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的光芒照亮新的长征
2016-03-15彭佳景
彭佳景
让信仰的光芒照亮新的长征
彭佳景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于9月的第一天举办了“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线,为全中国的孩子们讲述了长征中的动人故事,赢得了好评如潮。
清代诗人张问陶有两句诗:“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第一句是说,在险恶的环境中绝处逢生;第二句是说,纵使在最黑暗里也透着一线光明。长征,作为一种历史奇迹,是凝重的历史千年等待的结果。100多年前的石达开也进行了西行长征,最后全军覆没,这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将士们虽然有信仰,但却是建立在天国的光环上,实质还是套在自身生存的模子里不可复出。而红军长征之所以成功,是红军将士突破了自身生存的局限。他们是被《共产党宣言》所洗礼的一群,他们不再属于自己,不再属于生存的喘息和苦难,而东北的高粱暗红如血,四万万劳苦大众抗日的吼声,对正义、和平等的追求,放大了他们人生的定义域。他们就是被这样的信仰照亮,变得战无不胜,变得无坚不摧,最后“三军过后尽开颜”,拥抱陕北大地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据文献记载,当时在湖南境内经过了三支长征队伍。这三支队伍经过湖南境内的9个市州48个县市区。湖南人在长征的队伍里是中坚力量。他们毅然打着赤脚,或穿着草鞋,在中国最泥泞的山路上奔行。蒋介石命令军阀围追堵截,飞机和碉堡以恐怖的喧嚣和顽固把他们逼仄,但他们不管不顾。红军长征在湖南留下了许多血与火的记录:在宜章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在道县,血战湘江,八万多名将士仅剩下三万多人。
但长征确实如毛泽东所说,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我们以湖南人为例来分析一下长征到底宣示了哪些力量。
长征宣示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有人比喻,理想信念是一根红薯藤,其他都是红薯藤上长出的红薯。拿毛泽东来说,他多次遭受党内斗争的无情打击,但他“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长征路上,他执着地拄着一根拐杖,点燃一支旱烟,思考红军的路怎么走,一旦党选择了他,红军选择了他,他的才华发挥到极致,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成就了军事史上的绚烂之笔。
长征宣示了实事求是的力量。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湘江血战,碧绿的江面被染成了血色,同时也宣告了左倾机会主义的破产。通道做出转兵决定,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胜利,从此长征有了方向感,直到遵义会议,我们党和红军选出了实事求是的主心骨。
长征还宣示了湖湘文化所强调的文化普及的力量。当年的长征队伍中,战士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而徐特立当时已经是58岁了。在行军途中,徐老从不骑马,把从瑞金带出和沿途搜集到的100多本书驮在马背上。他在前面战士们的斗笠上写满了字,成为后面战士的“活动识字板”。当部队停下休息和宿营时,他要求战士们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检视一支军队的壮大史,徐老重视文化的普及作用功不可没。长征留下来的人大都成为我们党宝贵的财富,而他们的文化底子都是在长征行军途中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打下的。
冰心说:“我以为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离合悲欢,不尽其致时,觉不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的成功,源头在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这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愿“开学第一课”成为青少年学生“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