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历政权时期广西乡绅的抗清斗争

2016-03-15范玉春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南明富川乡绅

范玉春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永历政权时期广西乡绅的抗清斗争

范玉春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后,在南方的朱明皇室成员先后在江南、福建、两广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史称南明,其中永历政权长期以广西为活动中心。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大变局中,广西地方势力第一次成为参与历史进程的主角,作为广西地方势力的代表,乡绅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或为了维护明朝正统、君臣大义而积极参加永历政权组织的抗清斗争,或为了维护地方社会秩序而结寨自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永历政权抗清形势的变化,也对清初广西地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永历政权;广西;乡绅;抗清斗争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夏,数十万清军倾巢入关,击溃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随即挥师南下,开展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坚持抗清斗争的弘光、鲁监国、绍武、隆武等南明政权纷纷瓦解,只有永历政权倚靠湖广、两广等地地方势力和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余部的支持,苦苦支撑了十多年,直到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年)才被清军彻底征服。明清易代的历史一向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对南明政权在岭南地区的抗清斗争,以往学术界多从民族关系、阶级矛盾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瞿式耜、李定国以及“岭南三忠”——陈子玉、陈邦彦和张家玉等著名抗清人物的抗清事迹、人物评价等方面,对作为抗清主战场的广西本土地方势力的活动及其影响几乎完全忽略了。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就桂西土司对永历政权的态度进行过分析①,但对桂东流官统治地区前明官员和地方乡绅的政治立场尚未有专门讨论。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清初广西乡绅在南明时期的政治动向和立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凸显广西地方势力对南明抗清进程的影响。

一、清初广西政局的变化

弘光政权、隆武政权先后在南京、福建立国,广西地方官员和乡绅纷纷响应。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以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与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率军南下,八月,隆武帝在汀州遇害。十月十四日,靖江王朱亨嘉在广西总兵官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广西布政使关守箴、提学道余朝相以及临桂知县史其文等广西地方官员的支持下,在桂林自称监国②,“桂林、平乐、柳庆、思南、太平望风从逆,未受伪命者,止梧、浔二郡耳”[1]17。但靖江王的举动遭到了以瞿式耜为首的明朝旧臣的抵制,他们从血统论的角度出发,转而支持与明朝皇室血缘更近的神宗之孙、桂王朱由榔,“总制两广兵部尚书丁魁楚、巡抚广西佥都御史瞿式耜议戴上监国,大学士吕大器、兵部尚书李永茂皆至肇庆,与定策,参政唐绍尧、副使林佳鼎、御史王化澄率府州县吏民迎上于寓邸”。在丁魁楚、瞿式耜再三劝进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十月丙戌“奉令旨”,“监国肇庆”,“十一月十八日即皇帝位,以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颁诏中外”[2]60。丁、瞿等人以拥戴之功,加官进爵,“进吕大器为中极殿大学士,擢丁魁楚、李永茂、瞿式耜皆为大学士,大器、永茂入阁直机务,魁楚总理戎政,式耜以吏部左侍郎掌部事”[3]2。

隆武二年(1646年)冬,清军继续南下,发动了对岭南地区的第一次攻势,十二月十五日,清军占领广州,绍武政权瓦解,驻跸肇庆的永历帝逃往广西梧州,沿桂江北上桂林,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初,李成栋率清军攻占肇庆、梧州、平乐,驻守平乐的南明将领陈邦傅“竟拔营而去”[4]58,逃往柳州,桂林形势危急,永历帝由桂林逃往湖南武冈,“命大学士瞿式耜兼兵部尚书,留守广西”[3]3。三月中旬,清军进攻桂林,瞿式耜、焦琏等人领导桂林军民奋死抵抗,打败,桂林转危为安。五月,清军“复图犯桂,大集平乐、阳朔之众,号召土贼、猺人蜂拥而至”[2]64,瞿式耜指挥部将焦琏、白贵、白玉坚等人分别把守城门,用西洋大炮袭击来犯之敌,清军伤亡惨重。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春,定南王孔有德率清军从湖南大举进攻广西,逼近桂林,留守桂林的瞿式耜与焦琏、胡一青等将领里应外合,大败清军,取得桂林保卫战的胜利,“桂林保全,论者谓南渡以来武功第一”[5]578。

桂林保卫战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初南方的军事形势,对于清军将领金声桓、李成栋在江西、广东的反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继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宣布反清复明后,六月,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在广东反正来归,永历帝“封成栋惠国公,总制江、广、闽、浙”[6]109,五至六月,明督师何腾蛟带兵攻克全州、永州、宝庆等地,“捷音同日并奏,军声大振”[2]76,湘南、桂北被永历政权重新控制,清军不得不撤退到长沙、湘乡一带。

