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

2016-03-15范树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整体马克思主义

范树成

·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

范树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种构成性和生成性整体,而不是一种不含任何元素的、不可分解为部分的抽象的、绝对的整体。这就决定了从研究的方法论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既要进行宏观的整体性研究,又要进行微观的组成部分的研究,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做到研究内容或对象的全面性、研究视角的多维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路径的综合性,并且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都要以整体性为指导。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进行微观研究,就整体而研究整体,我们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具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整体性研究就会流于空泛;而如果不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我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体现的整体性特征,也就无法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论

目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许多研究,但对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却较少探讨。“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本性。问题的整体性内在要求用整体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1]6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

整体性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的指导思想或原则。如果不在整体性原则指导下进行研究,我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组成部分,也就无法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进行微观研究,我们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具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视角、论述其基本原理和观点的维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需要研究内容(对象)、视角、方法、途径等的全面性、多维性、多样性、综合性。全面性、多维性、多样性、综合性研究虽不等于整体性研究,但是离开了它们,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就不能深入,甚至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研究内容的全面性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的具体对象、内容必须全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统一

这种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共时性结构研究与历时性(形成发展)结构研究的统一,它要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构成整体性与生成整体性。

横向研究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的共时性结构,即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的整体性,它包括要素结构与层次结构。

就要素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不同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构成性整体。在其构成性要素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主要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否认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对这三个学科的研究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内容除这三个方面之外,还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学、法学、生态学等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还必须通过对这些学科的整合研究来揭示。过去,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我们分门别类地研究这些学科,忽视了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整体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要求我们跳出过去分门别类研究的窠臼,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这些不同的学科。

从要素结构的另一维度即形式上看,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的著作、思想与恩格斯的著作、思想构成的,是二人共同创立的,是对二人著作与思想、观点的概括和统一。马克思的观点和恩格斯的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其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同一问题论述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有时强调这一点,有时则强调另一点。只有将马克思的著作、思想与恩格斯的著作、思想整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才能得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认识,避免将马克思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思想对立起来。

就层次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具体论断三个层次构成的完整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断,更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将其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它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居于最高层次,也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地位次于方法,它们也是必须坚持的;第三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的理论和概念,它们通常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构成层次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构成要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地位,从而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精髓;使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避免将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语境中或针对具体问题得出的一些个别的、具体的结论当作一般的观点、原理而到处套用,以其裁剪现实生活;有助于避免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产生。

纵向研究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性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历时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整体性。这种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经历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是由其在尚不成熟的阶段提出的一些观点发展而来的。因此,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就既要研究“晚年马克思”,也要研究“青年马克思”,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思想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将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有利于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过程,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或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另一观点,避免“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的对立、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对立。

从历时性的发展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性研究必须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研究列宁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机地整合起来。这种研究可以有力地批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

2.认识论、价值论与生存论研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认识论、价值论和生存论的整体理论。在认识论维度上,它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价值论维度上,它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路径,具有阶级性和先进性;但同时,它也是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和思想武器,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揭示了整个人类实现解放的道路,具有普遍性。在生存论维度上,它揭示了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指南,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就是由认识论、价值论和生存论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建构起来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三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普遍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正是由于它的科学性,才凸显了它对无产阶级、对人类的价值性和它的普遍性,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性。将认识论、价值论与生存论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整体性。

3.本体论、传播论与运用论研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得出的理论和观点,也包括关于这些理论如何传播才能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掌握的理论,还包括关于这些理论如何运用或指导实践的观点,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如何对待、如何传播和如何运用他们的理论是非常重视的,有过许多阐述。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433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3]68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742-74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创新;不要教条地对待他们的理论;这些理论不是靠硬性灌输而是要通过人们的亲身经验使其理解和掌握,这样它们才能深入人心。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如何对待、传播、运用这些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我们要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只有坚持这三个方面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才不会仅仅停留于书本上,才能有效传播并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被正确、灵活、创造性地运用,体现其指导性和实践性。

4.大众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研究的统一

从存在形态看,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形态”“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的有机统一。[1]8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生存状况与未来命运,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呐喊,是人民大众求解放、求发展的理论指南,具有大众性。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是由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构成的严谨、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至高的学术性。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和“大众形态”的研究就失去了知识基础。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形态”和“大众形态”,“学术形态”的研究就失去了价值。而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它就会成为只被少数人掌握的“学术”,就难以掌握群众,无产阶级的运动就会成为少数人的运动,“政治形态”也就失去了最终指向。另外,“大众形态”“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必须将其大众性、政治性与学术性整合起来。这种整体性研究,有利于驳斥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仅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或者学说来对待,有利于批判否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歪理邪说,有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需要多个研究视角的整合,研究视角应具有多样性与整合性。“所有的阐释必然都与某个人的视点有关,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假定、价值观、偏见和限制等,为了避免片面性和偏袒的观点,人们应该学会利用各种视角和解释为知识服务。”[4]因为“‘一个视角是一只眼睛,一种看的方式,一个人所拥有的视角越多,他能够任意看到的东西就越多,他对待特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就越好’。一个人要避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就应当学会‘如何运用多重视角和解释所用的知识’”[5]。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许多学科的庞大的、系统的体系。过去,我们以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理论体系为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其实这是误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为了批判杜林而作的,是针对批判的对象,即杜林向马克思主义发起挑战的三本著作——《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与《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而确定的理论体系。因此,不能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为依据确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就仅仅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容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外,还包括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学、法学、生态学等学科。因此,仅仅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学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是狭窄的。要研究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突破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超越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学科限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方法,从不同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并整合这些研究结论,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研究视角的整体性还意味着,对于马克思主义著作要同时运用多维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当然,这并不是要拒斥单一视角的研究,为了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理论,需要运用单一学科视角进行解读。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运用某一学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也必须考虑其他学科视角的运用,整合其他学科,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否则就会肢解马克思主义,造成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狭隘。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创新。”[6]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这些方法都应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中,除运用传统方法外,下面这些方法也值得尝试运用。

