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016-03-15袁银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特色

袁银传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袁银传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就其实践基础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经验和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就其实践基础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经验和智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理论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理论创新肇始于时代提出的问题。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主题、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范围内,由世界主要矛盾以及主要力量对比所决定的,集中反映历史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且对历史时代的未来走向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所谓时代潮流,则是由历史时代的主要矛盾决定和推动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它是由时代主题在实践层面的展开而形成的。所谓时代精神,则是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在精神层面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方向。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和革命而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历史新变化,中国共产党要反映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解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局面,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借鉴其他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敏锐地观察到世界历史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并且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制定国际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和价值选择。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3]961985年3月,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再次强调:“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3]105此后,邓小平对世界主题问题作过多次阐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对当今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作了新的科学论述,对和平与发展的思想作了新的发展。党的十四大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称作“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一直沿用“当今时代主题”的说法。“时代主题”强调世界要和平、人类要发展、国家要合作、社会要进步是时代潮流,强调虽然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是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和理论概括,深刻概括了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与合作”。将“合作”作为世界潮流与“和平”“发展”相提并论,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科学思维和理论自觉。“和平、发展与合作”正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既然“发展”是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我们就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可见,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和谐世界等若干重大战略思想,正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谋远虑、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作了新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概括。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将“共赢”与“和平、发展、合作”并列并且作为落脚点,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

历史是人的活动在一定时间系列的展开,是由过去、现实、未来构成的“时间之箭”。反思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实、开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以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特别重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吸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不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左”的口号,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毅然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既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又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价值,同时坚持和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实现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汲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深刻表明:20世纪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成功的,苏联由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由沙皇俄国时期落后的封建小农国家一跃成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列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苏东剧变之后的俄罗斯,由于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直到普京执政之后恢复了社会主义的某些优良传统,国民经济才得以恢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与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分不开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3]272。

中国共产党人既注重对自己过去的历史经验和国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更注重对自己当下的、现实的、鲜活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也是理论创新的活水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时、科学地总结实践经验,解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

科学判断并且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上,邓小平总结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科学判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最大、最基本的国情;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5]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6]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同时又指出,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这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开放、谋划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它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及对其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多年来,中国的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一路高唱凯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再到“一带一路”发展新战略,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使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和形成,又在这场一路凯歌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经验和智慧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和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掌握群众,根本原因在于它既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高度科学性;又代表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彻底革命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时就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283毛泽东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8]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9]习近平也以朴素的语言反复强调:“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0]45

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正是准确反映和表达人民愿望与利益诉求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身利益、创造美好未来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创造。改革开放是人民的选择,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集中表达。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人心。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3]59在著名的南方重要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主政十三年期间集中思考和深刻论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洞察全局,抓住了“民生”这一人民群众最为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物质财富比较丰富了,但如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矛盾凸显出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群众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但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状况;经济增长了,但却以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为代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渴望共享发展成果,渴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渴望社会道德得到提升,渴望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保护,渴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进步。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鲜明价值导向。只有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才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作用。在阐释“中国梦”时,他特别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1]这一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12]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13]“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10]48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群众不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而且也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价值享受的主体。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10]15“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15]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切实把人民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2-1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9]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255.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12]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7-24.

[13] 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的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3).

[14]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15]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编辑:李蕉)

袁银传,哲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