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城乡教育失衡之策

2016-03-15韦祖庆韦海珊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资城乡农村

韦祖庆,韦海珊

(贺州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城乡教育失衡之策

韦祖庆,韦海珊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两个方面。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既需要资金反哺农村,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更需要城市师资反哺农村,提升农村教师业务水平。为了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根本之策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有为人才发展创造城乡平等的发展空间,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最终实现,这是解决城乡教育失衡之道。

农村教育;资金;师资队伍;人才;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成为民众共识,而且已经进入政府的施政纲领,似乎已经不需要学理的论证与说明。但是,全面考察教育发展现状,教育发展程度与经济发达程度基本上成正比,沿海一带优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城市优于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整体落后城市教育。因此,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是提升农村教育,实施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教育策略,率先在城乡区域内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有效的教育公平。

一、资金反哺农村,确保硬件条件相当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政策的追求目标,总的来说,教育公平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观念层面上的权利平等,二是现实层面上的机会平等,三是教育过程层面上的质量平等,四是国家管理层面上的制度平等。虽然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阶段性、系统性和因地性[1]59-61,但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教育施政追求。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且强调这是惠民生的重要举措。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远没有城市优良,虽然由原来乡镇统筹建设上升到财政县级统筹,但是由于相当部分县级财力依然薄弱,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国家层面不断增加农村学校建设投入,初步实现城乡学校硬件建设的大体平衡发展。

(一)农村学校硬件条件依然较差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委托检查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通知》要求,2014年各省区向全国人大作了工作汇报,从中可以看到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同时也报告存在的困难。例如,广西报告:“2012年广西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8%,比全国低3.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从校舍建设来看,广西目前校舍面积基本达标的学校仅有20%,其中寄宿制学校仅有12%,大量存在2人甚至3人合铺的现象;校舍危房面积大,经过3年的校安工程建设仍有23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没有解决,要实现校舍面积和安全达标,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农村教师住房条件较差,教师周转房建设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从教学设施来看,课桌椅等基础设备残旧,教学器材配备不全;虽然近3年自治区投入4.2亿元,实施了中小学校课桌椅更新工程,只解决了急需解决的一半,仍有一半需要更新补充;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仅占总数的2.49%,只有546所,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电脑等电教设备是10多年前配备的,目前已无法正常使用。……从区域发展来看,广西109个县(市、区)中有64个为少数民族聚居县区,目前29个县区已纳入了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得到了国家的倾力支持,另外35个未纳入的县区的教育主要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于广西平均水平。”[2]这说明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现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需要政府下大力气,才能最终实现区域内在硬件层面同等发展。

(二)县级统筹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必须承认现在全国范围内还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且这种情况将相对长期存在,因为国土广大、情况复杂,但是区域均衡应该是可为的追求目标。教育事业是公益性事业,教育公平是基础性的社会公平,必须由政府实施。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表现明显,严重影响着教育公平,这就首先表现在硬件建设方面。硬件虽然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也是基础条件,属于城乡学校可见的外观区别。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硬件投入的实力,甚至所属乡镇也没有太大的投入实力和投入愿望,因此现在的管理体制一般是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但是,“在我国,县乡一级是财力最薄弱的环节。一方面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上级集中了较多收入;另一方面县级财政负担了大量的刚性支出和配套支出,导致县级财权与事权不一致。”[3]同时,也由于GDP的考核机制,一些县级财政即使有实力,也没有投入学校硬件建设的愿望,更多地投入经济项目,因此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滞后于城市学校。

(三)国家加大投入初步实现硬件相当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历史现实,教育整体优势都倒向城市一边,政府只有动用有形之手,借助成熟的城市资源,才能在区域内尽快实现教育公平。于是,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投入只能依赖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为此国家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省级人民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国家在宏观层面指导,具体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反哺,具体工作落实到市县,可以率先在市县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扩大到全省(区),乃至全国。随着国家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教育投入在2012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首次达到并突破自1993年设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2013年国家又下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以及其他配套文件,各省市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得到极大改观,靠近城市的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在硬件方面已经与城市学校差异不大,初步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二、师资反哺农村,促进区域师资平衡

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层面,还在于软件环境建设,教育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软件条件,更取决于师资,这是导致城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重要因素。教育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哪个地方师资力量雄厚,那个地方教育质量就高,反之,教育质量就成问题。老百姓之所以择校,主要不是选择学校的硬件条件,而且选择学校的师资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质量。城市教育质量之所以高于农村教育,核心在于城市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条件,相反,农村教育之所以落后,自然就是师资力量单薄。虽然各级政府都做出巨大努力,但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甚至还比较严重。在教育相对发达的江苏省,在向全国人大报告时,也谈到“义务教育发展仍然不够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间的不平衡。……义务教育城乡不均衡发展又进一步压缩农村学校的生存空间。”[4]江苏尚且不能确保软件建设均衡发展,其他一些经济和教育都相对后进的省份,基于这种原因引发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确实大量存在,如果不能及早解决,将会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城乡教师编制差异,造成数量不均衡

