认知、情感卷入教学中的程度,可以把学生参与式教学分为强度不同的四个层次。包括身体参与;行为参与;行为、思维参与;行为、思维、情感参与四个层次[3]。第一层次(最低层次):身体参与,教师单向传递知识,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老师教什么不明白,没有任何问题产生,学生只是“身”的参与;第二层次:行为参与。教师除了讲解,也布置一定的任务或提出问题。学生能到课堂中听课,老师教的能记下来,课堂上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也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这种参与,学生有学习行为但学生的行为是被动的,课下什么都忘了。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他不再学习。属于被动参与。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身心没有完全卷入到学习任务;第三个层次:身体、行为、思维参与。这是一种有认知参与的较高层次的参与活动,学生不仅积极来上课了而且愿意与教师和同学合作,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表现出积极学习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愿意去深入的思考教学、探索
二 理论课教学的参与策略
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参与。由于教师的严格要求学生只是完全听从教师的学习,学习中没有积极情感和动机,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思考,缺乏主动探索。没有互动生成。通过参与教学,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参与式教学要体现出: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体验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现代学习特征。采用探究、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比一味的教师讲解获得的东西会更多。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只考虑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要考虑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课程设计,设计的活动要多元化,考虑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设计教学要考虑怎样教给学生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考虑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教会他们学习、探究、合作,并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参与中表现出良好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积极情感体验。
(二)改变教师角色,突出参与式教学交往的本质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中要有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不要让教学成为自己的讲座式一言堂。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师的角色,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时时的引导和帮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在教学中要学会取舍。教师不要什么都讲,也不要什么问题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适当的探索知识的价值,有探索的空间和乐趣。
(三)激发学生的参与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的载体和参与的热点问题。教师教学就不能只是让学生带着耳朵被动的听课,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教师能在教授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领组织学生去理解、探究,尝试让学生合作着用理论去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够高度卷入学习活动中。教学中理论知识尽量与现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境相联系,教会学生不同的情境中知识的应用或利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和兴趣。还要及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和氛围。在学生的参与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平等参与。整个参与式教学的过程需要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其中,而且强调平等相处[4]。让学生都敢于、愿意发表意见,愿意讲、有讲的。轻松参与,让参与成为常态。
(四)改变传统评价方式
理论课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以记住知识的多少作为唯一评判学生学习的标准或学生来没来上课作为参与的标准。还要看学生有没有自主积极的学习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知识,主动分享有关学习资料和成果。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听课与教师、同学交流,有没有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理解,有没有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常提出问题、有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的某些参与行为、态度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评价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应该注重学习过程。
(五)做好课堂的管理和学习的监控
参与式教学,不是课堂的热闹或低水平的满足学生需要,或逼着学生来上课,或讲一些与课文无关的有趣的话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投入精力。教师设计的活动要有效。设计的学习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设计的问题情境是通过学生能力可以解决的,而不是低水平的没有价值的问题,或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课堂上对学生参与的行为或语言,如自主、探究、合作的行为要做好监控,严格要求,而不是放任。对学生参与的目标要明确,通过参与学生要获得什么,要学生去准备哪些知识,学习哪些东西要明确,课后怎样进一步学习等要有要求和检查。探究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程度要明确,学生有没有去探究,他们怎么探究、怎么学习的要有监控措施。有要求和做好管理和监控,学生才能在参与中有收获。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
(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参与式教学的应该涵盖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参与、课堂参与、课后参与,还有评价参与贯穿[3]。整个教学中要多设置一些活动为引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可以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
1.课堂教学前:鼓励学生小组互查课前预习情况
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章上课后布置下一章预习内容,让同学们去预习、准备相关知识。每一组负责检测一章,并负责出好要检测的问题。上课前有5分钟,负责检测的那一组组员,分散到其他组,对同学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分,交与教师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同学之间相互互动,互相检测监督预习情况。通过检测,每一个同学的会提前认真预习,负责检测的组也非常认真负责。上课前就让同学们对学习的任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对老师的讲解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一问三不知,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听课。
2.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活动
(1)开展课堂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分析 、探讨问题。通过设置一些典型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思考与讨论 、争议,然后分享各组的观点。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参与式教学组织形式,容易激起学生的积极行为和学习兴趣。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讨论主题或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题或问题在课下进行准备,掌握较为丰富的资料和信息,以便课堂讨论能够有话可说,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课堂每次讨论可以设置一个主题或问题,让大家就同一主题或问题展开多角度的探讨。[5]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 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和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 ,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 并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 最终得出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也知道知识应用的情境条件。
(3)学生资料分享
鼓励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上课前或下课前5分钟左右和全班同学分享资料及同学自己的理解。一些难懂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讲解引导。一些重要知识可以进一步让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或讨论学习得出答案或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深入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分享等,
3.课堂教学后--课后参与,作为课中参与的延伸
(1)监督学生学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利用学习课程网络平台,每一章完成后都出检测题,让学生测查,教师及时评分并给出正确答案并把评分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学生进一步明确重点、和难点知识。知道自己那些掌握了,哪些没有掌握,自己错在哪里,通过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能进一步的调整学习行为,学习方式。
(2)建立和利用交流平台做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同学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或采用专题贴吧、微信、班级Q群等方式,建立师生 、生生间的平等交流平台,在网络上讨论问题、分享资料。很多同学还自编案例讨论。
(3)积极鼓励和引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题研究
结合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进一步的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在“做中学”,这样学到的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终生不忘并收获更大,学习过程能够积极主动,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主动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深入的卷入学习任务并伴有积极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理论课的教学中,提高理论课教学的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有效学习,教学就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单项传输局面,使课堂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就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方面高度卷入教学任务。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22(4):154.
[2]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1(4):109.
[3]姚建光.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1):54-56.
[4]蔺永诚,刘箴.参与式教学方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30-31.
[5]朱宗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91-92.
[责任编辑 鲁海菊]
College Theory Teach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Method of Participating Teaching
LI Rui, WU Ping
(Teacher educational college of Honghe university, yunnan Mengzi 661100, China)
Aim to solve the issue of low participation in college theory course, we explored method of participating teaching. In participating teaching teachers can motivate the behavior,cognition and emotion of students to devote to the learning task through the rational designed teaching goals,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learning effect monitoring. It reflects the modern feature of subjectivity, autonomy,cooperation,creation in students. This method makes students join theory teaching positively and effectively,the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Colleges; Theory course; Participativ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G642
A
1008-9128(2016)04-0110-03
2015-08-31
红河学院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教改项目:参与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YJG1305);2、校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ZYPY1301)
李锐(1965-),女,云南建水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问题;第四个层次:行为、思维与情感的参与。学生不仅自觉自愿积极来上课了而且自觉自愿的投入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学习,自觉自愿配合教师,学生主动愿意去思考教学问题,表现出学习的兴趣、愿望且身心愉悦,课后还能积极主动的自主进行有关学习和探索。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而且参与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学生的“身、心”参与。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参与教学,学生是一种无效、低效率的参与,我们需要的是第三、四层次,特别是第四层次的参与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