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在中国古典戏剧文本建构中的作用
——以《牡丹亭》为例
2016-03-15王怡康
王怡康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
预设在中国古典戏剧文本建构中的作用
——以《牡丹亭》为例
王怡康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
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还是语篇连贯的手段,预设都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根据预设理论,基于M.Short对预设的分类,探讨预设在《牡丹亭》文本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预设可以帮助剧作家确立虚拟的文本世界,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主题。此外,妙用预设还可以彰显文本的经济性特点和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研究不仅有利于拓展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界面研究,而且有助于对中国古典戏剧语言的深入解读,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提升文学欣赏的深度和广度。
预设;《牡丹亭》;文本建构;中国古典戏剧;美学价值
0 引言
戏剧既是一种文学形式,又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艺术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本真的充满诗性和想象力的话语。它萌生于生命本性的深处,存活在人类精神的家园,它是人对世界的命名、赞美或抗争,也是人对于未来之境的向往和体验。[1]戏剧的语言往往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这是戏剧艺术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如Bogatyrev所说:“舞台上演员使用的语言是非常复杂的符号系统。它保留了所有诗学语言的符号,此外,它成为了戏剧动作的成分。”[2]戏剧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其中,对白是主要的语言符号。人物对白是戏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环境和时间地点的交代主要依靠人物的对白来实现。正如David Crystal所言:“戏剧既不是诗歌也不是小说,他首先是行动中的对话。”[3]根据Styan的观点,戏剧文本中的对话应该“表达思想、情感、态度和意图,最终传达剧本完整行动的意义”[4]。
在人物对话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彰显剧作家成就的首要因素。剧作家往往以埋下“伏笔”的方式(foreshadow)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剧作者须在人物头一次开口,便显出他的性格来,这很不容易。剧作者必须知道他的人物的全部生活,才能三言两语便使人物站立起来,闻其声,知其人。”[5]这种伏笔与语言学中的预设(presupposition)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着英美戏剧研究日盛,我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就国内戏剧研究而言,多集中在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上,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文章不多。本文拟探讨预设在《牡丹亭》文本建构中的作用,解读预设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戏剧文本的深厚底蕴和艺术成就。
1 预设理论概述
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在其发表的论文《意义和所指》一文中提出:预设是指发话人说出语句时预先假设成立的命题,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和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其特点是句子在被否定后,预设仍可保留。[6]预设最初属于哲学讨论的范畴,弗雷格旨在用预设来解释一些语义学中的逻辑现象。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包括否定式)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7]此后,预设真正进入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研究。逻辑语义学家从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出发,将预设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蕴涵关系(entailment),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预设具有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和语境依赖性特点,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而非单纯的语义现象。最先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的是斯托纳克尔[8]。他认为,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同发话者有关。如果一个命题是发话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不仅是发话者本身相信的,而且发话者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受话者接受或认同。语言学家对预设的界定角度有所不同。M.Short[9]将预设分为三类:存在预设、语言预设和语用预设。其中语用预设又具有共知性(common ground)、适宜性(felicity,appropriateness)、主观性(subjectivity)、隐蔽性(implicitness)、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单向性(onesidedness)6个主要特点。本文基于M.Short关于预设的分类和语用预设的特点,分析预设在《牡丹亭》[10]文本建构中的作用,以及剧中人物对白的语言效果。
2 预设在戏剧《牡丹亭》文本建构中的作用
