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状况研究
2016-03-15朱旭旭
朱旭旭
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状况研究
朱旭旭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青年一代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创业的主力军,而互联网因其“低门槛”,已是当今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通过研究近年来有关青年就业创业相关学术成果,梳理青年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创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文章分别从社会、高校、青年学生自身角度论述了青年学生利用互联网就业创业的情况,以期为国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互联网;青年学生;就业创业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产业及其相关就业创业平台市场潜力巨大,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青年就业创业也具有重要优势。通过把“互联网”、“青年”、“就业创业”关键词输入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到2016年1月7日,总共有55篇学术研究成果。而且,自从2007年才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5年共发表38篇,占69%。这说明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年就业创业逐步被学界重视起来。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认真梳理,对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的情况进行述评。
1 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概况分析
随着4G网络和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互联网正深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性强、传播迅速,而且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实时性、可移动性”[1]。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忠实的用户,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产生重大影响。
1.1社会与青年互联网就业创业
从社会层面来说,国务院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扩大就业战略的同时积极发展有吸纳就业能力的产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就业的主要渠道作用,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2]。同时,还要把目前就业需求、就业形势、就业潜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充分落实到高校学生中去。社会组织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做好青年学生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而且,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人才招聘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的自动高效率匹配,可以实现青年学生就业的个性化。
以前,创业被贴上“高大上”的标签,如今凭借互联网优势“低门槛”的大众创业潮融入到普通人们的生活。清华大学沈阳教授表示,“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来改造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新融新。而且,互联网产业又恰好具有了能同社会各个产业相结合的特色。国务院办公厅也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3]。全社会积极为青年运用互联网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推动我国大众创业的发展。
1.2高校与青年互联网就业创业
从学校方面来说,王澈指出,互联网的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指出,把传统教育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综合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才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4]。而且,“高校就业网作为网络人力资源市场的一种形式,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5],把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在高校就业网站上发布,以便实现对高校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朱坤认为,高校团组织和大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创新教育载体和服务形式”[6],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创业过程中,也被利用得淋漓尽致。在就业形式比较困难的背景下,各个高校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创业。而且,在高校团委的领导下,高校不断完善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政策和机制,使学生有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鼓励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由于各个高校在鼓励学生创业的方式和政策不同,所以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1.3青年学生与互联网创业就业
从学生自身来说,在学校和社会助推学生就业的同时,青年学生自身也应该做好积极就业的心理准备。青年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市场需求信息以及职场对就业者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能力。“随着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就业者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大多网民都有自己的查询习惯和途径,互联网已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首选和主要途径”[7]。青年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成为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互联网有高度的开放性,任何企业或者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
高校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门槛低”的优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对创业的政策鼓励,积极进行创业尝试的越来越多。肖军、陈柳指出,当前大学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发展不平衡,很多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缺少正确的引导”[8]。徐真指出,互联网为“青年创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9],并指出青年学生借助互联网融资创业的可行性。中国文化报撰文指出,“积极嫁接学校和市场的桥梁,把优秀的想法和创意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转化为现实产品”[10]。有许多学者都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以及大学生如何运用互联网进行创业、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为以后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部分法律制度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互联网上的欺诈事件增多,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安全。而且,由于青年自身运用互联网的经验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2.1互联网的虚拟性对青年就业创业的挑战
互联网在促进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由于我国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而且缺乏监管,大学生运用互联网实现就业的地域和方向受到了很大限制。互联网本身是一个虚拟的工具,上面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在最初是无从考证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网络就业陷入困境。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程度大大降低。“大学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设计技能的现象相当普遍。对职业成功的理解过于肤浅,缺乏理性职业成功观念”[11]。创业指导、营造创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创业服务等方面还不够规范、细致;创业信息平台建设明显滞后,大学生网络创业很难吸引投资,这是大学生网络创业道路上的第一个绊脚石。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个人素质都对自身就业存在一些影响。
2.2青年运用互联网创业就业的技能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绝大多数青年求职前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能力较弱。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无论是行动能力还是思维能力以及预见性等都影响了网络创业的成功率。专业与创业领域不对口,更多的大学生无法从自身的专业入手进行网络创业,没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胡桂兰指出,“网络创业收益小、成功率低;社会文化缺失;学校教育滞后;国家相关政策缺失;网络诚信和安全环境缺失”[12],是当今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同时,青年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家庭不稳定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及还款压力等也是潜在的威胁。
