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女性节日与社会性别表述——法图麦节的人类学研究
2016-03-15王柳
王 柳
(宁夏大学宁夏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银川 750002)
回族女性节日与社会性别表述——法图麦节的人类学研究
王 柳
(宁夏大学宁夏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银川 750002)
回族文化在“主流”社会当中经常会被边缘化,而女性历来又是人们传统思维中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因而有必要针对回族女性这一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予以关注和研究。文章以回族女性节日——法图麦节为调查对象和研究切入点,通过亲历过程,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节日过程、宗教仪式进行观察和深入分析,对节日中的性别分工、两种性别的地位以及两种性别的关系等社会性别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构建和谐的两种性别关系提出了建议。
法图麦节;回族;社会性别;女性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4.014
回族作为我国人口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其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社会性别关系通常是“男尊女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父权制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体系,也有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法图麦节。法图麦节又称姑太节,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女、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妻子法图麦而举行的纪念活动。
不少国家的穆斯林妇女常在希吉来历的9月14日(或6月15日)法图麦的忌日举行纪念活动,什叶派穆斯林尤为重视。我国穆斯林对法图麦的纪念活动也不统一,经常把法图麦的诞辰与忌日一起纪念,并且将这种纪念活动日称为“姑太节”或“法图麦纪念会”。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里举行,纪念活动有时也由穆斯林妇女操办与主持,主要请阿訇念经,讲述法图麦的生平事迹与她高尚的品德,有的还熬制杂豆粥、炸油香、散乜贴,以示纪念。
一 法图麦节中的性别分工
(一)法图麦节中女性的作用
在法图麦节中,回族女性可谓是节日的主体,她们无论在节日的准备、节日的参与以及节日文化的传承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首先,在节日准备过程中,女性的主要职责仍旧是料理家务、准备食品等内务工作。在宁夏永宁纳家户村,准备节日食品并不是每个已婚妇女都要做的一项内容。与汉族过节一样,节日食品可以在商店、超市等地采购,当地的回族妇女也会去周边的一些店铺购买油香、馓子等食品。虽然职业女性并不像全职主妇一样,照顾孩子、料理家务样样全包,但在人们的观念中,料理家务的能力仍然是考量女性能干与否、地位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次,在参与节日过程中,女性是节日的主体,也唯有在法图麦节中,女性才可以如此大规模地去清真寺礼拜。女性作为主体这一特征,在男性对于这一节日的态度上显得尤为突出。节日当天,虽然在清真寺大殿前排有许多的阿訇、满拉,以及一些年长的男性穆斯林,但90%以上的参与者都是妇女。在笔者调查过程中,有两位中年男性来到清真寺大殿门口,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今天这里是女人待的地方,我们快出去。”在人们的性别观念里面,男性的活动女性不能参加,同样,女性的活动男性也不能参加。
最后,在节日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女性的行为也为后代的宗教文化教育起到了榜样作用。由于女性在家庭中往往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因此,母亲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回族的许多宗教行为、宗教意识都源于童年时期对长辈宗教行为举止的模仿,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际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但是,即便有传统宗教习俗的影响,宗教观念的代际差异还是十分明显,妇女们并不能只靠节日或者平常的一些宗教活动去教育子女。笔者参与了三个清真寺的法图麦节活动,没有看到年轻姑娘前来参加节日活动,参与者都是中老年妇女或者带着孩子的年轻媳妇。在重视宗教教育还是重视世俗教育的争论上,一些妇女认为,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考上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将来能有良好的收入。即便要念经,也得等到初中或者高中毕业以后再考虑。
(二)法图麦节中男性的参与
虽然法图麦节以女性为主体,但并不以女性为主导。确切地说,应该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女性节日。因此,男性在这个节日的参与中,主要是以管理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清真寺的阿訇、满拉,
另外,在节日宗教仪式过程中,阿訇作为领拜者和讲授者,显示男性在宗教领域内至高无上的地位,女性接受的也是出自于男性视角的宗教教育。近些年来,在宗教教育领域中,女性的宗教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宗教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女阿訇的出现恰好说明这一点。针对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建造女殿这一现实,笔者询问了女殿建好后,是否会有女阿訇领拜,答案依旧是只有男阿訇。一方面是因为女阿訇的数量非常少,据宁夏伊斯兰教协会统计,截至2002年底,注册阿訇共计5000多人,其中女阿訇只有30人左右,而多数女阿訇都在女寺;另一方面,以男性为主导的宗教教育模式非常稳固,宗教教育观念也根深蒂固,女阿訇与男阿訇地位不完全平等。例如,有些地方的女阿訇虽然可以带领女性进行每天的礼拜,但不允许独自站立在前头,而是要站在前排的中间,位置并不突出。
虽然我们可以从回族男性在法图麦节参与过程中看到其凸显的重要地位。但随着回族女性性别观念的改变、地位的提高,甚至女阿訇、女殿、清真女寺的出现,一些“传统”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三)法图麦节中性别分工的变迁
笔者走访永宁纳家户村一些年龄较大的女性村民,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请她们回忆在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一些有关法图麦节的情形。其中一位76岁的纳姓老人说到,她17岁时嫁到这里,那时过法图麦节和现在并无区别,都是到寺里散乜贴,听阿訇讲瓦尔兹,到晚上开斋时,全家人一起吃饭。只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观念也改变了,女人也不用天天围着锅台转,有的出去工作,有的就在清真寺周边做一些小生意。另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也说到,过法图麦节的时候与过去没什么不一样,都是寺上通知日期后,妇女们按时过去就行了。并且最近新建了女殿,以后就可以在女殿礼拜了。就是说法图麦节的时候不一定要去寺上,都是自愿的。