依照国家《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国办发[2001]74号),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师比呈现不同的政策导向:城市高中是12.5∶1,县城高中是13∶1,农村高中是13.5∶1;城市初中是13.5∶1,县城初中是16∶1,农村初中是18∶1;城市小学19∶1,县城小学21∶1,农村小学是23∶1。政策性倾斜的生师比,在同等学生数量前提下,城市学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城市学生获得更多教益和发展空间,农村学生发展空间受到相对挤压,呈现农村教育支撑城市教育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个别地方还加大这种比例差距,更是加大城乡实际在岗教师的数量差距。如“根据河南省核定的编制,信阳市中小学教职工总数应为68285人,实际在岗教职工却缺编10425人,仅光山县就缺编2477人。按照湖北省定编制标准,农村教师与学生比为小学1∶21.6,初中1∶16.8,高中1∶13.8,公安县中小学应配编9020人,但该县中小学现行配编标准为:小学1∶26.6;初中1∶18.8;高中1∶16.8,实际只配编7736人,比省定标准少配1284人”[5]14-16。这种情况不会只是信阳市农村中小学的特例个案,应当具有一定普遍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在山区县乡。

如果深入一些乡镇农村学校,还可以发现另外一种情形,学校编制满员,但有一部分人员在编在册不在岗。由于“编制管理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编不在岗,即教师编制被其他组织或个人占用,但却不来学校教书。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并不新鲜,各个省份基本上都有。据山西青年报(2003年)报道,山西全省有14656名教师在编不在岗。这些在编不在岗人员,有一部分是因各种原因不来上课的学校教师,有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管理机构的行政人员,还有一部分是非学校教育机构的不相干人员,他们均具有正式教师编制。”[6]54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一些学校干部岗位设置过多,占用了不少教师编制,有的学校干部与教师数量之比竟为1∶2……在有的县,教师超编500多人但在该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学校,教师还严重缺人。实际上,真正的超编是城市多于县镇,县镇多于乡村。”[7]5-7一个县城“Y中学实有教职员工291人,超编29人。其中教学管理岗5人,这5人中一个是3年前由乡镇调上来的正科,现任Y校副书记,没有任何教育经历,其他四人均为科室职员,没有任何职务,这5人都不上课;专任教师岗278人(兼教学管理岗7人,1个正科级正校长、1个正科级副校长和5个副科级副校长,2个副校长一直在一线上课,其他5个没有兼课;职员30人;不在校不在岗35人),工勤岗8人。从这些数据上可推出,Y中学真正授课的教师是200人,不上课者占教职工总人数的28.6%。不在校不在岗的35人包括内退14人、高薪受聘至民办学校1人、上级单位直接借用3人、经商办企业6人、长期请病假5人、陪孩子外地就读3人、跟随家属去外地3人。”[8]7这种情形并非只是例外,而是有着相当的普遍性,而且越是落后地区,这种现象越是严重,因为大家都不想留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落后的农村,都想挤进城市至少是县镇生活,于是就出现总体满编或超编,但越是落后的农村越是缺人的现象。虽然教师数量不是教育落后的充分条件,却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条件,教师不够确实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与具有充足教师的学校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水平自然受到影响。

(二)城市是优秀师资蓄水池,导致城乡师资水平失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向往优越的物质生活是普通人的基本追求,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教师迁徙的流动方面一定是农村流向镇区流向城市。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还是需要数据支撑,广东省的“梅州、河源、清远等地的贫困县,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相当严重。受调查的36位农村教育硕士各自所在学校近5年流失的教师平均达到41人,其中流失最多学校是100人”[9]19。按理说,教师流动是常态,只有有序地流动,才能激活工作活力。但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流动基本向呈现单向流动,即流向城镇优质学校,优质学校师资流向农村薄弱学校几乎没有。大家“认为农村教师流向本县内的城镇学校的人数占了绝大多数,达到受访人数总人数的81.1%,这属于垂直流动;而教师流向本县内的其他农村学校的只有13人,占11.7%,这是水平流动范畴,这些老师的配偶或家人在本县内的其他农村工作或者生活,他们就申请调过去和家人一起,这种情况属于平调”[9]22。

