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及隐性课程视域下的现状分析
2016-03-15高纯
高纯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及隐性课程视域下的现状分析
高纯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由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向功利性,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受重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培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基于隐性课程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及现状。
高职院校;人文精神;隐性课程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之源,是民族之魂,而人文精神的成功内化则依赖于人文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任务是“育人”,人文教育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唯一途径。
一、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的概念首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一词最早指的是礼乐教化,而“人文社会”则指由此建立起来的以礼乐教化为根本的理想文明社会。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而复杂,它要求“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观察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关注人们成长、发展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良性互动问题。
根据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内涵,我们将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培育确定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教人求善。人文的求善精神是人文的精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当注重锻炼铸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更重视道德修养的提升。二是关爱人性。关怀、珍视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提升人性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的根本要求是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关怀他人。三是民主平等。相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自由、开放、平等等思想相对薄弱或内涵狭隘,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培养和加强学生自由、平等、博爱等意识,是高职教育的使命。
二、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
(一)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于专业技能之外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1.社会精神危机的出现呼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到火锅店地沟油,从锦湖轮胎质量问题到大众速腾屡次召回,从毒胶囊到玉米面制假药,各行业、企业频发信任危机,当今社会呼唤严格自律的行业从业者来重构买卖之间的信任关系。社会精神危机的出现要求学生在面临抉择时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对社会的责任感、健全的精神人格来抵御物质的诱惑,与道德贫瘠的生产者抗争。
2.企业在文化构建中,要求高职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企业的发展需要独到的文化理念,而企业的文化需要员工共同创造和丰富。作为企业的员工,只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进步,才能够在企业中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同时,在企业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拓展过程中,企业更需要道德优良、个性完善、能力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其企业文化的建构贡献一份力量。
3.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的主要标志。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平潭考察时指出,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1年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对广东省100家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51家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中23家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由此可见,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培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树立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为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高职院校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完善学生身心健康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的贫乏、道德行为的失范、价值取向的功利、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等。高职院校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活动、专题讨论等多种途径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社会责任感,完善学生身心健康。
1.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指道义,“利”指利益。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行事应当以道义作为自己内心的标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根本在于通过人文课程及各类校园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使命,对学生进行深入而彻底的人格教育,促使学生珍视人格道德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抵制外在的物质诱惑,坚守道德底线,不取不义之财,不行不义之事。
2.在人文精神的浸润中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儒张载则提出作为读书人的文化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被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传颂不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精神培育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时代重任,树立“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
3.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中提高情商,增强个人竞争力。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要在竞争中取得决胜,EQ(情商)占80%。情商的内涵包括:进取心、自信心、恒心等良好的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质。智商来自先天的遗传,情商来自后天的培养。在情商的培养中,人文教育不可或缺。人文,相对于“科学主义”、“实用主义”,更强调“浪漫”、“理想”,然而,“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专注其一,或颠倒位置,以“实用”的态度处世,以文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学校人文精神的培育能够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校园活动的组织、师生情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情感激发、毅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树立信心,寻找机遇,在竞争中敢于面对竞争者,勇于直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情商的提高,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1.创新能力的发挥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支撑。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的发挥需要人们拥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在良好心态的支撑下,与自然、社会、同伴交流信息,在不断的实践中,冲破思维定势、思维惯性、思维封闭等障碍,达到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成果。总而言之,创新能力的发挥需要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贯穿始终。
