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生计能力再造研究
——基于襄阳和随州移民点的调查

2016-03-15唐金琴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移民

唐金琴,聂 军

(1.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襄阳 441021;2.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生计能力再造研究
——基于襄阳和随州移民点的调查

唐金琴1,聂军2

(1.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襄阳441021;2.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在移民点生活已达五至六年,搬迁之后的生计能力受到较大影响。从非大规模移民安置点的情况来看,移民收入渠道单一、收入降低,而且刚性支出增加,经济状况恶化。为改变移民经济状况下滑的趋势,必须再造移民的生计能力,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是再造移民生计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产业的过程中,选准产业、政府扶持、能人带动和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运转是实现移民生计能力再造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生计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总数约为18万人,其中外迁移民7.7万人。自2009年8月20日启动首批外迁试点移民搬迁,到2010年11月28日,湖北7.7万外迁移民顺利完成搬迁。[1]至今,移民搬迁到移民点生活已有五、六年时间,他们在新家生活的如何?他们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吗?他们与当地的居民相处的如何?他们在心理上较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吗?[2]他们的经济收入状况是比以前改善了还是比以前更差了?……以上问题,都是围绕着移民“搬得出”后是否“稳得住”和“能发展”的问题而展开的。

学术界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在笔者看来,经济状况对于移民是否能够“稳得住”和“能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是基础,如果经济状况良好,其它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反之,如果经济状况糟糕,一系列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大型水利工程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在移民看来,移民的经济状况既取决于绝对标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相对标准,即与搬迁之前相比,经济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差。比如,丹江口和郧县的两个县市的移民对于搬迁后经济状况的相对标准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丹江口市均县镇移民在搬迁前的收入主要是种植柑橘为主,以捕鱼为辅,收入较高且劳动强度不大;而郧县在搬迁前主要以种植旱地为主,收入不高。搬迁后,两地移民面对大体相同的经济环境和收入水平,但满意度有较大的不同。*笔者2015年8月13日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与一位长期从事移民工作干部的访谈。

“移民总是一个带有很大破坏的痛苦过程,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它摧毁生产体系,使一些社区解体,彻底破坏了长期建立起的社会网络。由于它摧毁生产资料并使生产体系解体,因此就带来了长期贫困的危险”。[3]即使移民与迁入地的居民在经济状况上处于相同水平,他们可能还会对经济状况感到不满意。同样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状况,当地的村民已习以为常,但对于移民来说,却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和理想水平。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问题,移民举家搬迁,为国家舍小家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党和政府以及人民记住他们做出的这些贡献,更希望国家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在移民的心中,参照系是当地居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迁出前的生活状况。举两个例子可说明后者:其一,当笔者到南漳县九集镇九仙观移民村调研时,移民向笔者反映饮用水的水质不好。经调查得知,九仙观村移民的饮用水是自来水,与九集镇居民饮用的自来水完全一样。自来水的水质虽然达到国家标准,但在移民看来,现在的饮用水比以前居住在郧县的水质差多了。其二,移民搬迁到移民点后,收入下降,而结构性的支出上升,导致不少移民搬家搬穷了。正如一位移民所言,“搬迁前,家里每年养大几头猪,山上有橘园,还有一些河滩地,每年少说也可挣个六七万块钱。搬来团风后,猪不能养了,虽说分了五六亩地,但都是水田,我老婆双手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以前老家的那些旱地的活她都能干,现在到这边,水田的活她都干不了,年纪大了又打不了工,家里的开支却比老家至少大4倍,搬迁后年年吃老本”。[4]搬家搬穷了导致移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要差些,这导致了移民心理上的失衡和一些不满情绪。

本项研究之所以选取外迁移民作为研究对象,因为相对于内安移民来说,外迁移民面临的外力冲击更大,主要表现在:他们远离故土,社会资本特别是社会关系和交际网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之所以选取外迁移民的生计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在移民点生活了四、五年之后,搬迁之初的一些问题如补偿、住房、社会适应和融入(包括居住环境、日常活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适应和与当地人之间的交往等)等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外迁移民的经济状况如何?换言之,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移民赖以维持生计的方式是什么?生计方式明显地影响移民的收入进而直接影响到移民的经济状况,而这对于移民是否能“稳得住”进而实现“能发展”“可致富”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移民的生计能力是影响移民经济状况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量。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移民生计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学术努力,一是关于南水北调移民生计能力的理论研究,二是关于南水北调移民生计能力的实证研究。