在戏剧中,剧作家常把某种不便言明的信息巧妙地镶嵌在话语中,以预设的形式附带表达出来,往往能起到旁敲侧击、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充分体现出语言的魅力。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集大成之作,《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之一,描写了书生柳梦梅和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根据M.Short对预设的分类:存在预设、语言预设和语用预设,下文将从这三种类型分析预设是如何实现《牡丹亭》文本建构效果的。
2.1 存在预设与戏剧文本中虚拟世界的建立
Strawson最先提出存在预设这一概念,用以解释“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wise”这一类哲学问题的真假值问题。他认为,上述命题预设了法国国王的存在,因此,只有当这个预设为真时,这个命题才为真。如果the king of France不存在,上述命题便成为无稽之谈。戏剧文本既可以表征现实世界,也可以表征虚拟世界。在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传奇剧本中,剧作家往往巧用预设表征虚拟人物和事物的存在,以此来建构一个虚拟的文本世界。通过文本交际,读者可以很快融入这个世界之中,随着情节的推进发展,获得最佳的心理阅读体验。尤其是在戏剧的开首部分,剧作家常运用存在预设进行剧情铺垫和概括。如:
(1)【汉宫春】
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扬。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10]2-3
标目是传奇的第一出,照例说明戏剧的创作缘起和剧情梗概。剧作家仅用了寥寥数语,就将读者带入到一个虚拟的文本世界中。存在预设传递了丰富的言语信息,“杜宝黄堂”“丽娘小姐”“书生”“梦梅柳子”“状元郎”这一系列的确指名词短语,预设了人物的存在和人物关系,将虚拟实体引入文本世界,仿佛这些虚拟实体的存在已是作者和读者的共有信息。剧作家运用存在预设暗含的熟悉度,拉近了读者与虚拟世界中人物和事物间的距离。经对《牡丹亭》文本分析发现,存在预设多出现在人物介绍和景致描写之中。
2.1.1 人物介绍
戏剧的创作取决于剧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而非现实世界的翻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剧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摹本,并通过虚拟人物角色(诸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社会关系、相关场景来建构戏剧。如:
(2)【真珠帘】(生上)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叹介)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喜的是今日成人长大,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只恨未遭时势,不免饥寒。赖有始祖柳州公,带下郭橐驼,柳州衙舍,栽接花果。橐驼遗下一个驼孙,也跟随俺广州种树,相依过活。[10]8
(3)【满庭芳】(外扮杜太守上)自家南安太守杜宝,表字子充,乃唐朝杜子美之后。流落巴蜀,年过五旬。想廿岁登科,三年出守,清名慧政,播在人间。内有夫人甄氏,乃魏朝甄皇后嫡派。夫人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未议婚配。[10]8
在(2)中,剧作家在进行人物描写时,首先通过存在预设引出人物的社会背景、年龄、生活处境、社会关系,柳梦梅这一贫寒书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而出。在(3)中,“年过五旬”预设了杜宝的年龄。关于人物介绍的存在预设可以让读者走进剧作家设定的人物角色,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虚拟人物形象的存在。
2.1.2 景致描写
除了人物介绍,剧作家对于景物的描写也十分出神入化,融入了人物的情感色彩。这种“融情于景”的创作手法让读者在欣赏剧本的同时,认可了景物的存在,并跟随人物角色步入了相应的景致之中。如:
(4)(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10]94
(5)【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绊介)哎,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这一湾流水呵![10]126
在(4)中,剧作家借丫鬟春香之口预设了一幅“曲折回廊上的绘画业已剥落,池塘边的青苔却茵茵成片”的景象,在丽娘眼中,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抒发了封建礼教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在(5)中,【懒画眉】这一曲唱出了怀春少女惊梦后惹下新愁,借助暮春时节残红满地的存在预设,抒发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的所感所叹。
当戏剧人物及相关场景作为存在预设确定后,人物间的对话和活动随之层层展开,读者在文本交际中获得的存在预设也在不断吸收新的信息。这种信息以说话人谈及的事件等形式出现,造成既定事实,因此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存在预设的合理性也愈发彰显出来。
2.2 语言预设与戏剧文本的经济性及其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
Strawson区分了句子的断言和预设,对于解释英语句子嵌套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句子“The man I met yesterday is ill.”包含了两个命题:
a:I met a man yesterday.
b:The man I met yesterday is ill.
这个句子预设了a,断言了b。从句或短语以上述方式嵌套在句子中就成为语言预设。除了预设a以外,还有其他的预设,如:The man exists.从理论上说,存在预设是语言预设的子集。语言预设往往被看作是已知或次要信息,而断言则是未知信
息,是这句话要传递的新信息。
2.2.1 《牡丹亭》文本建构的经济性
戏剧艺术受演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物有限的语言里,深刻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因此戏剧语言比起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更要讲究精炼、简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大的容量。如:
(6)(丑扮府学门子上)“天下秀才穷到底,学中门子老成精。”
(见介)陈斋长报喜。(末)何喜?(丑)杜太爷要请个先生教小姐,掌教老爷开了数十名去都不中,说要老成的。我去掌教老爷处禀上了你,太爷有请帖在此。[10]28-29
(7)(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10]96