农村教师长期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不致力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只满足教书,于是学科专业知识矮化现象,致使小学教师“小学化”,中学教师“中学化”。据笔者考察,在从事多年小学教学之后,一些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不但没有学术化的长进,还存在萎缩现象,原有的大学知识由于长久弃置不用已经逐渐淡忘;迅猛发展的新本体性知识由于教学工作繁琐或觉得与教学无关,因此也不去积极获取,由此,教师本体性知识“工作面”不断窄化、矮化,于是在知识层面呈现向“小学生”趋近的现象。教师本体性知识越来越向小学趋近,小学教师自己也就越来越像“小学生”,呈现“小学化”现象[10]14-20。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小学,中学也同样存在,中学教师也是越来越像“中学生”,呈现“中学化”现象。由于没有及时巩固和提升学科专业知识,虽然也能够教书育人,但还是会影响教师本人的专业成长,影响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导致农村教师整体水平偏低。

如果“小学化”或“中学化”尚有某种感性成份,那么以基础教育教学最高荣誉“特级教师”考察,他们的评选比例严格限制在教师总人数1‰-1.5‰,可以代表教师的教育教学最高水准,自1978年以来至今,全国评选近3万名特级教师[11]43。从这些特级教师的区域分布,我们可以基本上判定农村师资的水准或发展态势。广西中学历史特级教师自1989年评选以来,至2006年止,共授予26位教师,“80%的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地,广西其它地区的人数分布很少。同时,在地级市中学任教的历史特级教师人数比例占65%,只有9名历史特级教师是在县级中学任教。”[12]8在过去17年的历史中,广西十四个市中一半的地市竟然榜上无名,可能包含偶然因素,但更多蕴含必然成份,这充分说明师资水平是中心城市高于其它城市,一般城市高于县城,县镇高于农村,农村无缘特级教师(包括中心城市所辖农村学校)。在广西,不是只有历史学科如此,其它学科也是相近,估计并非只有广西存在这种现象,其它各省也不会相差太大,由此可见,没有优质的师资条件,农村教育想要不落后于城市,确实有些不现实。

(三)城乡师资反哺农村,提升农村师资水平

正视城乡师资差距,面对农村师资落后状况,国家采用一系列提升农村教师水平的反哺措施。一是推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教师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前往农村学校任教,改变农村学校不能及时补充师资的困局。同时,为了安定特岗教师,国家还配套实施“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给予农村学校教师(特岗教师)一个可见的发展空间。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带动地方政府实施“省培计划”和“市培计划”,致力于提升农村学校原有师资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农村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为了有效实施“国培计划”,国家配套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工程,要求承担置换脱产培训项目的高校,必须在教师教育专业中选派优秀毕业生全职顶替培训教师的岗位工作,使之既能够安心培训,又带给农村学校生气,活跃教育教学气氛。三是建立县(区)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和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13]。这是相对人性化的安排,既满足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需求,又安抚城市学校支教教师的忧虑,只要认真落实,应该是提升农村师资水平一个不错的方式。

三、人才反哺农村,构筑城乡发展平台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基本检验标准,应该是教育效果的公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有效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且能够于当地实现人生价值和发展要求。如果一个地方只是为他人培养人才,优秀人才都呈外流趋势,即便具有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当地还是处于人才缺乏状态,也依然没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只有实现从农村学校走出去的人才能够有效回流,而不是把上学读书当作一个逃离农村的跳板和手段,以及自始至终都千方百计留在城市生活,那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农村教育落后的各种原因。

(一)人才回流农村,确保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说教育反哺农村,其潜台词就是农村教育曾经哺育城市,根本指向就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都倾向于服务城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相反,农村教育不仅得不到必要的师资补充,而且还不断流失,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考量指标可以确定为人才回流农村。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才能够回流农村,不是基于道德因素,也不是基于责任因素,完全是基于人才流动的社会规律,只有这个时候教育均衡发展才是真正地实现。因为这种人才回流,没有任何行政因素,人才不仅在城市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而且在农村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于是人才在城乡之间没有根本区别,城乡就实现了有效平衡,教育均衡发展无疑就可以真正实现。

(二)人才回流农村,能够为师资队伍建立储备库

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单薄,重要方面在于农村没有富余的人才储备,不能及时补充师资队伍,不能实现良性有效的更新,于是教育缺乏活力。农村教师处于一种没有竞赛压力的状态,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上进心,因此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必然难以保证。某种意义上,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还存在害怕农村教师的心理,因为他们已经处于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学校,作为一种惩戒手段的教师调动,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不像一些城镇学校教师,生怕被调往农村学校。不仅如此,本意起激励作用的绩效工资制度,也被一些人念歪了经。“据调查,农村学校大多数一线教师都不能拿到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绩效工资,他们的钱都被行政领导和少数教师‘赚了',后勤教师由于没有担任教学工作,能拿到的绩效工资更是少得可怜。这样实行绩效工资后,不但没有提升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让多数教师更加消极,有的甚至抵触学校安排的工作,教师间明争暗斗、你欺我诈等不团结、不和谐的关系更加突出。”[14]34如果能够实现人才回流农村,这种消极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因为教育体制外储备大量人才,他们可以随时进入教育行业,可以有效补充师资队伍,必然可以倒逼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就可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三)人才回流农村,证明城乡基本实现一体化