复杂性科学方法。复杂性科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复杂性科学认为,系统是非线性的,因此,在研究中不能将研究对象分为若干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叠加,得出对研究对象整体的认识,而只能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复杂科学的“突现论”认为,事物的性质不等于其组成要素的总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事物的性质是不能从组成元素的性质中推出来的。因此,研究事物不仅要关注其组成部分,而且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复杂性科学方法力图打破传统的学科之间的界限,寻找其相互联系的统一机制。复杂性科学方法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是由不同的学科有机组成的,但其整体的性质并非其组成部分的性质的简单叠加,因此,对于其整体的性质不能只通过研究其组成部分得出,而必须注重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以及每一学科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就需要运用复杂性科学方法,将哲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自孤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问题哲学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1]6。因此,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全息思维方法。全息思维方法是由全息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息摄影技术和全息生物学的问世,全息论作为一种理论诞生,全息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被揭示出来。全息论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具有整体的性质和作用,信息的部分映现着信息的全体,部分或要素是整体的信息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不仅部分处于整体之中,而且整体也处于部分之中。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认识部分来认识整体,通过阶段来认识过程,即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运用全息论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全息思维方法。运用全息思维方法认识问题,既可以使我们超越只看到部分的还原论,又超越只看到总体的整体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范畴的确定就是运用全息思维方法的结果。马克思将商品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认为它内在地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将其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的信息元,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实际上,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其主要组成部分都蕴含着这一理论整体的基本特征,都从不同侧面、维度和层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征。恩格斯指出,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7]。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也需要运用全息思维方法。按照全息思维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通过某一或某些学科认识整体的马克思主义。

总体性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总体性,马克思也是运用总体性方法研究问题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8]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指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本质。”[9]卢卡奇也将总体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理解人类的社会生活,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总体来认识,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方法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总体性强调整体性。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主张整体优先于部分,要以整体统率部分,要将部分放到整体中去理解和把握,反对孤立地研究部分。另一方面,总体性强调生成性。从事物的发展看,主张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必须结合其发展进程,弄清其来龙去脉。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中,我们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用总体性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横向的维度来看,在对社会的研究上,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对人的研究上,马克思主义将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纵向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现象放在总体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将人的总体发展即全面发展及社会的总体进步作为无产阶级的使命。当然,总体性方法也并非完全抛弃分门别类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必须在总体性的指导下进行,必须与总体性相联系。

四、研究路径的综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也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实践解读,并将其有机地综合起来,相互印证,互为支撑,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文本解读路径。马克思主义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因此,要准确地、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进行解读。文本的解读需要正确的解读方法。第一,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要忠实于原文。要从马克思主义文本得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引用他人的观点去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因为这些观点可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或是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误解、曲解。带着这样的观点去解读文本,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更不能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嫁接给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观点。第二,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解读中就不能孤立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某句话、某一节,甚至某一章、某一著作,而要联系上下文,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语境、针对的对象,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历史进程,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要联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第三,批判地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解释学是对文本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方法。尽管解释学中有一些观点存在问题,但是它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于文本解读还是有借鉴价值的,如“解释学循环”方法。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时,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来理解它的整体,通过理解它的整体来理解它的部分;在理解整体中理解部分,在理解部分中理解整体。

实践解读路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同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也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形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整体性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整体性实践经验的理论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源于无产阶级实践的整体性。无产阶级的实践是整体性的实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斗争。无产阶级的整体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整体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根源于人类实践的整体性或感性具体的整体性。”[10]正是由于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真理及其检验的根源,论证了真理与价值、理想与现实、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等的统一性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学说和思想武器。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必须运用“实践思维”,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实践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而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涉及诸多关系的整体性的活动,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考虑整体的解决方案。只有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成功地进行实践,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实践整体性还体现为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从实践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还包括用发展着的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的整体性。这种研究是从纵向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生成整体性进行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实践解读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助于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关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借鉴性解读路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马克思主义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解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尽管其理论观点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一些观点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态度、视角与方法等还是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具有借鉴价值的。我们应批判地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研究方法,这样才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就值得我们批判地借鉴。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反对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于对苏东剧变的反思,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反对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抽取出来,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把马克思主义“工具化”,是一种“工具理性”思维,会肢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事业贻害无穷。第二,在研究取向上,强调联系实际。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主张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与现实联系更密切的特点。他们认为,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失败的原因就在于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主义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发展。因此,他们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社会现实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的趋势,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反映现实,其理论也应是整体性的。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主张跨学科的“总体性研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卢卡奇等就主张对马克思主义运用“总体性”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强调跨学科的总体性方法的运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应被机械地划分为各个学科,将某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中抽取出来必然会曲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被肢解,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所以他们主张马克思主义研究要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出“学科间性”,将经验分析、理论分析和政治分析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解读路径应是上述三条路径的有机整合。在具体研究中,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可以侧重某一路径,但是切勿忘记对这些路径进行整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考虑实践解读,联系实际、实践,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同时,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批判地借鉴可取因素,使这些研究相互补充、印证、支撑,从而得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认识。

[1] 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J].哲学研究,2012(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7.

[5]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2.

[6] 肖巍.创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角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5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2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9]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6.

[10] 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探索,1999(4):19.

(编辑:蔡万焕)

范树成,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马克思整体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