关于理论研究,赵锋、杨云彦借鉴国际学术界的既有研究成果,以生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衡量家庭和个体生计能力的概念——生计脆弱性。他们认为,“生计脆弱性一般是指家庭和个体在生计活动过程中,因其生计结构变化或面临外力冲击时所具有的不稳定的易遭受损失的状态”。[5]2杨云彦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介入性贫困的概念,对移民的生计能力进行研究。在杨云彦看来,介入性贫困主要是由政府介入和主导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移民这一脆弱群体的能力受损。因此,为了解决移民的介入性贫困的问题,他提出了能力再造的概念,并且着重指出,社会资本在移民能力再造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

杨云彦等学者紧紧围绕库区内安移民的贫困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其研究成果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的贫困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张峻豪在杨云彦的理论研究上前进了一步,对能力再造进行了理论建构。他借用国外学者提出的可行能力的概念,提出可行能力是由制度、环境和生产性要素等因素和由生产性要素向生计能力转化、生计能力向功能性活动转化等过程,能力再造可看成是主体可行能力的再造,实质上是一个能力形成和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主体为适应新的生计系统的自主反应过程。他认为,能力再造的内涵包括生计能力的形成、功能性活动的变化、总效用的增加,因此,能力再造实际上就是资本获取能力及其再造、就业能力再造及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再造。对能力再造的影响因子包括个人因子、家庭因子、制度因子和环境因子。[7]张峻豪的研究在理论构建上的确前进了一步,将能力再造的内涵、能力再造的类型、影响能力再造的因子等统合到能力再造的分析框架中。从理论构建的层面来看,该项研究有助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但是,这样的理论框架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在理论建构过程中,能力再造被看作一个是无所不包的概念,任何关乎人的能力的因素都可以杂揉到该理论框架中。因此,建构的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有限,从理论的解释力来看,一个面面俱到的解释,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概念,其解释力是较低的,因为对于一项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找出最关键的自变量,厘清这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而将其它自变量视为常数。

关于南水北调移民生计能力的实证研究,学术界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生计能力关注的较少,而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三峡移民和南水北调内安移民的生计能力研究。涂人猛在南水北调外迁移民生计能力的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以湖北省大规模外迁移民点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些外迁集中安置大移民点的基本模式是“平地造新城”,如潜江广华模式、天门多宝镇模式、团风黄湖新区模式等,尽管这三种模式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其发展的核心是相同的,即将土地整体流转给规模企业,发展规模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移民进厂务工,一方面移民获取土地流转费,另一方面移民获得务工收入。[8]

涂人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该项研究的对象是外迁集中安置的大移民点,无论是潜江广华、天门多宝还是团风黄湖新区,每个移民点都至少有三、四百户多达一、两千人的规模,这种集中安置的大移民点,有利于土地的统一规划、管理和流转,有利于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形成产业发展资本,采取规模经营的方式,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高效农业以及特色工业来解决移民的生计能力再造的问题,从而实现移民“可发展”和“能致富”的目标。但位于襄阳、随州移民点的移民户数和人口数要远远小于涂人猛研究的三个移民点的规模,而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大约有7.7万人[9],其中有2.28万人安排在襄阳市[10],襄阳市是湖北省安置外迁移民最大的地级市。在襄阳和随州调研中发现,像涂人猛研究中的动辄四、五百户、两千人左右移民的安置点比较少见(襄阳市的移民点中,达到一千人以上的移民点只有宜城市流水镇和襄州区黄集镇青山村移民点)。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的生计问题,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占有较大比例、非大规模集中安置移民点的生计能力再造问题。同时,借鉴大规模集中安置移民点的生计能力再造经验。

