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基于环渤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6-03-15王学箭
■ 王学箭
FDI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基于环渤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 王学箭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国际投资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存在着较多争议。本文就这一问题利用环渤海地区2006-2013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 “熵值法”构建当地环境污染指数,对该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等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FDI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污染。
FDI 环境污染 环渤海地区 熵值法
近些年,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饱受着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痛苦。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外商直接投资 (FDI)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也一直是最近几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环渤海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举足轻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明显,尤其是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成为热点,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更是频繁。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 (FDI)与当地的环境污染是否存在着一定联系?笔者发现,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是基于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对分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该问题出发,利用环渤海地区2006-2013年相关数据来分析环渤海地区FDI与当地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试图为环渤海地区吸引外资、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献综述
Mani和Wheeler(1998)认为FDI所带来的经济行为具有规模递增的效用,当地引入的FDI越多,经济规模效益就越大,进而FDI通过提高当地收入水平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污染天堂”假说也只是暂时现象。Letchumanan和Kodama(2000)指出FDI可以通过引进母国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改进东道国的环境福利。Taylor(2004)则认为发展中国家较为宽松的环保管制是吸引FDI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可以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给东道国带来环境污染与破坏。
任重、周云波 (2009)利用1981-2005年间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数据,建立平面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并没有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而上升,国外污染产业转移没有发生在该区域。俞树毅、高峰、张燕 (2013)分析了环渤海地区的投资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认为环渤海地区的投资与环境产生了良性互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呈负相关关系。余静文、王勋 (2009)分析了我国FDI与二氧化硫、工业固体烟尘和工业废水3个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地区间面板数据,得出FDI与GDP同步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环境污染的加重。张宇、蒋殿春 (2013)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转移高污染产业的同时促进着当地环保技术的发展。李子豪、刘辉煌 (2012)利用2003-2009年间我国220个城市的FDI和环境数据,检验了FDI对环境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存在门槛效应,且在较高收入及较低收入时,FDI与环境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包群、陈媛媛、宋立刚 (2010)通过将外商投资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与收入效应,指出一方面外资的进入扩大了东道国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出水平,因而将导致更多的污染排放,尤其当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型行业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东道国居民收入水平,东道国污染税率的上升将迫使企业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污染治理活动。卢进勇、杨杰、邵海燕(2014)提出FDI与当地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制约性,通过这两种污染物的测度来研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文献的分析,当今关于FD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于两种对立的观点,即 “污染天堂”和 “污染光环”两种假说。外国学者沃特尔在1979年指出,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在本国面临着严格的环境要求标准,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资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宽松的环保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就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即所谓的 “污染天堂”假说。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一些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也在进行转移,东道国通过引入FDI来获得先进技术,以此提高当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通过不断的示范效应和技术溢出,进而改善东道国的环境情况,也即 “污染光环”假说。笔者从环渤海地区出发,探索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所呈现的关系,以期对上述两种假说进行验证。
变量描述与模型选择
本文选取了环渤海地区2006-2013年的相关数据构成面板数据,文中的环渤海地区具体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和内蒙古7个省市自治区。本文采用 “熵值法”来划定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这六大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比重,构建了环境污染指数 (Y),其中这六大环境污染测度指标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由于工业废气排放量与其他5个指标在测量单位上难以统一,本文采用其他5个指标构建环境污染指数 (Y);在本文中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X1)作为解释变量,2005-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均来自Wind数据库。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比在环渤海地区有着更真实的效用表现,并且在计量上也更准确,所以采用FDI实际利用额而不是其他指标。为了更准确得到FDI与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了增强分析的稳健性,在回归模型中加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X2)、第二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 (X3)和人口密度(X4)这3个相关控制变量。
(二)模型选择
根据以往文献的经验,为了实证分析的稳健性,选用双对数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构建模型如下:
上述各种模型中,Y表示环境污染指数,X1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X2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3表示第二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X4表示人口密度。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环渤海地区内部各省市自治区的环境污染指数差异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在地缘分布上比较集中,环境污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统一。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上,该地区的各省市自治区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说,北京和天津有较大的优势,而内蒙古和山西则相对较低。在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后,56个观测值的差异有了明显的下降,其数值分布也较为均匀。
1)对照。为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但是语义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列在一起,该种修辞格为对照或对比。对照不是指出事物的相似处,而是指出其差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
通过对变量相关关系的检验,笔者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X1)与环境无染指数 (Y)有较高的相关关系,数值为-0.5069,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都比其低。与此同时,我们通过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接近于1,且最大值没有超过10,这就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实证结果
