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野下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6-03-15刘鸣鸣刘勇尹上代婷
刘鸣鸣,刘勇,尹上,代婷
(1.湖北体育职业学院体育经济系,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产业融合视野下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刘鸣鸣1,刘勇2,尹上2,代婷2
(1.湖北体育职业学院体育经济系,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体育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从产业融合视野出发对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总量、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和战略对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树立大体育观、突出区域体育品牌、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和建立体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对策。
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湖北省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城市圈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和人们对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意识的不断增强,客观上产生对区域体育资源集约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实研究的新要求。目前,城市圈体育资源开发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是体育事业发展面的难题,推进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众多、品种多样、品质优良。体育自然资源是指那些能够为体育活动开展提供载体,以天然形成为主要特征的体育资源类型。这类体育资源既是开展一些特殊体育项目(如登山、攀岩、拓展、极限运动、野营、探险等项目)的必要资源条件,又是体育产业区域开发相关项目的重要基础和物质载体。其中,武汉市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到2014年武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增至16万人左右,创造增加值6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63%;体育彩票销售量16.26亿元,较之2013年增加了24.22%。体育企业实力逐渐提升,场馆运营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市场积极性明显提高。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的调查,了解城市圈内体育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到最适合武汉城市圈优势发挥的定位,通过各城市自身的体育发展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区域内的其它城市资源形成互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资源集约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
武汉城市圈内有大量的体育自然、体育人力、体育经费和体育信息等资源,要根据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要求,以实现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城市圈(群)健康、文明、和谐进步。依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相关法规政策和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的现实情况,将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集约配置的总体目标定为:以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公平的原则,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根本落脚点,根据城市圈(群)经济、社会、环境的一体化发展要求,转变体育资源的配置模式,实行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手段,统筹区域体育产业布局体系,统筹区域全民健身建设体系、统筹区域体育人才市场共建体系、统筹区域体育文化建设共享体系,统筹区域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城市圈体育资源共享的社会协同机制,以此推动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三、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根据圈层结构、增长极理论及点轴开发理论,本文紧密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并依据各城市优势和劣势做出科学的规划,从体育产业壮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三个方面来综合配置体育资源,真正形成增长的点、轴、面,全面提升圈内体育综合实力。具体如下:
(一)核心层
核心层武汉市拥有3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常与美国芝加哥相提并论。据相关资料显示,武汉市在全国城市重要性中排名第9位,反映出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及对全国的重要影响性,历史要求武汉市需承担起城市圈领导者的任务。武汉市拥有的各类体育资源丰富,但要更充分的利用好现有的各类体育资源,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同时,要加大相关资源的投入量来重点发展体育科研、体育竞赛表演、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真正形成和壮大区域体育经济增长中的极和点,带动其他圈层的发展。
(二)核心边缘层
核心边缘层主要包括鄂州市、黄石市辖区、黄冈市部分地区、咸宁市部分地区、仙桃市和孝感市,这一圈层在空间上和资源上与核心层的联系最为紧密,随着宏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圈层与核心层的联系也将会更加紧密。这一圈层中三个城市是形成除武汉之外的重要体育经济增长极地区,也是轴线形成的重要基础。要多投入相关资源来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科研训练和休闲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旅游等大众参与度较高的群众体育。
(三)腹地层
腹地层主要包括黄冈市部分地区、咸宁市部分地区、天门市和潜江市,这一圈层的体育资源集约配置要全方位、立体式规划。相对核心层和核心边缘层来讲,各类体育资源相对匮乏,要着重规划基础型体育资源的投入,要着力于现有体育场馆场地设施资源、体育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拓展,重点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竞技体育产品、休闲体育产品。
(四)辐射层
辐射层主要包括武汉城市圈周边的湖北省内和省外部分地区,随着武汉城市圈的不断发展、裂变,这一圈层的范围将会扩大。在武汉市城市圈体育资源集约配置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与这一圈层的各类体育资源对接、整合、共享,以优补劣,形成体育经济发展的面。如充分利用这一圈层的自然、传统资源以开发体育旅游与户外探险等有特色的体育产品,为圈内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四、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树立大体育观
在武汉城市圈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培养大体育观念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改变传统观念,培养新的体育观念,从思想观念上提供保证,以促进武汉城市圈体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打破地域限制,增强武汉城市圈相关地区之间的交流;其次,加强城际间合作,通过投资、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的联合来实现共同受益,同时,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体育总体规划,做到武汉城市圈体育建设统一性、整体性;最后,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纳入到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规划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体育发展道路,保证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形成增长的点、轴、面,全面提升圈内体育综合实力,寻求与其他城市圈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培植与巩固与其他城市圈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二)突出区域体育品牌
武汉城市圈积极构建“两型社会”,可以将体育发展考虑到城市功能定位中,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高新科技等大力开发体育旅游、竞赛表演、健身培训等体育相关活动,打造自己的体育区域品牌。武汉城市圈模式属于“摊大饼”式,因此在打造体育区域品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协调城乡结构问题,还需要解决城市规模问题,武汉打造自己的体育品牌,一方面可以武汉市为中心,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如赛马、赛车、足球、高尔夫等,另一方面发挥周边城市力量,做好仙桃体操之乡,打造鄂西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潜江体育用品制造等。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包括种类齐全、分布合理的体育市场组织体系,健全规范的体育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有效、稳定可靠的体育市场调控保障体系和分工明确、管理有序的监督管理体系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从体育市场结构看,应当全面规划,主次分明,配套发展,整合发展;从体育市场发展趋势看,要通过行业竞争、行业规划、市场宣传、先进的管理与规范等手段,创造一批市场形象较好、品牌效应较佳的大型体育企业;从体育市场发展的内容看,一是要注重体育产业的高科技内涵,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体育制造业的生产环境,基于武汉城市圈区位优势,兴建体育产业基地,优化体育人才、信息、科技、资金等资源配置;二是要整合体育产业与其它产业,使之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体育赛事为核心,开发体育旅游、体育工艺品制造、体育传媒、体育科技等绿色产品,打造赛事“一条龙”项目,以及完善体育信息服务业,开发体育电子游戏,丰富体育健康保险,扩大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等。
(四)建立体育资源共享平台
体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对体育科技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在武汉城市圈内体育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共享,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保障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建立体育基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与相关制度,关键是要依法确立体育资源拥有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使共享机制得到法律保障。第二,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推动资源共享。政府应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运用共建共享机制,贯彻效益最优化的理念,对体育自然资源、体育场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功能齐全的体育资源共享系统。第三,建立和完善体育资源协作共享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对各类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依托体育主管部门成立体育资源共享管理机构,有效连接各地各部门现有的体育资源,形成资源协作共用网络。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产业融合视野下湖北省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G576;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两型社会”视野下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集约配置研究》,项目编号:B201419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圈(群)体育资源集约配置研究》(项目编号:11BTY026)
[1]赵卓,改革创新: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做贡献——23个省区市领导论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4).
[2]刘国光,高静.论资本市场条件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多元融资渠道的拓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刘勇,刘鸣鸣.城市圈(群)体育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10).
[4]谭建湘,胡小明,谭华等.“十二五”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7).
[5]刘勇,刘鸣鸣.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
[6]任海,王凯珍,肖淑红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2).
[7]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2010,(11).
[8]尹上,刘勇.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9]代婷,刘勇.“两型社会”视野下城市圈(群)体育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10]游战澜,雷选沛.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及其竞争力研[J].2010,(4).
[11]韩磊磊.转型期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体制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