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神话中的生态思想探析
2016-03-15汪立珍梁凤娥
汪立珍,梁凤娥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壮族神话中的生态思想探析
汪立珍,梁凤娥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壮族神话记录了壮族先民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宇宙天地、人类起源等重大问题的探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条缕分析,发现在壮族先民的思维意识中,始终秉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准则。这种观念对于当前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带来的危机,以及建设“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指导价值。
壮族神话;生态思想;绿色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接受方式的多样化,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被遮蔽在五彩缤纷的外来文化包围之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或渐行渐远今天,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与活力,有效地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对接,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节点。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集大成的神话记载了壮族千百年延续不衰的民族生态观、伦理道德意识以及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精髓思想,这些凝聚着壮族千锤百炼的哲思与智慧如何在日益高科技化的当代生活中发挥其活力与作用,并且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基于这些思考,本论文对壮族神话中的生态思想进行解读,探究其对现代生活具有启示意义的生态伦理观。
二、人类生命与自然生息相依思想
神话是壮族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思想内容来看,包括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人文神话等多种类型,在壮族历史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壮族的创世神话内容尤为丰富而独特,这些神话记录了壮族创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伦理道德、宗教禁忌、文字历书、社会伦理规范等神奇而伟大的功绩,每个神话都充满了壮族先民千百年积累的聪明智慧,洋溢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我们知道,神话是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艺术,是人类先民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加以想象与幻想的文化遗产。它既反映了历史,同时又高于历史,具有一定的神圣性、真实性与艺术性,反映了先民们对自然与社会、人类的特有看法与观念。壮族先基于对大自然的细微认知与观察,发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人类的生命融为一体,进而将人类与自然相依为命的生态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壮族先民的早期文明神话叙事里,他们认为壮族先民的创世神、始祖神布洛陀的诞生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石头、水、高山等大自然紧密相连,这种思想观念在《布洛陀经诗译注》中的神话里得到入木三分的体现:
“太古洪荒时代,大地一片荒凉,什么东西也没有。突然一天从天上掉下一颗大石蛋,落在河滩里,被太阳晒了99天,石蛋裂开,生出三兄弟。老三上天,成了雷王,老二下海,成了龙王。老大留在陆地上,成为壮人的祖先,他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1]95-96。
显而易见,在壮族先民的意识里,作为他们的创世神、祖先神布洛陀以及掌管天上的雷王、水里的龙王,他们的出生一定具有超乎常人的神奇色彩,而这张超乎常人的神奇性在壮族先民神话的思维意识里便是把他们幻想为天上掉下的石蛋里孕育而生的,这一细节向我们传达出一系列极为重要生态思想信息,也就说,壮族先民认为自然世界里的石头、太阳、水等自然物孕育了他们的祖先神布洛陀以及雷王、龙王的生命,并且赋予他们自然性、神性与人性神于一身,特别是使布洛陀充满了举世无双的智慧、恩德、创造与勇气,无可替代地担当创造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职责。在人间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名叫布洛陀,他智慧过人,大家都找他商量治理天地的办法”[2]35-36。布洛陀的神奇出生,壮族生活的地方风雨循环,阴阳更替,四季分明,一切有常,万物兴旺。
由此可见,由天神派下来的石头孕育的壮族创世神布洛陀给壮族人民带来无限的恩泽,壮族人民对这位创世神更是崇拜有加,2002年开始广西田阳县开始举行祭祀布洛陀相关民俗活动。这一祭祀活动源于相关神话记载“在广西左右江一带,农历二月二十九这一天,布洛陀与姆六甲受天神的派遣,挑着5个孩子下放到人间造就一座高山,名叫敢壮山,从此,当地人认为敢壮山便是布洛陀的诞生地与生活地”①。敢壮山对于壮族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圣地,人们进山时,不能随意在山里大声吼叫,不能破坏山里的一草一木,否则惊动、触怒了布洛陀,将会受到不可预料的灾难。这种观念在壮族心目中内化成一种崇山敬山的理念,并且外化于行,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七、初八、初九这几天,广西田阳县及周边方圆上千里的壮族儿女都自发前来敢转山纪念和朝拜布洛陀,都要在这里唱山歌,表达对布洛陀的敬仰与尊崇。这种纪念活动已经得到广大壮族民众的广泛认同。
由此可见,由远古的神话叙述石蛋孕育壮族先民始祖布洛陀,到今天壮族在现实生活中祭祀布洛陀,这里面延续着壮族生生不息的敬奉自然、崇拜自然的信念。他们用神话这种古老的神圣叙事以及当今在广西田阳县举行的祭祀布洛陀大典这种话语活动,展现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信念。
三、人类生存与动物生息相关思想
壮族神话不仅记录了壮族先民对石头、太阳、水、高山等自然现象与人类生命关系的选择与思考,还书写了他们与动物相互依存的辩证认识,弘扬了壮族先民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美学精神。在此,我们着重分析《布洛陀经诗译注》中记录的有关牛、鸟等动物神话,来探索壮族先民关于人类与动物关系的认识。
《布洛陀经诗译注》中的神话把牛描写成创造世界的神牛,神牛的创造功能体现在它能够为人类创造生存必须的陆地、山坳、水潭等等创造行为。如在《布洛陀经诗译注》最初的“造天地”篇中描写了神牛的创造行为:
“……剩下的一块石头孤零零,它滚去三步远,变成母黄牛,变成一头公水牛……水淹到水牛的肩,水荡去荡来,造成大山坳,水荡去荡回,造成大垌田,牛嘴巴伸向哪里,哪里就变成水潭;它的脚踩出了水滩,尾巴拖出了道路。大地的基本面貌就是这样由牛创造出来了”[3]90-94。
显而易见,在这里神牛不同一般意义的牛,它是由石头变成的母黄牛、公水牛,这一对母黄牛与公水牛如同上文提到的布洛陀是由石头变成,他们也具有无穷的创世能力与神奇的智慧,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山坳、大地、水潭、道路等等必要条件,这一富有想象力的叙事情节突出了牛在壮族先民生活中的神奇贡献和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印证了牛在壮族稻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时至今日,壮族聚居的村落在农历三月初跳的牛头舞,就是祈求一年生产顺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关母黄牛与公水牛为人类创造大地、山脉的神奇业绩,尽管我们现在看来充满了夸张而神奇的想象,然而恰巧是这种巧妙的艺术夸张思维方式,隐喻地表达了壮族先民对于牛这种独特的动物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认知。这也是壮族先民对于动物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先知先觉和智慧的发现。