根据本文先前设定的6个模型,得到表3实证结果。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在模型(1)中,环渤海地区的FDI实际利用总额与当地的环境污染呈负相关,当FDI实际利用总额每增加1%,环境污染指数就下降0.0332882%,并且这个结果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由于环渤海地区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生产工艺,这有利于当地重污染企业得到优化升级。模型 (2)是把模型 (1)中的X2变量换成了X3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FDI实际利用总额依旧与环境污染指数呈负相关,且显著,但数值影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X3变量的引入,且变量X3与环境污染指数的关系在1%水平下显著。环渤海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煤炭等重污染企业为主,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势必对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模型(3)依旧是单个变量的替换分析,把模型 (1)中的X2变量替换为X4变量,这时的FDI实际利用总额与环境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下降,但是没有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 (4)是在模型 (2)的基础上加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X2)变量,FDI实际利用总额每增加1%,环境污染指数下降0.0309872%,与前三个模型基本保持一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每增加1%,环境污染指数上升0.0276819,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双向因果的关系,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也肯定会不断增加。第二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旧与环境污染指数呈正相关,且十分显著。模型 (5)是在模型 (4)的基础上,把第二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 (X3)替换为人口密度 (X4),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密度与环境污染指数呈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一种较好的解释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一般都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类地区有较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较严格的环境监督体制,对企业的节能减排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模型 (6)是综合了前五个模型,把各个控制变量都引入其中,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FDI实际利用总额与环境污染指数的关系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显著性仍然很高,FDI实际利用总额每增加1%,环境污染指数下降0.0167512%。在这个模型中,各个控制变量与环境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与前五个模型保持一致,在数值上也基本相同。除变量X3外,其余两个控制变量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以上6个假定模型的实证分析,FDI实际利用总额与环境污染指数均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数值大小稳定,除模型 (3)外,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在模型 (6)中,关键变量和控制变量有着较高的显著性,对环境污染指数的变化有着更强的解释力,所以模型 (6)能更全面的解释FDI实际利用总额与环境污染指数直接的关系,即模型见公式1:
公式1:
结论与对策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得出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指数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FDI的引入有利于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的改善,这一结果同一些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高效的环境治理技术。在环渤海地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区域产业的结构得到不断的升级与优化,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广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环渤海地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本文也可以看到, “污染天堂”假说在环渤海地区并不成立。因此,环渤海地区应该继续坚持大力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当然,对引入的外资企业也要进行设定生产技术和环保能力的要求,避免环境受到污染为此,要采取多方面相关措施。
第一,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准入政策,加强对外资的合理引导。在FDI的大量涌入环渤海地区的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完善准入制度,避免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对外资 “来者不拒”,政府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进行高技术含量、低污染排放的生产研发,对外资企业的环保要求也要进一步提高,同时鼓励那些环保规格较高的跨国公司在国内进行推广环保技术,使其在国内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政府在对外资进行引入审批时,做好企业调查,对一些可能带来环境破坏的外资企业进行事前预防,具体到项目时,要明确规章制度,对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的项目要及时制止。
第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保障有序的竞争秩序和良好的竞争环境。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势必与当地企业产生竞争关系,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一个有效有序的竞争制度,外资企业可以促进当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当地企业也可以促使外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下,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都可以对当地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通过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外资企业在当地尽快生根落地,资本的逐利性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国际资本,更是哪里有利就流向哪里。环渤海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时,宁可数量少,也不能让外资在当地漂浮不定,要尽可能让外资项目落地生根。促进大量的外国投资项目在环渤海地区生根,仅仅依靠优惠政策和补贴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培养一个好的市场,尤其是需要改善要素市场,提高市场的长期发展空间。在外国投资者看到未来和长远利益进行投资时,也愿意投资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也同时实现中外双方的双赢的局面。
第三,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投资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地政府在关于环境污染与治理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在弥补相关法律缺失的同时也应逐步与国外的环保标准相接轨。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使其既有防治环境污染的功能,又能对自然资源提供保护,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在环境保护的原则、制度方面增加资源保护的内容,使得这部法律真正起到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作用。在不断加大引入外资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做到引入与监管并重,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Mani,M.and Wheeler,D.In Search of Pollution Havens Dirty Industry in the World Economy,1960-1995[J].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8(3).
2.Letchumanan,R.and Kodama,F.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ollution-haven Hypothesis and an E-merging Trajectory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J].Research Policy,2000(29):59-79.
3.Taylor,M.Unbundling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Advances i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04(2):Article8.
4.任重,周云波.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污染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
5.佘雪锋.中国16个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利用外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
6.包群,陈媛媛,宋立刚.外商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吗?[J].世界经济,2010(1).
7.卢进勇,杨杰,邵海燕.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中国环境污染——基于249个城市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4(4).
8.李子豪,刘辉煌.FDI对环境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中国220个城市的检验[J].财贸经济,2012(9).
9.余静文,王勋.经济增长、FDI与环境——基于中国地区间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前沿,2009(8).
10.俞树毅,高峰,张燕.经济增加、投资结构与环境效应——基于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6).
11.张宇,蒋殿春.FDI、环境监管与工业大气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贸易与环境,2013(7).
责任编辑:陈秀丽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