3 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效措施
结合当前互联网的优势和青年学生的特点,高校、学生和社会等共同努力、协调行动,更好的激发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快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提高青年的自身素质,有助于我国青年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1社会层面推动青年运用互联网就业创业的有效举措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青年互联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和青年就业创业的技能培训,切实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积极构建创业孵化基地,为青年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其创业技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湖南民生网以“微我找工作,掌上选人才”[13],切实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是实现找工作和选人才的双向结合,推动移动招聘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运用“云服务”和“微应用”的信息科技手段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使供需双方通过网上求职超市、人才E站、手持移动终端等方式接受新形态的“互联网+就业”服务,让大学毕业生真切感受到了“云在网络、微在手机、服务在身边”[14]。此外,也可以开通微信平台,开发手机客户端,打造“指尖上的就业服务”[15]。政府不断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做实就业数据,以更加准确地研判就业形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3.2高校推动青年学生运用互联网就业创业的举措
加强高校共青团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责任意识,这事关“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事关高校的科学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16]。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把促进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提到战略高度,加快完善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学生和企业、社会组织的联系,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运用互联网就业创业做好服务工作。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就业创业指导网站、完善校园BBS论坛、高校就业创业微信群、创业孵化基地等,切实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在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因催生了大量高新企业,被认为是经济驱动力之一”[17]。而且,高校可以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18],允许他们暂时休学以满足创业的需要。
3.3青年自身运用互联网就业创业应具备的素质
青年学生利用互联网充分实现自身就业创业还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需要彼此密切合作的。这就要求青年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不断提高利用互联网洞察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为自己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自身的网络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今,大学生生活和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不断提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才能给自己带来商机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自己市场适应能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通过互联网资源,寻找和自己专业、喜好等相匹配的职业,并做好相关企业的面试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技巧。在创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网络的运用能力”[19],充分利用这个低门槛的平台,实现自己得创业梦。最后,青年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优势,积极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社会组织对青年就业创业的举措,要充分运用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和措施,实现自己就业创业。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创业与就业机遇报告会[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156544. htm l,2014-02-26.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EB/OL].http://www.mlr.gov.cn/xwdt/ jrxw/201505/t20150503_1349528.htm,2015-05-03.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EB/OL].http:// www.gov.cn/zwgk/2013-05/16/content_2404378.htm,2013-05-16.
[4]王澈.互联网时代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策略探析[J].科技视界,2014(4):153-154.
[5]吴麦语.高校就业网市场化运营方法与对策的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6]朱坤.服务大学生就业中高校团组织的角色与职能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156-158.
[7]陈丽媛.大学生“网络就业”初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3):14-20.
[8]肖军,陈柳.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0):56-60.
[9]徐真.互联网金融下青年创业融资新渠道[J].经济视角,2014(12):17-19.
[10]毛俊玉.“移动平台+原创孵化”的实践之路[N].中国文化报,2014-06-21(002).
[11]雷永汉.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大学生网络就业渠道[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5):548-550.
[12]胡桂兰.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2010(3):11-15.
[13]“微”我找工作公众平台推动湖南人才服务进入移动招聘时代[EB/OL].http://www.hb12333.com/hbwzweb/mobile/ sjweb/zxzx/rdxw/rdxw_list/68850.shtml,2015-04-20.
[14]内蒙古毕业生招聘会力推“互联网+就业”服务[EB/OL].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 u7ai3752471_K4.htm l,2015-04-09.
[15]重庆就业主要业务可网上经办[EB/OL].http://news. 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3746473_ K4.htm l,2015-04-08.
[16]赖莹莹.高校共青团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对策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5):309-310.
[17]周勇,杨文燮.构建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中心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何以可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86-90.
[18]本书编写组.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9]李建盛,等.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1—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Review of statusof youth employment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ZHU Xu-xu
(InstituteofMarxism,SouthwestUniversity ofScienceand 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China 621010)
The youth hasbecome themain force ofour country,s employment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because of itseasy access,Internet has already been the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m.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the policy-mak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ternet;young students;employmentand entrepreneurship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1.028】
D432.6;D669.2
A
2095-7661(2016)01-0091-03
2015-11-13
朱旭旭(1988-),男,河南开封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