在(6)中,送信的小厮前来报喜,即“杜太爷要请个先生教小姐”,是剧作家以语言预设的形式内嵌于文本之中,构成信息传递的背景信息或前提。新信息是喜的内容,突出喜讯的突然性。在(7)中,“门、床、花瓶、映山紫、香炉、沉水香”都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即剧作家预设读者已知的信息,新旧信息的交替十分自然,易于让读者产生物象联想和画面感,语言简洁不赘。
2.2.2 语言预设与《牡丹亭》文本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
语言预设有时不仅能体现戏剧文本的经济性,还可以体现其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如:
(8)(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之州家。(末)胡说,这是兴。[10]62
(9)(末)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末)悬梁、刺股呢?(贴)比拟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10]68-70
在(8)中,教书先生陈最良教授《诗经》中的“兴”,而春香将关雎理解关着的“斑鸠”,将地点“在河之洲”理解为谐音“何知州”州府长官的家。剧作家在此处的语言预设是“兴”是托物起兴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这一点与春香所言相悖甚远,让读者忍俊不禁。在(9)中,陈最良本意是劝诫丽娘勤奋读书,而春香又一次曲解了他的话。同样,剧作家的创作意图是让读者了解“南齐江泌在月亮下读书、晋代车胤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等典故的语言预设。对比之下,春香的话就显得十分滑稽。
一般来说,语言预设表达的是剧作家在文本世界中已经确立的“事实”或合乎情理的事态。当预设信息与文本世界中的事理发生矛盾、与读者的已知信息有所违和时,就会产生预设冲突,剧作家常利用这一点来制造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
2.3 语用预设与戏剧文本中角色关系的塑造
与存在预设和语言预设不同,语用预设需要结合语境来综合解读,它涵盖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个人身份、地位、社会关系以及其他的客观因素。在戏剧文本中,语用预设对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1 共知性与语篇连贯
在戏剧文本的连贯性中,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在交际双方享有共知信息的情境下,发话者为保证信息流的畅通,需要对受话者和读者的知识状态做出假设。信息的可及性愈高,语篇的连贯性愈强。作为交际过程中的背景信息,语用预设的共知性构成了交际双方的共有场,限制着语篇的后续发展。如:
(10)(外)【前腔】吾家杜甫,为飘零老愧妻孥。(泪介)夫人,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老旦)相公休焦,傥然招得好女婿,与儿子一般。(老旦)“做门楣”古语,为甚的这叨叨絮絮,才到中年路。[10]18
(11)(末)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贴下取上)纸、墨、笔、砚、在此。(末)这什么墨?(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末)这什么笔? (旦作笑介)这便是画眉细笔。(末)俺不曾见。拿去,拿去!这是什么纸?(旦)薛涛笺。(末)拿去,拿去。只拿那蔡伦造的来。这是什么砚?是一个是两个?(旦)鸳鸯砚。(末)许多眼?(旦)泪眼。(末)哭什么子?一发换了来。[10]66
在(10)中,首先杜宝说自己没有儿子,这一信息是两人的共知信息。甄氏说如果招得好女婿,如同儿子一样。这里的语用预设是二人都知晓女儿尚未婚配。接着她又安慰杜宝说才到中年,这也是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在此种语境下,双方根据彼此的知识状态做出预设。在(11)中,陈最良要春香取来文房四宝,春香错取成女儿家化妆之物和写诗信之纸。此处的语境预设是陈最良和丽娘都知道春香取来的不是正规的笔墨纸砚,从而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2.3.2 主观性与发话者意图
语用预设不仅依赖于语境,还与发话者密切相关,因此预设具有主观性。它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预设关系。”如:
(12)(老旦上)他年幼不知: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戏游空冷无人之处。这都是春香贱材逗引他。春香那里?[10]116
(13)(老旦上)老身年将半百,单生一女丽娘。因何一病,起倒半年?看他举止容谈,不似风寒暑湿。中间缘故,春香必知,则问他便了,春香贱材那里?[10]170-171
在(12)中,夫人甄氏认为少女不应该带妆游览空寂的花园,将错怪在春香身上,这是她作出的主观推断预设。在(13)中,依然是甄氏主观论断女儿的病并非因风寒暑湿而起,认为春香一定知道原因,这是信念预设。由此可看出,甄氏作出的预设都具有主观性,同时也体现出交际双方社会地位的高低。
2.3.3 单向性与戏剧情节的冲突
虽然语用预设的单向性在被受话者接受之前只相对于发话者存在,但在具体语境中可以帮助发话者表明言外之意,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如:
(14)【前腔】(净)秀才,你贴了俺果园那里去? (生)坐食三餐,不如走空一棍。(净)怎生叫做一棍?(生)混名打秋风哩!(净)咳,你费工夫去撞府穿州,不如依本分登科及第。(生)你说打秋风不好?“茂陵刘郎秋风客”,到大来做了皇帝。(净)秀才,不耍攀今吊古的。你待秋风谁?你道滕王阁,风顺随;则怕鲁颜碑,响雷碎。(生)俺干谒之兴甚浓,休的阻挡。(净)也整理些衣服去。[10]148-150
(15)(老旦泣介)原来女儿到后花园游了。梦见一人手执柳枝,闪了他去。(作叹介)怕腰身触污了柳精灵,虚嚣侧犯了花神圣。老爷呵,急与禳星,怕流星赶月相邢迸。(外)却还来。(笑介)则是些日灸风吹,伤寒流转,便要禳解,不用巫医,则叫紫阳宫石道婆诵写经卷可矣。古语云:“信巫不信医,一不治也。”我已请过陈斋长看他脉息去了。(老旦)看甚脉息。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10]178
在(14)中,是柳梦梅和其仆人的对话。此处的预设是单向性的。双方就读书考试还是疏通人际关系展开了争论,双方说的每一句话的预设都具有单向性,并不为对方所接受。在(15)中,甄氏和杜宝就女儿的病情展开了争论,甄氏作出的预设是丽娘招惹了自然鬼神,而杜宝则认为是普通风寒所致,交际双方的关系也一目了然。
2.3.4 可取消性与戏剧情节的曲折
从动态角度看,戏剧文本中的台词的不断交替是发话者和受话者为进行信息传递而磋商共有场的过程。有时,发话者为追求单向预设所达到的语用效果,将非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放在后面,造成语句焦点的转移。如:
(16)(净)花神,这女鬼说是后花园一梦,为花飞惊闪而亡。可是?(末)是也。他与秀才梦的缠绵,偶尔落花惊醒。这女子慕色而亡。(净)你说俺阴司里不知道呵!这女囚慕色而亡,也贬在燕莺队里去罢。(末)禀老判,此女犯乃梦中之罪,如晓风残月。且他父亲为官清正,单生一女,可以耽饶。(净)父亲是何人?(旦)父亲杜宝知府,今升淮扬总制之职。(净)千金小姐哩。也罢,杜老先生分上,当奏过天庭,再行议处。(旦)劳再查女犯的丈夫,还是姓柳姓梅?(净)取婚姻簿查来。(作背查介)是。有个柳梦梅,乃新科状元也。妻杜丽娘,前系幽欢,后成明配。相会在红梅观中。不可泄露。(回介)有此人和你姻缘之分。我今放你出了枉死城,随风游戏,跟寻此人。[10]218