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清廷以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率4万清军进攻两广,开始了对岭南的第二次进攻,在湖广南部地区与南明抗清力量形成对峙。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年)秋,孔有德率部向湘桂两省交界的龙虎关发动了猛烈攻击,南明永国公曹志建率部阻击,双方发生惨烈的激战,曹志建所部“惊溃,士卒死者万人,志建仅以身免”[7]98,驻守灌阳的曹志建部将不能守,逃至恭城,再战而败,之后逃入深山瑶峒。与此同时,另一路清军则由全州、兴安进攻严关,对桂林构成南北夹击之势,十一月初五日,严关不守,驻守桂林的各将领纷纷出城逃走,南明督师瞿式耜坐守空城,城破被执,与兵部侍郎张同敞不屈而死。广州城也于同月被清军攻破。永历帝从肇庆一路向西经浔州逃至南宁。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清军从桂林南下,进逼南宁,永历帝逃至太平,冬,清军“攻南(宁)、太(平)急,上走泗城州,适(孙)可望逻骑至,侦知上所在,遂拥上入其营,驰报可望”[8]134,孙可望“遣兵胁上居兴隆(贵州安隆,后改为安龙),百官扈卫死亡溃散,从上者百余人”[3]10。十二月十七日,清军在线国安率领下攻占南宁。

从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年)起,孙可望、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军余部成为南明抗清斗争的主要力量。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年)春,李定国从贵州出战湖南,占领靖州、武冈,湖南大部被南明军收复。六月,李定国率部由湖南武冈、新宁直攻全州,攻陷失守,驻守桂林的孔有德亲自往严关督战,也被李定国打败,退回桂林城内,孤城被围,孔有德自焚死,李定国占领桂林,广西全境很快被李定国收复。由于与孙可望之间矛盾激化,李定国为了避开与孙可望的正面冲突,率主力向广东进攻,准备联合远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联合作战,但因联系不畅,计划无法落实,只得退回广西,长期转战在南宁、柳州、横州以及广东高州等地。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底,清军对明军发动攻击,李定国不敌而走,经高州撤回广西,明军收复的广东西部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重新落入清军之手。远在安隆的永历帝不堪孙可望的凌辱,“遣兵部侍郎萧尹賫血诏命李定国迎接”[3]11,李定国于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率部沿右江经田州退守贵州安隆,迎接永历帝退入云南。次年二月,清军左翼总兵马雄攻占南宁,留守南宁的李定国部将李先芳被俘,杜纪阵亡。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仍在广西坚持抗清斗争的李定国部将阎维龙、曹延生、贺九仪被广西总兵马雄大败,横州、宾州相继失陷③。至此,南明军在广西的抗清斗争彻底结束,部分抗清力量则随李定国退守云南④。

二、广西乡绅领导的抗清斗争

南明政权在广西的抗清斗争,第一次将广西地方推上了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以乡绅为代表的广西地方势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其政治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南明抗清斗争形势的发展进程和走向。

广西地方乡绅是随着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而成长起来的社会群体,他们大多获得过功名,有的甚至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一官半职,他们是明王朝政治的受益人和坚定支持者。面对清军入关这样事关正统文化存废的紧要关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广西地方乡绅出于维护君臣大义、延续中原文化正统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坚定地站在清军的对立面,他们或者积极参与永历政权的抗清活动,或者组织义军勤王,成为南明抗清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由于科举制度的高度发达,桂北地区因教育发展水平领先广西各地,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乡绅阶层。其中很多人在明清易代的政治斗争中成为抵抗清军、维护正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临桂人朱旻如,字宗臣,武举出身,“部除把总,候选归里”,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自称监国,遭到以瞿式耜、丁魁楚、焦琏等为首的明朝官员的抵制,朱旻如“随焦琏起兵,定靖江庶人之乱”,因军功升为游击将军。朱旻如还“散家财万金,号召丁壮,成一军,马仗精好,为琏一军最”,成为抗清义军中实力较强的队伍。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朱旻如率部“从琏复阳朔、平乐,战甘棠渡、大榕江,皆有斩获,以功历副总兵官、都督佥事”,专守平乐,“辑兵政,民得安堵”,与何腾蛟所部老营在桂林“骄纵为暴于城野”的行径形成鲜明对照。时兵科给事中万六吉榜示何腾蛟部将杀掠百姓,遭到何腾蛟迫害,朱旻如认为万六吉是朝廷重臣,督师不得随意侵犯,出于“为朝廷存一线君臣之义”的目的,朱旻如杀何腾蛟所派使者,将万六吉送至永历帝行在,因此得罪何腾蛟,何腾蛟必欲杀之而后快,后在焦琏、瞿式耜等人的多方斡旋下,朱旻如才逃过一劫,“旻如由是以侠义知名”。“顾畏腾蛟衔己”,朱旻如“谢事闲居者久之”,直到何腾蛟败没,焦琏“强之起,奏复旻如职,使统旧部守平乐”。“时诸将卒疟民侮吏,而旻如独以谦谨有节制闻,加总兵官,挂镇西将军印”。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年)冬,孔有德部将马蛟麟率清军进攻平乐,“敌猝至,旻如独率麾下健卒城守,兵民皆惊溃,敌兵大至,战不胜,敌乘城入,旻如乃入署中,杀妻子,南向拜,焚敕毁印,易进贤冠、大绛袍,手剑端坐署中”[9]199-201,后被执,自刎而死。