三、非大规模集中安置移民生计能力再造的现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移民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原先所拥有的生计能力大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杨云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待迁移民中有70%的家庭认为目前所掌握的生产技能或手艺对增加家庭收入很重要。也就是说经过长期实践,移民在农林作物种植、养殖等方面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生计能力对于创造收入作用极大。而一旦生产生活环境发生改变,长期实践得来的生计能力和积累的生计资本对实现收入或缓解贫困的贡献就会大幅度下降,……原有的生计能力将会受损,甚至完全失灵”。[5]4因此,为了适应新居住地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就必须不断提高生计再造能力。移民生计能力再造是关乎移民是否能够“稳得住”“可致富”的关键因素。

此外,移民整体的生计能力再造是本项研究关注的重点,也是移民生计能力再造过程中的难点。本项研究认为,单个移民生计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对移民生计能力再造的理念是“精准再造,不让一人落下”,个别移民生计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人及其家庭的稳定和致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这些先富起来的移民,或者称之为致富能手或能人,能否带动其他移民共同致富,积极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于提高作为一个整体的移民生计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调研中发现,个别移民致富了,但是致富之路对于其它移民来说不可复制(比如跑长途客运或货运),因而对其它移民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就较为有限。相反,那些在养殖和种植方面的致富能手,对移民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就较为突出。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是实现移民整体生计能力再造的重要途径。一个移民村或移民点,大多数移民是否参与发展产业并实现致富的目标,是衡量这个移民村和小组生计能力再造的重要依据。

根据近三年的持续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在襄阳、随州的非大规模的移民安置点有以下几种发展生产类型:

类型一:外出打工型。此类以襄阳市襄州区伙牌镇老李家村移民点为典型代表。2012年暑期,当笔者带领调研人员赴襄阳市襄州区伙牌镇老李家村移民点调研时,当地的村民表示,由于在老家的时候,大多数家庭没有地,多靠外出务工(南下或回原籍)经商生活,大多数农户不会、也不愿种地。因此,移民将他们的土地流转,收取土地流转金,然后举家外出务工经商(老李家不少移民已经将移民点房子出售),迁至此移民点的41户只有7户33名移民目前在此居住。[11]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此类外出打工型的移民村与襄阳市、随州市的农村村庄外出打工没有多大的区别,外出打工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村里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在此类型中,外出打工的移民有的将土地进行了流转收取土地流转费(如襄州区伙牌镇老李家村),有的仍由家中年迈的老人种植(如襄州区黄集镇富庄村),这样可以确保全家的粮食供应。

这种类型的移民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经济上比以前在原籍稍稍好些,但是并不稳定,经济收入会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波动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而变动不定;二是没有将移民点作为稳定的居住地,他们要么在打工地长期租房居住,要么回原籍买房定居,因此对移民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对此类型的移民要重点做好工作,使他们在移民点“能发展”,进而实现“稳得住”的目标。

类型二:就近打工型。有些移民村距离城镇较近,如枣阳市南城办事处的惠湾社区、惠岗社区、王湾社区和谷城县石花镇大峪桥社区移民点,这些移民点位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附近有比较发达的工业,青壮年移民选择就近打工,在农忙时还可做些农活,同时可以照顾老人和抚育孩子。在这些社区中,青壮年就近打工的比例大约占四成左右,远远高于那些远离城镇的移民点,但是也有不少青壮年仍选择南下务工。

在就近打工类型中,目前在部分移民点出现了一种初具“公司+基地+农户”雏形的经营模式,即农户将其土地流转给公司,公司经营移民的土地,土地经营的风险由公司承担,收益归公司所有,移民从两个途径获得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二是打工的工资收入,前者是财产性收入,后者是劳务收入。在宜城市流水镇移民村引进当地的龙头农业企业——联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袋料香菇,并就近安置移民就业,很多老人、妇女在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12]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提及的外出打工或就近打工,打工者都是青壮年劳力,但在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打工者大多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收入,解决了中老年人搬迁后“吃老本”的现象。