2.人文精神的传播能够帮助人们坚定信念,肯定自我价值,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最危险的一大敌人是“畏惧”,而隐藏着不易被发现的另一大敌人是“过分自谦”,此二者均因为主体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人文精神的传播能够帮助人们坚定信念,肯定自我价值。《论语·公冶长》中孔子问及弟子子贡他与颜回谁更优秀时,子贡回答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着重提倡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其对世界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思维方式、文化积累、心理素质等多方面修养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接收信息的途径会达到不同的行为效果。以传统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的人文精神,其所蕴含的价值观能够使人更加坚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隐性课程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现状
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及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容忽视的重大责任。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会给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目前仍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物质性隐性课程方面,校园环境布置缺乏人文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上世纪90年代,我国哲学大师、教育家涂有光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是在长期的浸泡浸润中形成的,泡菜的质量关键在于泡菜汤的质量,这形象地刻画出了学生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校园环境影响和决定了浸润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的确,一所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渗透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起点低、建校历史短、基础薄弱,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上缺少文化积累、文化渗透。众多高职院校近几年来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但他们更多关注于建筑规模的扩大、教学楼的兴建、教学设施的改进、学生食宿环境的改善等硬件设施的改良和增加,却忽视了将人文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楼宇建筑、自然景观、人文艺术景点的设计上,未能彰显人文情怀,且文化表达单一,难以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对学生内在品质和修养影响甚微。
(二)精神形态隐性课程方面,功利性明显且缺乏自身特色
1.办学理念功利性倾向明显。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完全以市场为主导,专门培养实用型人才,高喊技能训练口号,无视人文精神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作用,无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需要,无视社会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的需求,认为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教给学生科学技术、谋生技能,导致部分高职生单纯地以学好技能作为自己的最好目标,最终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牟利,荒于仁义。
2.校训等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自身特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经历了较长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期,大部分高职院校或者因为由中职转变而来,缺少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在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他们大多将办学理念集中于两点:道德养成和技能传授。由于建校时间不长,我国高职院校大多缺乏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因此,学院办学理念缺乏特色,缺乏时代气息,众多高职院校的校训在内容或形式上雷同,并有沿袭传统,模仿和借鉴普通高校校训的痕迹。
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存在形式,理应是一种个性化的展现。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校训缺乏自身特色,呈现出大众化和同一性的趋势。根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彭振宇的调查,①在2010年底教育部选拔出的200所全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有148所院校选择了八字口号式校训,其中81所为“二词八字”式,67所为“四词八字”式。在内容上出现了雷同,比如“厚德、笃学、实践、创新”,“厚德、强能、致用、创新”,“厚德、崇能、唯实、求新”,“厚德、笃学、慎思、敏行”,“厚德、高能、求实、创新”等,意义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取舍替换而已。而部分院校的校训则看不出是普通高等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甚至看不出是大学还是中学或小学。
3.校园文化活动整体质量不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学生素质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面流于形式主义,大多为了在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评建或审核时有充足的资料展示,因此,凡校方介入的活动更注重场面的隆重和美观,对于学生从中所获得的教益、能力的锻炼、素质的养成却不甚关心。此外,高职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且缺乏老师进行悉心的指导,缺乏参与活动的自信,活动积极性不高,最终活动的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
(三)制度性隐性课程方面,学校课程设置重专业、轻人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然而,无论是最初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后来的“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我国的高职教育始终是重技能,轻人文。在今天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高职教育总体来说是从社会、市场的需求出发,忽视人的发展需求,一味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1.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技能培养目标明确,人文精神培育目标模糊,专业课地位突出,公共课地位卑微,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众多高职院校随意删减公共课程,缩减公共课教学内容。
2.在已开设的公共课程中,高职院校往往更重视国家硬性规定的政治类课程,而忽视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等方面的人文素质课程,多数院校认为通过选修课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已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在人文课程的内容设置上,高职院校更注重应用技巧的传授,如“演讲与口才”、“商务秘书实务”、“应用文写作”等等课程的开设,目的即在于对学生口才、写作能力、公关和处理工作中细微事务的能力的锻炼。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高职教育功能单一化,所培养的人才只能辗转于机器之间,人文素质低下,创新能力差,“工具人”的特征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然而,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仅仅专注于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思辨能力差、思想觉悟低下,缺乏较强的耐挫能力和良好的公民意识。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当学生走入社会,就职企业的壮大、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也相继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迫在眉睫。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语文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c/2015/053)
注释:
①彭振宇:《基于校训视角看高职院校精神的凝练——基于200所全国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校训调查统计分析》,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20期。
[1]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二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编《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守义.从大学文化的视角看大学[U].中国高教研究,2010,(2):51.
[4]刘小强,彭旭.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四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15.
[5]吴松.“大学之道:办一个什么样的云南大学及怎样办好云南大学”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