灵川人李膺品、陈经猷也积极参与南明政权的抗清活动。李膺品,字张锦,灵川县迪塘村人(今灵川县灵田乡迪塘村),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以候补主事谒告归里”。李膺品“志气豪迈,慷慨有大略”,“家故丰”,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后,李膺品以明朝旧臣身份“裹粮从王,散金养士,历年俸入悉充军需”⑤。隆武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江南等地,南明弘光政权瓦解,明宗室、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州。时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湖广通城县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杀害,“其将刘体仁、郝摇旗等以众无主”,逼近湘阴,“未几,自成将李锦、高必正拥众数十万逼长沙”,李膺品“从唐王于福州,授监军御史”,奉命赶赴长沙,与湖广督师何腾蛟一起招抚李自成农民军余部,“谋复两江”,开镇湖南、北,与南明官军合称十三镇。次年正月,何腾蛟与李膺品“先赴湘阴,期大会岳州”,后以诸将率多观望不前,只有李锦一人率军自湖北按期而至,结果孤军奋战,被清军大败,“诸镇兵遂罢”⑥。永历政权建立后,李膺品又积极追随永历帝。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永历帝在清军追击下一路逃窜,李膺品奉敕率军护卫,“从王走靖、走柳,寻返桂林”。同年三月至五月,清军进攻桂林,李膺品“与同县举人陈经猷佐(何)腾蛟、(瞿)式耜竭力抵御”,取得了两次桂林保卫战的胜利。李膺品的义举受到当地乡绅、民众的支持和拥戴,“诸里民皆均家产、出死力以从之”⑤。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年)冬,清军在定南王孔有德率领下攻破桂林,守城的永历政权大学士、兵部尚书瞿式耜、兵部侍郎张同敞兵败,以身殉国,“桂属全失,独灵东屹守如故”,李膺品领导的灵川义军成为桂东北地区仅存的抗清力量。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年),李膺品“密启桂林空虚,孔有德不足畏,定国乃由西延、大埠迳袭桂林”。李定国率农民军收复桂林,驻守桂林的定南王孔友德兵败自焚而死,史称“粤西之复,膺品力也”[10]2809-2810。次年,李定国撤出桂林,灵川义军成为孤军。八月,清朝大将线国安、广西巡抚陈维新等人对灵川义军发动军事围剿,“发兵三路,破四都团,一进乌岭,一进薄岭,一进涧上,不分老幼,尽杀之”⑦,见大势已去,李膺品“入五指山自经”,“都之士民多殉焉”⑤,其三个儿子遵照父命,不仕清朝,以布衣终身。

陈经猷,字廷献,今灵川县灵田乡阳旭头村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公车屡上,不第”,闲居乡里,“会国变,南京、福州相继没,桂王监国,经猷以扈从功,授兵部职方主事,出任道州知州,练兵保境,内外帖然”,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进攻广西,“桂林危甚,自总督以下官俱遁,经猷闻桂急,募兵三千入援”,为桂林保卫战的胜利发挥了很大作用。后与李膺品在灵川四、五都组建抗清义军,“以西北属膺品,而己与同族专任东南”。永历七年(顺治十年,1653年),清军全力围剿灵川义军,抗清义军寡不敌众,失败,“经猷举家殉焉”⑤。

