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2016-03-15郭子豪
郭子豪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当代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郭子豪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由于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盲目移植西方大学制度、人文素质教育过于形式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现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从更新办学理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寻求解决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困难的途径,对于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经典阅读
0 引言
如今,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相当多的弊病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人文素质缺乏征”越来越严重。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民族精神淡化、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大家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中国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求摆脱目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困难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1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和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1]。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诸如战争、环境破坏以及自身认同危机等巨大的灾难和威胁。如果说科学技术决定着人类发展的速度,那么人文素养就决定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力量,肩负着延续新世纪人类文明的重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2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教育其本质要求是促进人类个体的健康成长,是对生命的启迪,是人类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其本质要求是促进人类个体健康成长。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这种讲求实效、要求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实用教育思想成为了当时教育界的主流思想。这种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种调整却给中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使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重理工轻人文”的结构失衡现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广大学子奉为至理名言。的确,以工具理性主宰的高等教育曾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济与技术的功利目标却导致了高等教育的量化,导致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决定了当今高等学校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又要塑造学生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人文精神。事实上,人文素养提升与技术能力的进步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
1.3人性自身的必然要求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人类的理想追求是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同等满足。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类需求体系中的低层次的需要,精神需要则是人的高层次需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是大学生完善自己、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这种完善和追求则是人的本性使然。
2 当代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当下提出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将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通过言传身教、环境熏陶,使哲学的思辨与睿智、文学的灵气与秀美、历史的真实与广博,内化为青年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选择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知之甚少,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相对模糊;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地位逐渐下滑,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少。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代高校中陷入困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过度强调科学教育,挤压了人文教育的生存空间
18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爆炸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的价值在教育领域中日益凸显[2],并成为教育的主流。人文不同于科技,尽管对社会发展起着价值导向的基础作用,但这种作用却以隐性状态存在,其效果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面临着国际科技迅速发展和国力激烈竞争的全球性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国家在发展规划上会更加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和地位。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属性,它与讲究效率、充满竞争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难以调和。因此,追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容易过度关注科学技术教育,将衡量教育效果的指标量化。这样,人文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被套上了与之并不匹配的技术化的衡量标准,其陷于困境成为必然。
2.2对西方大学制度的盲目移植与中国国情并不完全匹配
中国真正拥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一百多年前处于落后地位的清朝。因为科学技术落后的事实,即使再保守的士大夫都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方的大学制度由此被顺利移植。这个时期,西方教育的主流是科学教育,而这一主流又很迎合中国当时急切想“富国强兵”的需求,因此“西学东渐”很快成为当时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观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校基本上用思想政治课取代了文化素质课,直到今天,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功利性的弊端。
2.3形式化与知识化背离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灵的对话、感情的交流。人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感悟”而不是“推理”。因此,在人文素质教学当中,讨论、对话和反思的教学方式应该贯穿始终。反观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现状,可以发现,长期以来知识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情感教育只作为附属,被边缘化。教师讲授的人文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书本上、课堂上,而不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生搬硬套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人文学科的地位很难被确立,而且这其实也是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知识的灌输,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却被忽视。因此,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到处充满量化评估的教育体系中不可能被重视,也不能真正触及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更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结果,只能是留给学生一些碎片化的人文知识。
3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3.1更新办学理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所以应该将人文教育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将它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附庸于所谓的专业教育之上。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必须具有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左右。人文学科的水平决定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品味和层次。如果大学随波逐流、急功近利,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出现人文精神的衰退,不但有伤高等学府的元气,最终也会损害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整个民族的振兴的大业[4]。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包括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教养,才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所以,大学的任务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的人,具备健全美好人格的人,拒绝浅薄和粗鄙的人,一个虚怀若谷、思想独立的人。
3.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基本课程与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兼容,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著名学者甘阳指出:整个20世纪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不管如何变化,始终围绕一个“纲”和灵魂,这就是通识教育基本课程设置是以巩固学生的“西方文明认同”为目的的,整个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一整套的“西方文明”课。即美国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其核心和灵魂实质是他们的“经史传统”,是以阅读西方历代经典著作为课程主干,而不是随随便便地讲述一些当前流行的东西。而在我国,整个社会大环境和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导致一些学生重实用、轻精神。他们认为学习专业必修课程的时间已经十分紧张,对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分出精力来顾及,人文素质的提升远不如专业课成绩、奖学金和证书来得实在。人文素质教育若不抓住根本,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功,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要有效落实传统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构建完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改变那种过分专门化的分科教学常态划分,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5],为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3.3大力推行经典阅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若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大力开展对经典的阅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从人类的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从古人那里获取智慧。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形成互补。我们应当通过经典阅读的推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青年人进行熏陶,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含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及人文素质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完善,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6]。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海报等形式,进行人文思想精神的宣传,定期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讲座、读书会、文学沙龙等,以此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古人讲,环境的教育胜于言教,尤其是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需要我们身在其中、时时浸染才能有所体会。所以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 结语
如今,许多专家学者也逐步认识到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关注,但力度仍显不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必然需要。我们应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高度上,进一步加强当代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有知识、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的新时期大学生。
[1]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95.
[2]郭建平.浅析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创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6-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4]张翼星.和青年朋友谈人文素养[J].高校辅导员,2015(5):3-6.
[5]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5-10.
[6]韩岳峰.大学课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6(1):71-72.
[责任编辑冯峰]
Exp loration o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GUO Z i-hao
(School of Humaniti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Henan,China)
Due to the unbalanc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blind transplantation of the western university system,formaliz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other factors,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lleges.Aiming at this situation,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se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seeks for solution way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difficulties in present colleges from several aspects,such as to update the school management theory,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Colleges;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teaching system;classic reading
G455
A
1008-486X(2016)02-0068-03
2015-12-07
郭子豪(1987-),男,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