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端午节看杜诗在韩国、越南和日本的传播*

2016-03-15张思齐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2期

张思齐



从端午节看杜诗在韩国、越南和日本的传播*

张思齐

[提 要]在杜诗中有直接言及端午节的诗篇,它们反映了杜甫居官必忠心尽职的儒家正统思想。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尽管如此,人们大都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民众悼念投江自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而此节所反映的主要为楚地的民俗。韩民族重视杜诗和端午节,其根本原因在于韩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孝道。孝和忠是两种密不可分的人伦品质,移孝可作忠,忠者必尽孝。越南民族重视杜诗和端午节,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的风土与楚地类似。在杜诗中有许多言及楚地的诗篇,它们反映了杜甫对楚地的深刻认识和对屈原的人格体认。大和民族重视杜诗和端午节,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屈原赋传入日本甚早,而且杜甫与屈原具有人格上的一致性,俱为文学成就杰出的忠臣。

[关键词]杜甫诗 端午节 韩越日 传播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杜诗比较批评史和杜工部集英译”(项目号11BZW0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杜甫、端午和诗篇

1961年12月1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主席团会议上,决定将杜甫列为1962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人中仅有几位人士享有如此殊荣。

每年农历5月5日,各地人们过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自夏、商、周三代的夏至节。在端午节,人们除了吃好喝好玩好,还要举行各种仪式。在古代,端午节的仪式,多为祈求农业丰收。由于农业离不开雨水,而龙是兴云布雨的灵物,因而端午节与龙有关。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端午节形成之后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并传播到周边国家,成为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的重要节日。

早在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屈原便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爱国恳切,志不得伸,不得已投江而死,自斯后与龙相伴,据信已变质为神,因而在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逐渐融入了纪念屈原的内容。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①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也是对待祖国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爱国主义还是一种最重要的个人品质。世界各国文学无不歌颂爱国主义。时至今日,在我国端午节已演变为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了。

由于中国文化的强大辐射力,杜甫属于中国,杜甫也属于是世界。由于中国文学的优势品位,杜诗属于中国,杜诗也属于世界。法国文学批评家谢弗勒(Yves Chevrel)指出:“比较学家势必要和其他文化发生关系;由于他亲自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经历这些文化,这样也许能够保证他会拥有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相对性的禀赋。”②当今世界已非西方一方独大,而是一个人类行为多样化普遍得到承认的世界。二战以来,东方已经与西方同领世界文化的风骚。以东方文化为基盘来审视杜甫和杜诗,可以将杜甫和杜诗看得更为真切。以世界文化为基盘来审视杜甫和杜诗,可以全面把握杜甫人格和杜诗艺术的精髓。

在杜甫的诗歌中,有直接言及端午节的诗篇。清代仇兆鳌详注《杜诗详注》卷六《端午日赐衣》写道: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③

杜甫于乾元元年(758)5月作此诗。在我国古代有个习俗,在端午节那一天皇帝赐臣子宫衣。皇帝仅一人,臣子却众多。臣子获得皇帝的赏赐,其机会非常少。一般说来,只有近臣才能获得皇帝的赏赐。况且宫衣是较大的物件,因而获此者感到莫大的恩宠和荣耀。皇帝赏赐臣子宫衣,为何定在端午节这一天呢?笔者认为此习俗隐含着对屈原的追忆和缅怀: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屈原是伟大的忠臣。近臣获赐宫衣,自然要表示感谢。杜甫《端午日赐衣》诗,宛如近臣写给皇帝的一封感谢信。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尚在左拾遗任上。左拾遗属于近臣,故而杜甫也获赐宫衣一袭。然而,不久之后杜甫就遭到贬斥了。杜甫明知自己即将遭到贬斥,却写下了这首诗。这说明杜甫具有一片忠心。