南宁是南明政权在广西的另一抗清中心,永历帝曾两次驻跸于此,得到了周围地区民众的大力支持,乡绅也积极组织义军与清军作战。陈瑾,字白岳,宾州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特用授南康知县,“明允决狱如神,罢徭役,去火耗,健讼猾蠹皆敛迹,又立诸生月课,建西流堤,积谷备荒,民歌颂之”,历任云南沾益知州、广州海防同知、知府、佥事、职方郎中。清兵陷南宁,陈瑾“谋起兵,事露,被执得脱,再起兵,复永淳、横州、钦州、灵山,擢兵部右侍郎”。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年),陈瑾以兵部尚书身份督师广西,与胡一青、赵印选等抗清将领驻守昆仑关,胡一清、赵印选“二人战失利,痛责之,请至宾州,不许,退五十里以待,数骑邀行,曰:丧师辱国,失守严关,督师当死,不敢与若为逋臣也。刀刎不殊,一青大惊,单骑往视,以药线缝喉,二日而苏。輿至南宁,见上顿首谢。上辍食,温旨慰之,并赐良药”。伤势痊愈后,陈瑾受永历帝之命,进入左江流域,“联络二十四土司,力疾就道”,“至土司中,与酋欢饮,激以忠义”。清兵进攻南宁,永历帝仓皇出逃,退往贵州安隆,陈瑾“追扈不及,隐迁隆十万山中,以《论语》、《孝经》授童子”,“山居穷饿”而死[10]2808-2809。此外,宣化“孝廉梁云昇纠集义旅为保障计,乡井赖安”,后“死节”,为了纪念和表彰梁云昇,“里人立祠祀之”⑧。

在广西乡绅组织的众多抗清队伍中,明皇室后裔朱盛浓领导的富川民众抗清队伍组织严密,力量强大,坚持近十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朱盛浓,明楚王宗室,曾任永历政权总督、侍郎。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破平乐,朱盛浓与弟盛添由桂林走灵川,隐居于富川三辇村,他联络富川典史蒋干柏、监军周士显、千总蒙时贵、钟守御、周居逾、毛文范及副将头领万总、王心、莫应龙、千长盘文星、瑶老廖明月等人,发动组织富川瑶、汉民众进行抗清斗争。义军转战桂北、湘南广大地区,“号召党羽,以通孙、李二逆声势,致粤西、湖南两省交界地方,受其扰害”[11]128。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军大将洪承畴汇集湖广、广西等地清军对富川发动大规模围剿,清广西巡抚于时跃“会提督线国安、总兵全节讨平之”⑨,“获盛浓、盛添,诸瑶、壮百九十二寨皆下”⑩。

此外,广西其他地区乡绅和民众的抗清斗争也是如火如荼,“郁林则李胜、李乔华,怀集则何奎豹、李盛功,富川、贺县则马宝、梁忠,南宁、太平则贺凡仪、曹友,并倚险为巢,四出寝掠;壮寇罗法达、廖仁伦等复扰临桂、永福、荔浦、修仁”⑪。他们的抗清活动极大地配合了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延缓了清军的军事进程。

三、地方乡绅的保境安民活动

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不仅是朝廷权力在地方的延伸和代表,更是地方文化的表率和地方社会秩序的建立者、维护者。当地方社会秩序受到外力破坏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挺身而出,自觉承担起维护地方利益的责任,而在战乱频仍的特殊时期,结寨自卫就成为他们保境安民的重要手段。从清初广西地方社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以乡绅为主体的地方武装力量固然有其积极参与、配合南明政权抗清的因素,更有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自保行为,也因此,使得他们的义举得到了当地民众更加广泛的支持。