《布洛陀经诗译注》中的神话不仅记录了牛为人类创造道路、田地等世界万物,还讲述了鸟在人类生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对鸟与人类密切相连关系的透彻把脉,精准地通过神话这一古老的叙事形式来表达。有关鸟在壮族生命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布洛陀经诗译注》里的神话叙事体现为每段章节的开头反复吟诵“三界三王置,四界四王造”,这里的三界指的是上界(天)、中界(地)、下界(地下水域);三王是雷公、布洛陀、蛟龙三大神。这些神灵自古以来就是壮族的至高神灵,其中管理天上世界的神灵“雷王”的形象是鸟喙、鸟翅、鸟爪、鸟腿的人身鸟形神,雷王形象的鸟形化,说明鸟类在壮族先民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因而他们把虔诚崇拜的雷神赋予鸟的外貌与鸟上天入地的神奇功能。另外,根据文献在记载,壮族的先人“古越人以鸟为图腾,学术界普遍认同鸟部落曾经是壮族早期社会当中最原初、最强大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将鸟视为图腾,以鸟的羽毛为神物,插羽毛、戴羽冠、穿羽衣,把自己打扮成鸟的样子,以求得鸟图腾的认同”[4]77。由此可见,在壮族先民意识中鸟是人类的保护者,鸟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在壮族先民早期生活中牛与鸟是至关重要的动物,它们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壮族先民的精神寄托,因而他们在神话世界里赋予牛、鸟等动物超自然的人性,甚至是超人的神性,以此表达他们对动物世界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观念渗透到壮族先民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而产生了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他们把这种观念用神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结 语
其实,关于人类起源、天地开辟、万物创造等等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各民族神话都有多种解释,仅在中国56个民族神话中就有盘古创世、女娲抟土造人、天神造人、动物变人、树木生人等多种说法,而壮族先民能够把祖先神、创世神、智慧神融为一体的人文神布洛陀想象成由石蛋孕育而生,把牛、鸟等动物想象成通人性与神性,并且与壮族先民的生存血肉相连,这些神话性的叙事体现了壮族先民对石头孕育生命、动物保护人类的特殊情怀,也恰巧说明壮族先民内心世界秉承的人类与自然生息相关的生态思想。
按照神话产生的思维规律来看,壮族先民思考生命之本与宇宙万物起源的时候,会受到他们朝昔相处的石头、太阳、山地、江河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万物有灵的壮族初民心目中,宇宙和天地万物皆有生命,尤其是在他们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石头、太阳、水、山峦等等一石一山更是他们心目中的生命之根,神话思维中的人类诞生母体,这种朴素的生态思想与生存哲学细致入微地渗透到他们的神话叙事话语里。
不可否认,壮族先民对世界的把握是建立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之上,按照列维布留尔的“原始互渗律”的观点来说,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来分析壮族祖先布洛陀是由石蛋孕育而生,牛、鸟等动物为人类创造天地、道路等情节,也就很好理解。从外观来看,石蛋的外形与鸟卵相似,由此他们认为石蛋如鸟卵一样孕育新的生命,这就是在壮族神话中我们看到的“天上掉下一颗大石蛋,落在河滩里,被太阳晒了99天,石蛋裂开,生出三兄弟”[4]的奥秘所在。
壮族是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民族,当然,在壮族生活中不仅石头、太阳、牛、鸟等这些自然现象与动物在壮族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在此着重分析石头、太阳、牛、鸟等与人类生命发展史的意蕴,是想以微见著,深入透彻地阐释壮族神话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现实生活的现实价值与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壮族神话记录了壮族先民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宇宙天地、人类起源等重大问题的探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条缕分析,我们发现在壮族先民的思维意识中,他们始终秉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准则。这种思想对于当前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带来的危机,以及建设“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指导价值。
注释:
①2016年4月11-13日,笔者到广西田阳县参加布洛陀学术会议调查。
[1] 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张声震.壮族神话集成[M].农品冠编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3] 张声震.布洛陀经诗译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4] 李斯颖.壮族布洛陀神话叙事角色及其关系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2.
On Ecological Thought in Zhuang Myths
WANG Li-zhen,LIANG Feng-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Departmen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Beijing,100081)
Myths of the Zhuang recorded how the ancestors of the Zhuang coordinated with nature,creatures,and their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human and so on issues.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th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within myths in question,it can be found that Zhuang people have been alway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which is of prac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respond to the crisis caused by 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core of“green development”.
Zhuang Myths;ecological thought;Green development
C95
A
1673—8861(2016)02—0025—03
[责任编辑]袁春剑
2016-04-20
汪立珍(1964—),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神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ZW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