通过以上的走访与了解,不难看出,在宗教活动中,尽管信教群众的宗教观念和行为模式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宗教仪式的程式与规范是很难发生改变的,这其中也包括宗教节日中的性别分工。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是其族群认同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方面,也是这一群体的文化特征与文化标志,因此,不会轻易地弱化或者改变。另外,节日中的性别分工没有发生变化,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回族两性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也正是长期以来人们固有的社会性别观念,使得性别分工、权利关系和两性身份最终形成体制化与规范化。这种固有的观念与固定的程式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也很难被打破。
(四)回族女性在不同节日文化中的角色差异
在法图麦节中,我们看到与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时,都是男性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女性则在家中为丈夫或者儿子准备好礼拜时穿的衣服和礼拜帽,有些女性也和男性们一起去清真寺,但只是在清真寺门口等待,并不允许同男性一同进入礼拜大殿。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追悼亡人。此时,女性也会参与其中,她们在墓碑的刻字上描红,整墓培土。接下来分头前往各亲友家拜节,互赠油香、馓子等各种食品,表示祝贺。一般中年妇女在家待客,在开斋节前,每个家庭成员都向穷人发放“开斋捐”,妇女把屋子打扫干净,准备节日食品,宰牲,或者去市场购买宰好的牛羊肉。
在这些节日中,回族女性通常是 “主内”。然而在法图麦节时,女性去清真寺参加节日活动,对男性则没有特别要求,但家中的家务仍由女性承担,节日的食品依然由女性准备。此时,她们既是宗教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家庭主妇。这种从“内”到“外”的角色转换,对于平日里没有机会去清真寺的女性来说,在学习宗教知识、接受伦理教育、凸显自身价值等方面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法图麦节中凸显的这种角色转换、角色差异,在世俗生活当中表现得也较为明显。回族女性的性别角色正在从以往单一的“主内”,逐渐扩展至“内外兼顾”。 这种新的角色使回族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有了更多的机会。女性走出家门,并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中,是争取男女平等的第一步。但这并不代表原有的性别问题得到了解决,无论女性在外从事何种职业、社会地位如何,人们的观念当中始终认为女性“主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许多女性除了工作,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家务劳动当中,这种“内外兼顾”的角色决定了女性很难将工作与家庭兼而有之,难免会有一方兼顾的不那么到位,做得不够出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们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 法图麦节仪式中两种性别的地位
(一)法图麦节体现了回族社会对女性的尊重
节日文化的类型、内涵和形式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我国汉族自古就有过重阳节的传统,即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由于“九九”与汉字“久久”是谐音,节日期间的登高、赏菊等活动又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相关联,所以这个节日又称“老人节”,反映出汉族社会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国内外一些民族的节日中有“母亲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敬爱之情。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法图麦节首先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就是回族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也反映出男性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回族社会纪念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个是圣纪节,另一个就是以女性为主体的法图麦节,这是非常可贵的。人们对法图麦的纪念,并不仅仅因为她是先知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的特殊身份,而是出于人们对一位杰出女性的尊敬。在回族穆斯林的观念中,法图麦既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又是一位贤淑的妻子,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出色地履行了作为一名女性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她是女性穆斯林的楷模,也是男性穆斯林心目中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在节日活动中,男性的积极参与,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分工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共同建构平等、和谐社会性别关系的努力。
(二)法图麦节中所反映出来的两种性别地位差异
宗教仪式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内涵或者世界观。法图麦节仪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男女两种性别的差异,也反映出回族的某些社会性别观念。在礼拜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男女两种性别的尊卑。一般男性在前,儿童次之,女性在最后,其主要原因是避免女性的躯体进入男性的视线。这种排位方法是宗教仪式当中的固定模式,一般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一方面由于伊斯兰教规定男女有别,女性除了在着装方面要遮蔽羞体,更要与丈夫以外的男性隔离,这也是强调女性贞洁,保护女性安全的一种规定。另一方面,在人们的观念中,男性地位始终要高于女性,无论在伊斯兰教文化还是在中国的汉文化中,这样的观念始终根深蒂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讲究长幼尊卑,无论是在座次还是在排位上,男性始终要高于女性。