南明政权抗清斗争的正当性不容置疑,但同样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南明军队对广西地方社会秩序的极大破坏性。南明抗清阵营本就是乌合之众,永历帝根本无心抗清,朝臣内部吴党与楚党之间势不两立,导致朝政一片混乱,诸将之间更是勾心斗角,主军(指原广西卫所官军、营兵等本地军队)与客军(指来自四川、湖广等地的勤王军队)之间、官军与农民军(张献忠、李自成余部)之间以及农民军内部矛盾重重,相互颉颃,彼此争夺军饷和地盘,不仅无法进行军事上的合作,反而相互残杀。由于军纪涣散,军令不出城门,难以形成统一的战斗力量。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清军逼近桂林,驻守兴安的李自成余部郝永忠、驻守灵川的滇营退回桂林城中,不仅逼迫永历帝“移柳州”,还“放兵大掠”,桂林“城中烟焰蔽天,兵刃相加,不辨主客,公私涂炭,朝士皆被戮辱”,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瞿式耜“亦被劫入舟”[2]70。南明督师何腾蛟率部退守桂林周围,“不戢其军,客旅骄恃,纵夺粤民,下至盂粥破襦,不保宵旦,兵科给事中、南昌万六吉过桂,难民扳哭,百里不绝”[3]230-232。当时南宁地区各种民变不绝,横州土豪徐彪率军占领南宁府城,驻守南宁的南明将领陈邦傅“遣子锦衣陈曾禹率宾、迁、思明兵数千围郡城,攻四十余日,以士民固守,不破,因肆兵掠乡村,伐冢墓,烧毁城外民居,杀戮无算。有巴东王俨钰者,避乱城中,出与和解。既息兵,白骨盈野”。陈曾禹率部驻守南宁府城,所部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更罹害”。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徐彪统“乡兵攻郡城,破之,曾禹遁去,城内外男妇窜乡落,家赀被劫”。十二月,陈邦傅与李自成农民军余部高一功(即高必正)联合,“杀徐彪于永淳县界,复破郡城,居民挈家回城者悉遭杀掠”,驻守横州的高一功因为军饷无法得到保证,经常抢掠百姓,“纵兵各乡,封仓征饷,闾阎膏髓殆尽”⑫。驻守桂北、湘南地区的南明将领曹志建拥众数万,对清军“无斗志”,还“建置守令,尽收永(州)属租税为己用,腾蛟所委郡邑有司及部选者,皆遏抑不听入境,又遣偏将欧正福收复桂阳、郴州,建官征粮如永州”,由是富甲一方[7]97-99,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长期连绵的战火,对广西地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维护和保障地方安定,很多地方乡绅组织武装力量,结寨自保,既抵抗清军的侵扰,也反击南明官军、农民军余部对地方社会的破坏。

灵川紧邻桂林,又是湘桂走廊的重要门户,往来南明官军、农民军和清军“多淫掠”,灵川乡绅陈经猷“绥辑调护,民得安堵”[10]2810。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年)瞿式耜战死桂林后,在灵川坚持抗清斗争的灵川士绅李膺品“见粤局孤危,而四、五都形势险固,可守以为桂援,遂与经猷结二都义民守薄岭、乌岭,均田立约,习武修备”[10]2809-2810。

富川“上接楚湘,下连闽粤,号要津也”⑬,是南明政权与清军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战乱频仍,对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抗清将领曹志建由湖广流劫富川,遣其将胡豹带兵到县招抚,县城“居民逃鼠一空”,当地居民将曹志建所派官兵杀死,“志建怒,率兵屠城,时竹梢山等寨救难,志建并屠之”,“衙署、民房荡为瓦砾”。曹志建的残暴行径引起了富川地方乡绅的强烈不满,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富川县豪山村乡绅何图复“率瑶人御志建”⑭。何图复,人称何公子,富川县豪山村人,其父何廷枢,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御史,图复入赀为太学生。“何氏故富川甲族,公子能以恩信结瑶、汉”,清军南下时,何图复“立砦瑶山中,一山削立,旁隆中洼下,重溪绕之,公子部僮仆百余人居其上,抗虏,不剃发。虏攻之数月不下,击杀首虏,乃解去。粤抚以最闻,累官佥事”。南明湖广巡抚堵胤锡兵败退入永明,驻守镇峡关(今恭城县龙虎关)的南明将领曹志建不仅不加以救援,反而以“疑其以忠贞营来袭己”为借口,发兵追杀堵胤锡所部,坑杀其将卒3000人,将堵胤锡囚禁在永明境内的桃川千户所,形势十分危急,何图复“闻而感之,间使人至桃川,讯得其状,遂夜劫永国逻卒衣械,市白布十许端,送堵公,夜裹头持杖,间行入公子斋中”,第二天,曹志建“使人追之,及于砦”,“尽兵攻公子,公子密送堵公由间道自贺县至康州,以其百人者拒永国二万之师,火器所及,皆洞甲通中,死伤尽五千余,百人顾无一伤者”,“当时是,公子以脱制相难名闻东南”,何图复却因此得罪曹志建,被曹志建诱执磔杀[3]230-232。应该说,何图复的行为并不单纯出于抗清这么简单的政治立场,更多的应该是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诉求。正因为如此,何图复的结寨自保得到了包括瑶、汉各族在内广大民众的支持,他的被杀也由此引发了富川民众对南明政权的离心倾向。对于何图复的被杀,富川“瑶民大震,日寻仇隙”[3]230-232,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年)秋,孔有德率清军“来攻,舍永明县,由间道径趋关下,志建方督众力拒之,群瑶导有德自砦后绝壁下,众遂惊动溃,士卒死者万人,志建仅以身免”[7]97-99,后抑郁而死,部卒20000多人降清。曹志建的死及其所部将士的降清,标志着南明官军主力基本瓦解。

