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宽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6-03-15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目标教育学生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邢 怡

《大英百科全书》这样写道“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一般意义上的宽容教育可能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体现宽容,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前者是方法,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是教育的实现。整个教育行为在一种理解与包容的轻松愉快氛围中进行,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理想的状态,也许是创造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完美体现和理想图景。

宽容,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成长的力量。宽容的理念应该贯彻到我们教学行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方法技巧。宽容绝不是放松要求,任其所为。宽容是积极地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成长,在肯定中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魏书生老师说过,绝不为难一个学生,也决不放纵一个学生。这是比较实在的宽容教育理念。不为难学生,指的是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阶段性程度水平,不对学生提出过分的,超出其能力水平及努力成果的要求。不放纵学生,指的是在科学地、个性化地制定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后,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落实。我们往往喜欢把目标定得很高,很好听,很理想化,当学生完不成时,就不得不放松对其要求。这种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而是放纵。不为难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对学生的放纵往往起源于对学生起初的为难。学生接受教育,本身就具有不完整,待完善的人格,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社会和家庭不可避免的要在他们身上留下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影响。这是客观事实。面对一些行为习惯糟糕,甚至思想品质有问题的学生,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轻易定性,打入另册。对于一些学困生,也不能一味的拿其与优秀学生相比。如果这样,在教师心中先就埋下了不宽容的种子,“毒树恶果”,教育很难实现和谐。

根据马斯洛的精神需要学说,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没有一个正常的人会愿意屈居人后,甘于平庸。如果抱着宽容态度去看,后进学生如果表现出不以为耻,甘于落后的态度,原因无非四种:一是胸有成竹,早有其他个性化出路。要么另有特长,要么父母早已妥善安排,注定今生不走寻常路(这类学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当下背景下并不少见);二是思想懵懂,未意识到严重性,处于傻乎乎的蒙昧状态;三是内心痛苦,故做强硬;四是心灵扭曲,处于病态状况。第一种需要理解和支持,第二种需要点醒,第三种需要感化。对于前三种学生,如果我们抱着宽容的心态,不把其当作异类,不损害其自尊,深入其内心,是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人生规划,最大程度地完善他们的人格素养,实现教育的要求的。实际上我们所面对的后进生往往前三类居多。而第四种学生,在社会机构和教育分工缺失的现状下,更需要我们充分体谅到他的痛苦,在其现有基础上尽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一个人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中一般面对三种境遇:一是顺境,预期目标大大低于实际实力,目标很容易完成。二是逆境,目标略高于实际实力,需要挑战自我方能实现。三是绝境,实际实力根本无法达成目标。真正的宽容教育可能是半数提供顺境,半数提供逆境,尽量不提供绝境吧。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特点是讲究结果,讲究科学的方法,普遍的规律。艺术的特点是讲究过程,讲究个性化差异化。逆境绝境的分野也许对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如何把握得当可能既需要科学的方法,也需要艺术的拿捏。

人在潜意识中总有追求完美的趋向,老师更是如此。总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完人。但是,这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违反基本规律。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有的学生可以要求其成绩进步,努力学习,有的学生在特定的阶段只能要求其做个好人;有的学生在特定阶段则只能要求其不做坏人。这不是消极放弃,而是真正的对学生严格要求,积极培养。难道承认学生的品质恶劣就是不负责任,口口声声说学生都是天真无邪的反倒是真正的爱学生么?难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老师消极怠工不宽容,一刀切反倒是对学生的肯定和宽容么?房龙在其名作《宽容》中指责道:“如果有人向他们提到宽容,他们还会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不体面地承认自己道德观念衰退。”“相信每一个学生在科学的综合教育下都会进步”,不吹牛皮,才是对学生最实在的宽容和爱。盲目高标准,揠苗助长,是在搞教育大跃进,高标准实现不了,小小进步也被扼杀了。盲目唱高调,是对学生的最大不负责任,也是最大的不宽容。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一个图景:把一群儿童封闭起来,只教给他们真理,按照理想模型来塑造他们,结果取得了教育上的极大成功。可问题是任何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他们的头脑中可否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人格模型?假使我们具有上帝的力量,能够按照我们的心中所想来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谁敢说塑造出的人格是健全的?单纯的真空世界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谁又能强行规定学生的发展方向,或是仅仅因为学生学业不通就判定学生必定人生失败呢?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宽容的对待学生,也希望学生学会宽容,师生关系和谐,其乐融融。但在这样一个口号和理念满天飞的时代,房龙的另一句话时时在我耳边敲响警钟;“许多好人直到最近还生活在愉快的幻想之中,认为发展是一种自动时针,只要他们偶尔表示一个赞许,就不用再上发条,这想法似乎太可怕了。”其实也许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是好的,都是真理,但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名词、一句口号、一场运动,而不去真正的相信它,落实它,让它真真正正内化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它永远只是一个名词、一句口号、一场运动而已。作为一名经验尚浅,但深深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深知任重道远,唯有只争朝夕。

猜你喜欢

目标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