在礼拜时的动作上,男性在入拜时将两手大拇指分别放在耳垂后方,手指自然分开,而女性要将双手交叉放至左右肩上。男性的动作呈向外开放的姿态,女性的动作则是含蓄的、保守的。有时,在肢体动作上所体现的一些直观信息,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者性别观念。在伊斯兰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赋予女性一种含蓄、保守的性格,如见面时行 “抚胸礼”,避免与对方有身体接触,而不像其他民族在见面时会握手、拥抱甚至亲吻。
这些在仪式上属于固定程式的规定,实质上是对男女两种性别在气质划分上的一个印象刻板化过程。在父权制社会,女性一直处在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因此,男女两种性别在气质上的归训和要求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对男女两种性别的要求也通过制度的形式来规范,从而维持统治社会秩序。由于制度的变迁非常缓慢,宗教的仪式规范不可打破,因此,使男性始终处在一个权利优势的地位,也由此形成了“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观念,男女不平等的客观事实仍然存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仪式过程中的某些变化。以往永宁纳家户清真寺的礼拜大殿是不设屏风的,没有妇女礼拜的地方,而如今不仅有了妇女礼拜处,还正在旁边建造女殿。这不能不说是妇女宗教需求越来越受重视,妇女地位逐渐提高的一种体现。
三 从法图麦节看回族社会两种性别观念
在传统的回族社会里,往往把力量与强势赋予男人,而女性从来都扮演着弱者和听从者的角色。无论在法图麦节的准备过程还是仪式过程中,女性与男性所扮演的角色,所获得的分工都体现出主导与从属的关系。
人们常把男性比作“树”,把女性比作“藤”。 《角色变迁中的男性和女性》:“女人从本性上讲是依附于‘坚实橡树’(男性)的一根‘藤’,一个女人的独立性和过强的自信心不仅意味着‘女性的丧失’,而且,会引起精神崩溃,甚至会毁掉一个女人的婚姻机会,使她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失败者。”[1]23正是在这种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始终把两种性别关系定位在“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导,女从属”上。
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女性对男性的依赖,而忽略男性对女性的依赖。男性通常被认为在婚姻中付出更多的物质资源、对女性更多的保护,实际上,不仅是男性在婚姻中有所付出,女性也在付出,不仅是女性在婚姻中获得利益,男性也在获得利益。只不过男性获得的这种利益不能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是渗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例如,妻子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关注丈夫的心理变化,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丈夫支持与安慰等等。在这种相互依赖的模式下,两种性别的需求是相互的,彼此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如果只是一方强势,另一方弱小;一方控制,另一方顺从,那么这样的两种性别关系就是畸形的、不平等的。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中的男女,在家庭生活中,会导致家庭矛盾乃至婚姻关系的破裂。在社会中,两种性别关系的不平衡会导致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矛盾,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和谐的两种性别关系并不是支配、压迫和束缚,而是在互助互爱中平等发展。如果说传统的两种性别关系是不平衡的,封闭的,男性与女性往往会按照固定的传统性别角色行事,而抹杀了对彼此的尊重与理解。那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的两种性别关系则是一种平衡的,开放的关系,它强调的是“独立生活,个人发展,个人自由,弹性角色,相互信任,以及在开放中发展。”[1]299。
[1]丽莎·斯冈茨尼,约翰·斯冈茨尼.角色变迁中的男性和女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贺良林]
The Female Festival of Hui Muslim and Its Meaning of Gender——A Study to Fatima Fest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WANG Liu
(Ningxia Training Center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2, China)
Hui culture in mainstream society often marginalized, while women are always is in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the people with respect to the male "weak", so it is necessary for Muslim women of this special social group pay attention to and study. The Hui women's festival, fatumai se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research breakthrough point,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of festival, ritual of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analysis, conducts th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festival of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position of the two sexes and two gender relationship gender concep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kinds of harmonious gender relations.
Fatimah Festival; Hui nationality; Gender; Female
C954
A
1008-9128(2016)04-0051-04
2015-07-13
王柳(1984-),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回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以及寺管会的学董、乡老均为男性,节日里的宰牲待客、管理施散的财物、馈赠油香等内容也都由这些男性管理者来负责。法图麦节期间,虽然在一些清真寺能够看到妇女管理乜贴箱的忙碌身影,但总体来说,组织节日活动,一般都是男性的职责,很少有女性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