就近打工型移民的收入尚可,收入与原籍收入持平或有所增加,基本上解决了生活问题,对于移民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类型的移民受当地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较大,从而表现出收入上的不稳定,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类型三:小规模发展产业型。此类型以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九仙观村和随州市随县尚市镇尚市店居委会移民点为代表。在此种类型中,当地的移民局和所在的镇政府积极出谋划策,筹集资金,因地制宜,发展大棚种植。在九仙观村和尚市店居委会,移民局每亩大棚种植投入了大约5000元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移民发展基金),另外所需资金由移民承担。尚市店居委会移民、致富能手龚仕军向笔者介绍,目前他种植大棚约10亩,2015年实现了种植葡萄的总收入达10万元以上。此外,目前他还在发展家禽和水产养殖,收入也非常可观。在发展大棚初期,种植规模较小,一些移民持观望的态度,2013年暑期笔者赴该地调研时,大棚的面积只有70亩左右,当时是葡萄种植的第一年,还未挂果。2014年,当以龚仕军为带头人的葡萄大棚种植喜获丰收后,有不少移民开始大棚种植葡萄。2015年暑期,当笔者再次来到尚市店居委会时,葡萄大棚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亩以上。目前龚仕军正在带领大家进一步扩大大棚种植的规模,积极与移民局和镇政府谋划引进光伏发电项目,从而有效地解决大棚受恶劣气候影响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移民是三种类型移民中收入最高的,也是最为稳定的,是使移民“能发展”“稳得住”“可致富”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今后做好移民工作的主要方向。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与当下正在实施的精准产业扶贫的思路和做法是高度契合的。

以上三种类型是襄阳市和随州市移民点的最主要的生计类型。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发展生产的方式,比如家禽养殖、开小商店、开小饭馆、跑货运或客运等,这些方式涉及的人不多,不成规模,不具有普遍的形式和意义,因此,笔者未将这些涉及人数较少、不具有推广意义的生计方式归纳为一种类型。

四、非大规模安置移民的生计能力再造的路径选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拥有人均耕地1.5亩和发展用地0.1亩,非大规模安置点的移民人数不多,土地规模较小且不成块连片,为了更好地再造移民生计能力,必须大力促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转型,必须大力促进由移民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与此同时,移民生计能力再造必须考虑移民文化程度不高、以前掌握的生产技能流失、社会资本有限和发展资金缺乏等特点,因此,必须坚持“以地为本,以农为主”的原则,发展农林种植、水产和畜禽养殖等产业,真正做到每个移民点都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再造移民的生计能力,不断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达致以上目标,结合尚市店居委会移民点的实践,在再造移民生计能力的实践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准产业。这是移民生计能力再造的关键和核心,产业选准了、选对了,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需要移民局、镇政府和移民代表共同商议,综合考虑当地的区域特点、气候条件、生活水平、消费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尚市店居委会在移民局带领下先后赴山东考察葡萄种植、赴宜城考察西瓜种植,在此基础上,选择了部分土地种植西瓜、部分土地大棚种植葡萄套种蔬菜。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和比较,移民最终选择了大棚种植葡萄套种蔬菜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是政府的扶持。政府的扶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上的帮扶。移民局和当地镇政府要操真心,急移民之所急,想移民之所想,帮助移民摒弃传统农业观念和发展模式,走现代农业和规模发展产业之路,尤其是帮助农民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在不少移民看来,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第二,资金上的扶持。移民局和镇政府要用好移民发展基金,帮助移民在发展产业上迈好关键的第一步。尚市店居委会和九仙观村的大棚种植都得益于政府资金上的扶持。三是技术上的帮扶。发展产业,必须得到专家技术上的指导。移民局和当地镇政府要定期、不定期聘请专家进行技能培训,使移民掌握必要的种植技术,解决种植和养殖中的技术难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养殖和种植等方面的培训很受农民的欢迎。当移民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农业方面的专家是他们首先考虑的方案。