在(16)中,花神首先说丽娘是因被落花所惊,为情所困而亡。在此预设的基础上,冥判做出将她托生为莺燕的决定。后花神又为其求情,提及她的父亲。冥判便取消了先前的决定,说再议。后查清姻缘簿后,又取消了先前的预设,改判为让她的魂魄追随柳梦梅而去。信息的焦点从“丽娘慕色而亡”转为“有姻缘之分”,在情节曲折展开的同时,也体现出冥判宽怀、有人情味、明事理的性格特征。
3 结语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背景信息,预设构成了交际双方的共有场,在戏剧文本建构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戏剧《牡丹亭》的文本分析,尝试从语言学角度探讨预设在中国古典戏剧文本中的建构作用。研究发现,剧作家常常利用预设来营造一个虚拟的文本世界,妙用预设可以实现文本的经济性,制造幽默、荒诞的效果。此外,预设还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彰显人物性格特征、体现人际关系的冲突。从预设的视角分析中国古典戏剧文本的建构,不仅有利于拓展语言学和文学的界面研究,而且有助于对中国古典戏剧的深入解读,领会其语言魅力,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
[1]孟伟根.戏剧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5.
[2]Matejka L,Titunik R.Semiotics of Art:Prague School Contributions[M].Cambridge:MIT Press,1976:36.
[3]Crystal 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Cambridge:Wiley-Blackwell,1997:75.
[4]Styan J L.The Elements of Dram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367.
[5]老舍.我是怎样写小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411.
[6]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M]//P.Geach,M.Black.Translation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 of Gottlob Grege.Oxford:Blackwell,1952:56-78.
[7]Strawson P F.Introduction to Logical Theory[M].London:Methuen,1952:330-344
[8]Stalnaker R C.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M]//Davids S(ed.).Pragmatics:A Reader.Oxford:OUP,1991:312.
[9]Short M H.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of Drama[M].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1989:193.
[10]汤显祖,许渊冲,许明.牡丹亭(舞台本)(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责任编辑:刘跃平]
On Effects of Presupposition in Constructing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Texts with Dream in Peony Pavilion as an Example
WANG Yi-k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s a technique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means of discourse coherence,presupposition receives much attention among linguists.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esupposition by M.Short,namely existence,linguistic and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role presupposition plays in construc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text Dream in Peony Pavilion.The study shows that presupposition not only helps dramatists establish a virtual textual world,bu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various aspects,such as revealing personal character,temperament,the psychological world,developing plot and highlighting the theme.Besides,presupposition also has a magical effect on manifesting the economic feature and achieving the humorous and absurd stylistic effect.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supposition can not only expand the interface study of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but contribute to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texts.Furthermore,it can help readers appreciate the linguistic charm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it,thus promot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presupposition;Dream in Peony Pavilion;constructing drama texts;classical Chinese drama;aesthetic value
H08
A
2096-2371(2016)05-0042-06
2016-08-03
2016-08-28
王怡康(1990—),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文学院2015级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