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的现实意义
2016-03-15刘洪英
刘洪英
(厦门华厦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的现实意义
刘洪英
(厦门华厦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理论,只有充分认识到其现实基础,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避免产生误解。时至今日,《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近170年,但是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仍然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才能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现最彻底的决裂;只有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与传统的观念实现最彻底的决裂。
最彻底的决裂;传统的所有制;传统的观念;民主政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曾经成为文革时期以“打砸抢”和“彻底扫荡”的态度对待历史遗产的重要理论武器。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经典话语时,才发现,这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的现实基础
大家曾经围绕着“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究竟指什么展开激烈的争论:朱桂谦认为“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就是指的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而且“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将“最彻底的决裂”译为“最根本的决裂”更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1]也有人认为,“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应该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私有制关系。[2]大家对“传统的观念”的理解也有偏差,有人认为传统的观念并不等于传统文化;[3]也有人认为传统的观念就是历史遗产,但是不应当以一刀两断,而是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它。[4]大家对此出现争论,主要源于没有充分理解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的现实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是这样论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进步的时候,社会存在改变了,相应的社会意识,即“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就会不断的被更替,从古代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如此。此时有人提出疑问,固然“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在不断改变,但是“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5](P29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乃至永恒的真理之所以一直存在,那是因为“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5](P292)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对立的社会,相应的这些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反映在社会意识上,就是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学和法律都具有维护剥削关系的性质。
那么这些维护剥削关系的社会意识什么时候会消失呢?“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5](P293)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与以往的阶级对立社会完全不同,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关系,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因为没有了阶级对立,也就不具备维护剥削关系的属性,即只有到了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维护剥削关系的社会意识才会完全消失。
传统的阶级对立的社会都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其社会意识也都具有维护剥削关系的属性特征,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关系,相应的其社会意识也就不再具有维护剥削关系的属性。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传统社会中的宗教将要消失,国家将要消亡,道德、哲学和种种观念也不再具备维护剥削关系的功能,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后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指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两大任务:其一是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关系,实现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最彻底的决裂;其二是建立全新的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同传统的具有维护剥削关系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显然并不是特指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而是指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这些所有制关系都是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都具有剥削关系的性质和属性。另外,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传统阶级对立社会所有制关系的基础,具体到每个社会形态的所有制关系还是有所不同,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是“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而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其二,“传统的观念”也并不是指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是指由阶级对立相决定的具有维护剥削关系性质的宗教、道德、哲学、法律思想和观念,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思想观念中的“糟粕”内容。
其三,“最彻底的决裂”的译法是没问题的,在生产资料完全公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是不会维护剥削关系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全新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和文化也彻底抛弃了传统的“糟粕”思想,与传统的维护剥削关系的道德和宗教文化观念也实现了最彻底的决裂。
由此可见,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的现实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准确的说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在第一章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最后全章总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5](P284)只有无产阶级胜利之后建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6](P633)由此可见,是高度发达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而形成了全新的共产主义的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只有立足于这一现实基础,才能够准确的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否则就会对此产生误解。
《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近170年,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因此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阐述的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部经典著作中汲取进步的力量,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一方面,对于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尽快的实现与私有制的彻底决裂。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共产党宣言》中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现实基础是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是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现实基础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顾及现实基础的不同,而人为的消灭私有制经济,那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不止一次的提醒我们,其基本原理要随时随地的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决定的,是由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其次,对于能否一下子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的第十七个问题中对此进行了明确的回答:“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5](P239)最后,苏东剧变教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不顾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盲目的追求“一大二公”,实际上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应也就拖延了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时间。由此可见,私有制的灭亡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要靠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而不是人为消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客观上就会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也就越来越高,相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强烈,生产资料私有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私有制也就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在中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为了尽快的实现与私有制的彻底决裂。
另一方面,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已经近四十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和未来发展道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我们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历史成就是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公有制的框框中解放出来”,用价值目标来界定社会主义,似乎不建立公有制也可以实现社会主义;[7]还有人认为,我们取得的成就是由于坚持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结果,因此只有民主社会主义能救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接下来该怎么走?在这个紧要关头,面对种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到全盘西化是没有出路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动摇的。
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理论告诉我们,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具有维护剥削关系的本质特征,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则不具备这一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必然会消亡,一定会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述中明确表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我们取消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我们的生产关系将回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关系,这样的社会与以往的阶级对立的社会就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将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倒退到阶级对立的社会中。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也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面临许多困难,在此关键时刻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再难也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才能根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是现阶段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现“最彻底的决裂”的最好诠释。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这里所讲的“传统的观念”理论上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维护剥削关系的“糟粕”观念,但由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比奴隶社会进步很多,因此以“人身占有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维护奴隶主剥削关系的思想观念基本上已经被消除,因此对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影响较大的就只有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而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外来资本的流入,资产阶级的意识和观念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和观念形成了冲击;但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再加上我国并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时代,因此相对来说维护资产阶级剥削关系的意识形态并未完整的建立起来。然而封建社会在我国则有上千年的历史,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由此形成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8](P348)“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受封建主义的害很重,但是一直没有把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对待。现在,党内为什么有人搞特权?这和封建主义影响分不开。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领袖终身制的问题,我们这代人活着的时候,非解决不可。党内生活、社会生活都要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9]光是官僚主义的表现,他就列举了滥用权力、好摆门面、脱离群众、官气十足、专横跋扈、欺上瞒下、徇私枉法等二十几种表现,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10]
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是封建社会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历史继承性。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社会的社会意识十分成熟和完备,由此而形成的维护封建阶级剥削关系的思想观念也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消除。这些思想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中必须最彻底废除和决裂的思想观念。
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方式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5](P293)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早就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邓小平主要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两个方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12](P177)“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12](P163)他还强调:“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但是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8](P176)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从十五大到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是我们的建设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3]
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党中央不仅明确了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更是切实的加大了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公款吃喝送礼等不良之风的整治力度。经过几年的整治,官僚主义、官僚作风、集权主义、家长作风等封建主义的“糟粕”思想明显减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政府效率明显提高,决策机制更加民主透明,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参政议政意识逐步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不仅实现了与封建社会的社会意识观念的彻底决裂,也使得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逐渐落到实处,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而且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抽象民主的“扬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护剥削关系的观念实现了最彻底的决裂。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至今虽然过去了近170年,但用恩格斯的话来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P248)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在进行,我们仍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吸取力量,不断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朱桂谦.对两个“最彻底的决裂”译法的理解[J].编创之友,1982,(5):26.
[2]徐中玉.关于“最彻底的决裂”、“请出亡灵”与“永久的魅力”[J].文艺理论研究,1983,(5):10.
[3]陈宏娟.对“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认识与分析——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J].前沿,2008,(8):11.
[4]苏双碧.论“最彻底的决裂”和批判继承的关系[J].历史教学问题, 1983,(1):1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周新城.必须毫不动摇的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3):10.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42.
[10]程伟礼.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系统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9):47.
[11]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虞崇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化建设的深远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