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2016-03-15杜希宙韩伏彬衡水学院教务处河北衡水053000
杜希宙,韩伏彬(衡水学院 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杜希宙,韩伏彬
(衡水学院 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转型文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遵循“突出应用,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思路,转变观念,重构方案;深化合作,创新方法;改革评价,重视能力,积极探索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意见;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为应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发展态势,缓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健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门2015年10月正式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转型意见”),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本文拟结合转型意见的要求,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为广大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1 转型意见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转型意见目的明确,思路清晰,任务具体,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人才定位、路径和评价上.
1.1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转型意见指出,转型高校要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职责使命,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应运而生的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曾提出过不切实际的目标定位,即向国内甚至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培养学术性高端人才,出现“培养人才目标上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的‘同质化’现象”[1].之后,在办学实践中受阻后,经过理性反思,地方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回归至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开始了“应用型”人才的热烈讨论和探索,并大致将应用型人才划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和技能操作型三类[2].此次转型意见的出台为广大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类型指明了方向,划清了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界限,即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既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人才相区分,也相异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地方本科高校确立了明确的转型方向.
1.2 在人才培养路径上,转型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
转型意见指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众所周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实践土壤,由于国情不同,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做法上截然不同.制定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旨在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拜杜法》,日本的《大学与民间等的合作研究》,韩国的《技术转移促进法》等等,把产学研合作研究正式纳入法制的轨道[3].相比上述国家,我国此方面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因缺乏法律法规,我国的高校实践教学方面更多的是依赖人情关系维持,造成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到单位实习,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处于尴尬地步,无法得到真正的开展.转型意见的实施,无疑会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3 在人才培养评价上,转型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人才评价向开放性、重能力方向转变
转型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转,使转型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性质,人才培养的评价主要向研究型大学看齐,以知识理论为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这种评价模式是传统大学人才培养的普遍做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行业发展越来越需要依靠掌握较强专业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学富五车的书呆子.可见,转型意见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校内知识评价逐步转向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能力评价.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确立开放办学理念,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双方共同承担对人才的评价工作,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导向真正转向社会市场需求导向.
2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路与着力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4].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应按照转型意见要求,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中,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遵循以下思路和对策.
2.1 人才培养转变思路
1) 突出应用
应用是转型的主线,反映在人才培养上,主要表现为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改进集中性实践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有效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
2) 强化实践
实践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指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所进行的专业见习、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现实中的人才培养,高校往往采用延长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来体现,如转型意见规定为30 %以上.
3) 注重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领跑时代的主题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主要反映在课程体系的架构.要通过课程整合、集成、移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反映在第二课堂的拓展上,应以课题研究、专业论著、发明创造、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建议对策、成果应用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2.2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着力点
1) 转变观念,重构方案,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蓝图,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根据人才培养转变思路,地方本科高校应克服重知识理论、重基础学科、重理论课堂等为特征的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转向重知识应用、重应用学科、重实践课堂为特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革命性重构.培养方案主干部分由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与课程体系组成,前者要根据国家政策、地方实际以及学校定位进行整合和细化,要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细化分解,直至可操作、可评价层面;课程体系的构架可以按照专业课-学科基础课-学科公共课的逆向思维设置.正像转型意见指出的那样,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即对照行业企业实际需要,提炼出专业核心知识技能和通用知识技能,根据上述知识技能组建和调整各层次、各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一一对应,最终形成适应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方案既要保持相对稳定,也要能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适时的修订.
2) 深化合作,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厚重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沃土,也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主要方面之一.有专家表示,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装备费用要比其他大学昂贵得多,一般应多2-3倍[5].说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雄厚的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的支撑.在目前高等教育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本科高校可通过合作与借力等方式,化解教学仪器设备经费投入的不足,具体可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不仅要达到30 %以上,而且还要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地方本科高校应像理论教学一样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或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要按照转型意见要求,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微课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等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竞争能力.
3) 改革评价,注重能力,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评价是衡量人才培养结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尺度,其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在转型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改进.地方本科高校目前在人才评价上主要存在评价方式封闭,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传统、评价方法陈旧,评价缺乏个性化等诸多诟病,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照搬或模仿老本科大学的做法,没有真正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考虑人才评价问题.根据转型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构建开放性、重能力的评价体系.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打破评价封闭、主体单一的评价方式,由学校自己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转为吸纳行业企业高管、高工甚至学生家长代表、校友等人员共同参与人才的质量评价.因为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的主体之一[6].所谓重能力,主要是通过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方式克服以往重知识基础、轻视知识应用能力的弊端和取向.对于知识性强的课程,可以将生产一线的真实问题通过仿真实验、模拟计算、方案设计等方式进行评价,对于技能性强的课程,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到实训场地或工厂实地演示操作的方式进行评价.正像转型意见指出的那样,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3 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说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转型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之际,我们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乃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因为唯有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破解我国经济、产业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1] 林伟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0-42.
[2] 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8.
[3] 韩伏彬,石宝军,郑艳玲.国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经验及启示[J].河南科技,2012(08):15-16.
[4] 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4.
[5] 郑国强.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应用型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9(5):93-95.
[6] 李俊,刘香.论高校教学评估主体多元化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32-34.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On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DU Xizhou, HAN Fubin
(Office of Educational Affairs,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universities needs innovat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training the applied talent with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policy,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eaching view and reconstruct the program of talent cultivation,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companies and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e assessm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abilities to cultivate applied,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talent to meet the need of producing, constructing, managing, and serving by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tressing the appli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innov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policy;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G642
A
1673-2065(2016)04-0088-04
2015-12-16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5GJJG195);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6101)
杜希宙(1963-),男,河北景县人,衡水学院教务处教授,文学硕士.
韩伏彬(1975-),男,河北磁县人,衡水学院教务处副教授,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