三是能人的带动。羊群走路靠头羊,移民村的整体发展,关键是能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华中师范大学邓大才教授回到家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期盼。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挑头‘吃螃蟹’。所以现在农村可能不缺少资金,也不缺少干劲,缺少的只是领头人”。[13]在尚市店居委会移民点,龚仕军就是这样的敢挑头的能人。在搬迁到随县以前,他在河南伏牛山加工玉器挂件,有较广的见识,移居到随县后,他多次联系和请求随县移民局干部,表达带领大家致富的决心和勇气。2015年暑期,我们赴尚市店居委会调研时,随县移民局的领导告诉我们,当年移民没有发展产业时,龚仕军带领大伙拦住来移民点调研的移民局领导和车子,主动要与他们商谈发展大计。而如今,龚仕军带领大家致富了,再次见到移民局的领导时,龚仕军像与家人聊天那样向移民局的领导汇报他们致富后的喜悦。龚仕军是尚市店居委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投资大棚种植,不断学习种植的技术,较好地发挥了能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四是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运转。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移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固化移民的再造生计能力,还必须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合作化水平,公司领办型的专业合作社就是较好的路子。我们在尚市店居委会调研时发现,尽管移民成立了“新希望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移民各家种植葡萄、自行销售,远没有实现专业化的合作。为此,有必要将这种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发展成为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目前,较为普遍的专业合作社有“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就目前非大规模的移民安置点来说,发展此种类型的合作社是移民点产业发展的方向,但是这两种类型的合作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领办型的专业合作社。[14]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湖北今年将基本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工作[EB/OL].(2011-03-28)[2015-09-2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3/28/c_121240807.htm.

[2]聂军.根落襄阳:基于调水工程襄阳移民点的调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7):46-54.

[3]迈克尔·M·塞尼.移民·重建·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4]腾讯网.南水北调首批移民搬迁村村官:搬迁后年年吃老本[EB/OL].(2014-12-22)[2015-10-05].http://hb.qq.com/a/20141222/007314.htm.

[5]赵锋,杨云彦.外力冲击下水库移民生计脆弱性及其解决机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9(4):2-5.

[6]杨云彦.社会变迁、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基于南水北调库区移民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8(11):94-96.

[7]张峻豪,何家军.能力再造:可持续生计能的能力范式及其理论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4(9):42-46.

[8]涂人猛.“平地造新城”:外迁集中安置大移民点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移民安置为例[J].江汉论坛,2013(11):70-76.

[9]新华网.湖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农村移民基本完成[EB/OL].(2011-12-21)[2015-10-05].http://www.hb.xinhuanet.com/zhuanti/2011-12/21/content_24382998.htm.

[10]新京报.襄阳市委常委郭忠:襄阳累计接收南水北调移民5361户[EB/OL].(2014-07-28)[2015-10-05].http://hb.sina.com.cn/news/d/2014-07-28/0803184247_5.html.

[11]襄阳市社区公共服务网.脚踏实地勇闯致富路[EB/OL].(2015-01-23)[2015-10-05].http://www.xysqfw.com/publish/sqnews/201501/23/sq20fw11563669_1.shtm.

[12]楚都宜城网.流水镇移民在家门口打工劲头足[EB/OL].(2014-11-15)[2015-10-06].http://www.yichengnews.com/2014/1115/327863.shtml.

[13]邓大才.真正缺少的是领头人:一个大学教授的农村调查手记[N].光明日报,2015-03-02(4).

[14]宋茂华.资产专用性、纵向一体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解析[J].经济经纬,2015(5):35-41.

(责任编辑:徐杰)

Living Ability Reengineering of Emigrants in the Middle Lin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Based on the Survey of Resettlement Places in Xiangyang and Suizhou

TANG Jinqin1, NIE Jun2

(1.Department of Compulsory Courses, Xiangyang Automobil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gyang 441021,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 Law,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Key words:Middle lin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Emigrants; Living ability

Abstract:The emigrants in the middle lin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resettlement places for five to six years. After the migration, their living ability has been destroyed. In the case of emigrants in non-large-scale emigrants resettlement places, the emigrants are suffering from single income channel, reducing income, increasing rigidity expenditure and deteriorative financial situ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downturn trend in economy, emigrants’ living ability must be reengineered. Developing moderate-scale-operation industry by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engineer emigrants’ living ability. During this process, choosing the right industry, gaining government’s support, driving of the able person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r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the reengineering of emigrants’ living ability.

收稿日期:2016-04-11;

修订日期:2016-05-0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056)

作者简介:唐金琴(1972— ),女,湖北枣阳人,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6-0043-06

聂军(1972— ),男,湖北随州人,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

猜你喜欢

移民
移民男孩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内陆移民(外二首)
移民征迁安置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