综上所述,面对南明与清军的反复较量,广西地方乡绅的政治诉求其实是多元的,既有出于君臣大义的勤王义举,也有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结寨自保,因此,其行为难免与南明政权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背离。南明政权在广西能够长期坚持抗清,与以乡绅为主体的广西地方力量的支持密不可分,而其最后败亡,尽管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但其中广西地方势力对南明政权的唾弃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80年明史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王德军《明清之际桂西土官政治抉择之考察》,载《陇东学院学报》2010(3);《明清之际桂西土官政治抉择再考察》,载《广西地方志》2010(2)。

②吴征鳌修、黄泌、曹驯纂《临桂县志》卷十八《前事志》,桂林市档案馆据光绪三十一年石印本抄,1963年。

③《清世祖实录》卷115,顺治十五年三月辛丑条;卷117,顺治十五年五月壬戌条。

④纪堪谨《南宁府志》卷四十《杂类志》“诸蛮·驭蛮”,节旧志稿。

⑤李繁滋《灵川县志》卷六《先贤》,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八年石印本影印,1975年。

⑥张廷玉《明史》卷280,《列传第一百六十八》,何腾蛟。

⑦郑采宣、陈虞昭《灵川县志》卷三《纪事志》。

⑧纪堪谨《南宁府志》卷十四《舆地志》“坛庙”。

⑨赵尔巽《清史稿》卷240,《列传二十七》,于时跃传。

⑩赵尔巽《清史稿》卷234,《列传二十一》,全节传。

⑪赵尔巽《清史稿》卷240,《列传二十七》,于时跃传。

⑫纪堪谨《南宁府志》卷四十《杂类志》“诸蛮·驭蛮”,节旧志稿。

⑬顾国诰、何日新《富川县志》卷十一《艺文志》,周载仁《张侯建桥修路造公署碑记》。

⑭顾国诰、何日新《富川县志》卷十二《杂记》“寇变”;卷九《宦绩》“偱良”。

[1] 瞿昌文.粤行纪事: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钱澄之.所知录:卷二[M].合肥:黄山书社,2006.

[3] 王夫之.大行皇帝纪[M]//永历实录: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82.

[4] 瞿式耜.瞿式耜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2.

[7] 王夫之.曹志建传[M]//永历实录:卷十.长沙:岳麓书社,1982.

[8] 王夫之.李定国列传[M]//永历实录:卷二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82.

[9] 王夫之.死节列传下[M]//永历实录:卷二十三.长沙:岳麓书社,1982.

[10]钱海岳.李膺品传[M]//南明史: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洪承畴.粤西官兵会合湖南将兵剿抚富川贼众获捷情形事(顺治十三年正月十七日)[M]//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台湾大通书局,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68.

The Struggle Lead by Squires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Yongli Regime Period in Guangxi

FAN Yu-chun
(The Historical Culture&Tourism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1)

After Emperor Chongzheng's self-suicide on the Coal Hill,some royal members of the Zhu's family set up some Regimes,such as Hongguang,Longwu,Shaowu,Yongli and so on,in the southern area of Yangzi River,southern China area,such as Fujian,Guangxi&Guangdong.All this were named as South Ming Dynasty in history.Among them,the Yongli Regime was based in Guangxi.During this great political change,the Guangxi local forces played the main role.As the representatives for Guangxi local forces,the local squires played very important roles during that period.They participated and lead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ing Dynasty,of the local social order.They not only influenced the struggle against Qing Dynasty but also deeply influenced the social progress in Guangxi area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Yongli Regime;Guangxi;Squires;Struggle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K248

A

1673—8861(2016)02—0019—06

[责任编辑]袁春剑

2016-04-23

范玉春(1965-),女,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移民史、历史文化地理。

猜你喜欢

南明富川乡绅
家乡桃花美
清至民国“南明”史概念发生与传播探论
杨万里撰并行楷书《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文化分裂与秩序失落:《好兵》对英国乡绅文化的反思
富川诗社年会得句
广西梧州“南明兴陵”迷踪揭秘
画痴
画痴
患癌老妻生前“未雨绸缪” 退休老汉被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