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16-03-15明玉柱方梅
明玉柱,方梅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湖北武汉430074)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明玉柱,方梅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湖北武汉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承担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者,肩负重任。管理是引擎,管理也是生产力,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发挥决策、引导、激励、服务等作用,营造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为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大师,产出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贡献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高校;科研管理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认真听取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阐明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要求寄予重托,更是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放在至高地位。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无不体现着高校的价值和意义。
面临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潮流,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者,理应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辱学校和学者的重托,通过管理、服务、激励、引导,力促学术研究上水平,学术成果出精品,学术地位上台阶。
一、深入学习报告内容,深刻领会讲话精神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素养。纵观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理论指导作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全球历史,博古通今,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中国,面对多元文化交流、多元价值观冲突与碰撞,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尤其要加强以下方面的认识。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总目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目标必须有一个最高指导思想——那就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己任,并通过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来彰显其理论魅力和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并成功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最高指导思想构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无论是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和政策,还是管理与推广科研成果,都应该以此为其指导思想。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的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亦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即对他国文明和学术成果的吸收、批判与升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是基于自己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新科学。它需要来自思想、理念、方法的创新。创新源于问题的提出,创新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体性的动力源。主体性的内涵是伴随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明晰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来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国情、展望人类未来,以此才能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者,管理也要创新。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激励科研创新,鼓励推出原创性、高学术水准、能真正代表这个时代和引领这个时代方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二、全面深入结合校情,因地制宜科学管理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有长有短;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学风、教风、校风不尽相同;其学科发展也不均衡,有强有弱。根据学科发展的态势、结合人才团队和投入等诸多因素,确立学校科研发展规划,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入结合校情,因地制宜科学管理。
(一)要有宏观的战略思维——科研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管理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理论,有“管”也有“理”,合在一起才叫管理。它是指通过市场经济选择,科学、合理、优化配置经济要素资源,达到组织经营低投入、高产出目的的经营行为,它是集中人的脑力和体力达到预期目的的活动。管理不仅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上,也表现在如何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完成目标任务上。就理论而言,专门从事管理研究,也叫管理学,即专门针对人、财、物的组织与计划问题,对人进行领导和激励的研究等等。科研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方面,既具有其自身的创造性,又具有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宏观引导的调控作用。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者既要明确自己管理的对象,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去管理。
科研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在管理工作中了解各学科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高校科研工作者面对的是不同院、系、所和科研机构,而这些院、系、所都有其自身学科门类的发展规律;科研管理工作者还应与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善于识才用人,在学者的成长中给予他们最大的人文关怀,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紧跟他们的研究动向,以便于有的放矢,针对性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高效地组织开展科研活动。
高校的科研管理就是立足学术本身,尊重学术发展规律,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勇于花时间和精力去培育学术大师,出时代精品,即那种可以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厚重的学术作品和研究成果。
(二)要有中观的战略战术——科研管理到底管理什么
科研管理就是组织、协调和服务。良好的管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将从事科研的人才放在中心位置,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因为人才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尽管管理工作的终极形式都体现在各类数据和排名中,但其背后都是人的付出——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及其成果。
其次,一般科研管理的机制是,制定发展规划、奖励科研活动、推广科研成果等等,这些是基于科研工作者、科研内容及其科研发展规律开展的管理活动。
最终对待不同学科和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制定规划和激励机制时则应有所侧重,并非一刀切。所以,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勤学”“勤思”“勤政”,善于分类分层,敢于探索创新,打破旧有制度和框架的约束。
(三)要有微观的行动策略——科研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科研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大师级人才,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从操作层面来看就是为科研活动提供外部环境、实验条件、研究经费、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等。通过协调管理机制、科研运作模式等手段使科研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为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断优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知识产出率。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就有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有了好的科研管理理念才会产生有效的科研管理,才能赢得科研工作者的信赖和认可。培养大师级的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不单单是科研管理工作者,更是整个学校以宽大的胸怀,“养士”的精神,鼓励教师甘于坐冷板凳,敢于挑战现有评价机制去培育和酝酿;鼓励广大教师坚持长期深入和持续的科学研究,推出精品力作,能代表学术前沿乃至世界前沿;更要大胆投入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尤其可以尝试建设院系馆藏。
科研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真正推出精品力作,培养属于时代的学术大师。
三、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强化科研管理创新
每一个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和优化目前的科研管理问题。立足于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背景,着眼于未来的学术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应该齐心协力,不断创新科研管理理念、模式和路径。
(一)学术乃科研管理之本
科研管理的规则必须尊重和遵循学术的规则,科研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学术,倚重学术。
(三)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理性对待评价体制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尊重学术和学科发展规律,敢于对现有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进行对话和改革,在对学科进行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对科研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分类,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氛围。
(三)不断学习、创新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更要主动了解学术和学者动态,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提高管理效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难以形成团队,当然这也是其学科特色造成,但是作为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研究的交叉点和边界点,为探索和建立交叉和创新性学科团队出谋划策。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责无旁贷。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科研管理工作者肩负使命,奋力前行。
[1]王志刚.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66-67.
[2]葛慧林.浅析如何构建有效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3.
[3]葛慧林.浅析如何构建有效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3.
[4]冯兆滨.强化科技服务理念提升科技管理效率[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4):59-62.
[5]刘福莉.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J].企业导报,2016,(11):32.
[6]徐小乐.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206-207.
[7]陈怡.谈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要点[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25-127.
[8]金昌寿.以创新激励机制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2016,(9):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