人才之所以从农村流向城市,最基本原因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农村哺育着城市,城市占据着社会绝大部分资源,农村处于绝对落后状态。趋利避害,趋富避穷,与其说是人性弱点,还不如说是人之天性,总之,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果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贫富差距依然悬殊,城乡社会资源配置严重不均,不提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难以实现,就是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都几乎不可能,因为农村师资水平将永远落后于城市。如果不仅农村人才回流农村,而且从城市走出去的人才也向往农村,那么就说明城乡发展空间大体相当,这时就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师资队伍更新问题。正如留学生回国服务趋向一样,起初“海归”比例并不高,如今回归的比例显著提高,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基本事实就是中国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正在获得与西方世界相近的发展平台,于是留学人员愿意回国施展抱负。同样的道理,人才回流农村,就说明城乡具有相近的发展空间,教育自然可以实现均衡发展。

四、经济反哺农村,力争生活水平相当

如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运用资金力量,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水平,这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必要条件。这种输血式的硬件投入和软件提升,确实能够在短期内表现为教育均衡发展,但是能否实现长期的均衡发展,确实需要观察。因为这是一种治标的措施,如果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达到或接近城市水平,极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均衡发展,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了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国家做出大量的工作,最为引人注目的工程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政府层面强力推动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从这些基本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普通老百姓看来,新型城镇化就是推进城乡生活水平大体相当,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赢发展。

(二)农村社会事业繁荣,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从长远着眼,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在实施必要治标的同时,就是从治本上着手,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筑城乡共赢发展平台,最终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真正的充分条件,因为农村经济获得与城市一样的发展水平,必然带来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教育发展之关键的师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农村学校只要拥有与城市学校一样高素质且安心扎根农村的师资队伍,基于选择优质师资的择校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困,农村孩子从一开始就得到高质量培养,就会获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发展水平,于是城乡生源质量就不会出现太大差异,城乡教育质量就可以实现基本平衡。如果教育质量基本一致,城乡都可以从中获益,也可以解决城市优质学校存在的一些办学难题,诸如大班额和择校等问题,真正实现城乡共赢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狭隘的视野,摆脱教育行业办教育的理念,必须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系统进行统筹,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各项事业带来的共赢发展。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造成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体制,于是农村教育优势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因此形成了目前的教育状况。农村优秀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流向城市,相对非优质生源留在农村。农村优质师资在各种机制和利益驱动下,也不断逃离农村走进城市,相对不太优秀的师资留在农村。原籍农村的各类人才,在城市就读毕业后,也想尽办法留在城市,不管农村输送多少优秀学生,都不能改变农村人都匮乏现象。因此,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村教育,实际上是逃离农村的教育,这是造成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源所在。于是,要破解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一些治表的措施必须得到落实,诸如资金投向农村、城乡师资交流等,但是最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经济层面解决城乡差距,形成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城乡共享平台,必定能够最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注释:

①“城市”指省辖市以上大中城市市区。

②“县镇”指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区。

[1] 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检查报告[EB/OL].http://www.npc.gov.cn/npc/bmzz/jkww/2014-01/20/ content_1824133.htm,2016-04-26.

[3] 徐科.财政部明确多种方式为县级财政解困[N].证券日报,2014-01-20.

[4] 江苏省关于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检查报告[EB/OL].http://www.npc.gov.cn/npc/bmzz/jkww/2014-01/20/content_1824144. htm,2016-04-26.

[5] 贾勇宏.布局调整后的教师缺编问题[J].教育管理,2007(6).

[6] 唐松林,聂英栋.超编与缺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7] 金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标准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8] 张艳.县域普通高中教师在编不在岗问题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5.

[9] 刘向文.广东省贫困县义务教育师资流动问题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10]韦祖庆.小学教师“小学化”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11]王芳,蔡永红.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与特级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5(6).

[12]王慧.广西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13]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92/201212/xxgk_145538.html,2016-04-26.

[14]刘向文.广东省贫困县义务教育师资流动问题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Cities Re-feeding Countryside:A Basic Measure to Solve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EI Zu-qing,WEI Hai-san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Music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mainly teachers and hardware condi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it needs capital investment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rural education school conditions.Moreover,urban teachers are in great need in rural areas,so as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rural teachers. To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s,the fundamental strategy i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Only by creating equality of city and rural development talent development,ca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ultimately be achieved,which is the solution to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road.

rural education;funds;teachers;talent;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balanced development

G522.3

A

1673—8861(2016)02—0111—06

[责任编辑]张琴芳

2016-04-12

韦祖庆(1964-),男,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美学、族群文化。

猜你喜欢

师资城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乡涌动创业潮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