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意识”的有效教育

2016-03-15周友兵赵菊秀

湖北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渗透力无意识受教育者

●周友兵 赵菊秀



“无意识”的有效教育

●周友兵赵菊秀

“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余一切都与意识活动相同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如果这些活动变成意识活动,它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极鲜明的对照。”从弗洛伊德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意识同有意识一样,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不同于人的有意识活动之处在于,它潜藏于主体心底,是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意识。而无意识教育则是老师利用无意识的特性,将教育内容寓于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文化氛围之中,去增强教育者的人格感召力,教育内容的渗透力,教育环境的熏陶力,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当今社会,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养尊处优,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学生见多识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教育者如果再拘泥于传统的有意识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就难以收到让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无意识教育便愈来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无意识”教育的目的具有隐蔽性。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学生厌倦了老师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常常处于麻木不仁的心理状态,而无意识教育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教育方式,它不是生硬地讲述道理,也不是开门见山的把道理告诉给学生,而是间接地阐述道理,避免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无意识”教育的方法具有平等性。无意识教育又称为“无讲台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有形说教,没有“我说你听”传统格式,大家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既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无意识”教育的时机具有灵活性。无意识教育主要采取非正规的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学生的人格和文化素质随时地进行教育。

“无意识”教育的情境具有愉悦性。无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人们都希望按“快乐原则”去实现它们。而且无意识教育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乐于接受。

那么,老师如何在无意识教育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呢?无意识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意识的,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无意识教育时,必须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创设无意识教育的环境,将教育内容置于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首先,老师要增强人格感召力,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影响,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体来说,老师要衣着得体,态度亲切,谈吐不俗,讲话生动有趣,精神饱满,富有教育智慧。老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修养。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老师自身的道德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

其次,要增强教育内容的渗透力。无意识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感悟,它是以间接的方式渗透的,这就需要教育的内容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乐于接受。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寓教于乐,将教育内容寓于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中。为了增强教育内容的渗透力,教育者还需要寓教于文,将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的文学艺术中,如电影、绘画、戏剧、音乐等,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情趣。

最后,为了提高无意识教育效果,还需要增强教育环境的熏陶力。优美的环境能让身处其中的人心旷神怡,反之,杂乱不堪的环境则会让人心神烦躁;教育环境优美体现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在无意识教育中,老师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寓教于无形,达到“无意”为“有意”,“无教”胜“有教”的境界。

(作者单位:钟祥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渗透力无意识受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渗透力”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改变生活”的另类方式:论超现实主义的文学观
以企业发展为基础如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夏惠明教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