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2016-03-15卢浩宇
卢浩宇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湖北恩施445000)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卢浩宇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湖北恩施445000)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着工作任务繁重,梯队建设难成、角色定位模糊,发展动力不强、职业目标不明,倦怠现象严重等问题。针对问题分别从完善和建立辅导员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和促进辅导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保障和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引导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建设。
辅导员;职业化;瓶颈;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
(一)工作任务繁重,梯队建设难成
一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在高校基本上每个学院(系)从事专职辅导员的人数较少,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系)一般为4~7人,师生比例远远低于标准,对于学生存在的隐性问题较难及时发现、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工作有效开展。[1]二是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当前高校内绝大多数辅导员年龄集中在26~35岁区间内,他们接受新知识和观念速度快,能较好适应工作量大、时间长等要求,与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容易产生共鸣,易于与学生接触交流,成为学生的益友。但更多情况下要求辅导员成为学生的良师,需要辅导员以自身人格魅力、知识、人生经验和哲理等方面给予学生准确指导。由于自身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锻炼,较难准确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面对复杂的工作无从下手,只能应付日常事务工作,阻碍着学生工作有效性开展。三是辅导员职称与学历普遍偏低。辅导员基本上以初级、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基本上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动力,很难尽心去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基本上以硕士层次为主,博士寥寥无几,只能应付日常事务,在以科研和教学能力评价为重点的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存在着较大局限性。
(二)角色定位模糊,发展动力不强
一是辅导员为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中国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日常事务运行的基础,高校的和谐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国外敌对势力、疆独、藏独、港独分子等都是影响到安全稳定工作的几股势力,他们将敌对的思想向高校蔓延。教育部门积极部署,充分认识维护高校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高校中出现的学生自杀倾向、人身伤害、罢课、非法集会、火灾、学生失联等突发事件,辅导员们在关键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2]在日常学生事务工作中,辅导员们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阶段。辅导员为校园安全稳定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汗水,他们时常充当“灭火员”的角色,使得辅导员成为最好用、最多用的岗位。辅导员处在最基层,学校所有部门都能调动和评价辅导员,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期望都指向他们,这往往让辅导员难以兼顾。二是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不明确。多数高校规定辅导员从事5年工作以上就可以转岗或继续深造,甚至有些高校提出辅导员只要能够完成国家科研项目,也可以提前转教学岗。这些政策尽管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但缺乏长期规划,没有专业的指导思想,辅导员自身不能清楚看到从业方向,自身也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导致学生工作的片面发展,队伍建设非专业化、非职业化也越来越严重。
(三)职业目标不明,倦怠现象严重
职业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健全的组织体系、良好的职业环境、明确的行业职责和专业化人员配备。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性不突出、流动性大。近年来,大批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去,但大多数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和实践储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手足无措。辅导员岗位发展序列不畅,职业体系不完善与社会认同度低使得很多当初入职辅导员岗位的人员抱着“过渡性”的思想,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二是事务性工作量大。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及学校秩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引导和事务管理,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此多的工作内容使辅导员时刻保持“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不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工作目标难实现。三是考核机制不完善。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不可量化、不稳定的评价机制与不确定的参考标准使得考核的主观性增强。在辅导员考核条款中规定政治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业务精:具有扎实深厚的业务素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拓展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纪律严: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依法依规办事,坚持原则,秉持公正;作风正: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爱岗敬业,在师德师风上能够率先垂范。而这些基本要求无法基于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实际绩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和评判标准。
以上问题暴露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期许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不能耦合,要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进行职业化建设。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和建立辅导员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体系
为了实现辅导员考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目标,客观公正地评价辅导员工作是发挥考评工作激励作用的先决条件,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的保证。[3]客观公正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最佳手段是考核,做到赏罚分明、公正客观,考核机制已悄然成为进一步强化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最佳措施。一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校的学工部门、辅导员所在院系、学生三方结合。重点是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考核内容坚持以工作实绩为主、科研成果为辅,实现考评内容客观化。二是考评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工部门和辅导员所在院系根据辅导员年度工作完成情况以量化标准考核,同时也坚持对辅导员完成工作的情况做定性考核。三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坚持平时与年终、领导与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实现内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4]四是重视把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使用、提拔、职称晋升挂钩。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一律点名通报批评,如经批评仍不加以改正者,严格有关管理规定给予相应处分。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以评促优的方式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良好发展。
(二)提高和促进辅导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以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最基本素质,也是评判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称职标准。一是创新能力。当前多数学生为90后,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敏锐性,辅导员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利用网络媒体把枯燥无味地思想政治教育、时下的热点、学生关注的话题转化成生动形象、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多渠道、多方式有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实践能力。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社会接触,面对是有“想法”的学生,应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实、做细,辅导员应在社交、文字处理、组织管理、科研等能力上多下功夫,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是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在是制度层面上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突破传统意义上师生关系,更多是亲人、朋友的关系,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转变心理角色,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成为突破制度层面上师生关系的推动者。[5]一是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应该在任何情况下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学生每天接触最多、打交道最多是辅导员,因而需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二是关注辅导员的心理状态。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既是行政人员,也是教师,工作的繁杂性使辅导员心理压力增大,高校的各级领导、教师应了解他们的需要,真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真诚地为他们做实事,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无后顾之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三)保障和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引导机制
一是对辅导员的自我认知进行评估。在辅导员入职培训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内容,介绍自我认知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系统地向辅导员提供自我评估的方法。[6]强化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的判断与评估;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帮助辅导员进行自我定位。二是帮助辅导员进行职业环境考察与分析。适时传达国家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24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使辅导员对影响职业环境的政策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三是帮助辅导员拓宽职业发展目标。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知识引导者,也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辅导员不仅需要在职业道德、知识等方面下功夫,更需要在自身能力上下狠劲,发展综合能力。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职务、职级、职称三重发展模式,安排他们进行培训、轮岗和学历提升,使他们如期达成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总之,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引路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打破制度层面上师生关系的推动者,更是学生的亲人、朋友,这就需要辅导员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人格魅力、刻苦研究精神、准确的工作预见及对政策彻底把握,成为学生可以依靠的港湾。
(注: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民族院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G554)
[1]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6.
[2]李健.新时期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困境及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4,(6):86-87.
[3]张继东.高校辅导员发展现状及考评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0):42-43.
[4]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248.
[5]黄林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2-73.
[6]周慧莲.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