在杜甫的诗歌中,还有一首诗也直接地言及端午节。清代仇兆鳌详注《杜诗详注》卷二一《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写道: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④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在江陵作此诗。这年初夏,江陵节度使卫伯玉派遣向萼入京进奉端午御衣。大臣向皇帝奉献珍贵物品,这是古代表示忠心的方式之一。这件事情使得客居江陵的杜甫,想起乾元元年自己获赐宫衣一事。他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之三评论这首诗说:“垂老作客,情所必至,而神味正复翩翩。”⑤这一年杜甫已经57岁,正处于人生苦旅的最后一程。杜甫做出峡之游,茫茫然漂泊于荆湘之间。两年后,杜甫就去世了。诗中的“尚书”指卫伯玉。广德二年(764)七月,卫伯玉因平息吐蕃寇乱有功,加检校工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向卿”指向萼。至德年间向萼扈从肃宗在灵武,有功勋。“向公”指向萼的哥哥,他也是忠臣。卿家兄弟,指向萼和他的哥哥,他们功名震天下。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寸心赤”。人生匆匆,此时杜甫已是漂泊在碧波上的一介过客了,但他仍然忠心一片。杜甫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基本格调,民生的一切大都在他的诗歌中有所反映。杜诗以创作题材广泛而著称,在杜诗中有直接言及端午节的诗篇,这是毫不足怪的。

端午节不仅是流传在居住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的重大节日,而且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朝鲜、韩国,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二、杜诗、端午和朝鲜

大韩民族重视杜诗和端午节,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韩民族,尤重孝道。在朝鲜和韩国,人们至今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在朝鲜半岛,端午节为5月初5日,也称为端阳,或元中节。在这一天人们先是祭祀祖先,接着举行家宴。在宴席上人们喝菖蒲水,饮益母草汁,吃端午饼,据说此三者均可延年益寿。在祠堂里人们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还戴着面具跳舞。根据当地的风物不同,朝鲜半岛的端午节也有不同于中国之处。比如,蝴蝶花可派大用场。女性用蝴蝶花煮水洗头发,用蝴蝶花的根做成装饰用的梳子插在头发上。在这一天妇女们比赛荡秋千,男人们比赛摔跤。不过,培养忠心仍然是朝鲜半岛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卢守慎《端午祭孝陵》诗:

庙表全心德,陵加百行源。衣裳图不见,社稷欲无言。天靳逾年寿,人含万古冤。春坊旧僚属,只有右司存。⑥

卢守慎,光山人,字寡悔,号苏斋,谥文懿。卢守慎在李氏朝鲜中宗朝登魁科,选湖堂。卢守慎一生坎坷,曾遭贬谪居珍岛19年,后于宣祖朝放还,典文衡,官至领相。这首诗悼念朝鲜仁宗。仁宗寿仅31岁,在位仅8个月。仁宗在东宫时,卢守慎曾任右司书。该诗最后两句一字一泪,表达了旧臣对先皇的追思。这与杜甫的端午诗篇在精神的层面上是完全一致的。

古代的朝鲜人和今日的韩国人,非常看重孝这一人伦的基本品质。这是杜甫的诗歌和端午节习俗在朝鲜半岛上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孝是需要培养的一种人伦品质,因而孝与教育紧密相关。自古以来就重视孝道的韩民族,热爱屈原,热爱杜甫,热爱端午节,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看人、取士、交友和择邻的时候,注重人品而不是仅仅看对象的才能,这是杜甫的一贯主张。大凡与韩国朋友有所交往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韩国人交朋友,非常注重人品。《杜诗详注》卷十四《赠郑十八贲》写道:

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灵芝冠众芳,安得阙亲近。遭乱意不归,窜身迹非隐。细人尚姑息,吾子色愈谨。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卑飞欲何待,捷径应未忍。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羁离交屈宋,牢落值颜闵。水陆迷畏途,药饵驻修轸。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步趾咏唐虞,追随饭葵堇。数杯资好事,异味烦县尹。心虽在朝谒,力与愿矛盾。抱病排金门,衰容岂为敏。⑦

这首诗在朝鲜半岛很受重视。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当时住在云安县(今重庆市云阳县)。郑贲,排行18,与杜甫一样,也是流落到云安的士人。一个人遭逢乱世而能坚持自己的操守,这是不容易的。对此,杜甫深有所感。杜甫认为郑贲人品高尚,因此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他。郑贲流落他乡,穷困而地位低下。于是杜甫就引用《礼记》上的话来鼓励他,《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⑧君子爱别人,就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别人,才会苟且地讨人喜欢。杜甫对郑贲说,有见识的人绝不会嘲笑他的贫穷和寒酸。当时杜甫自己也处于流寓之中,因此他说,屈身低飞并非不光彩,我们不要走什么捷径。郑贲喜欢写文章,他从自己的文章中选出一百篇送给杜甫看,并请他提意见。于是,杜甫说:诗家一标准。这句话,可以看成是杜甫提出的一个诗学命题。衡量诗人,应该有一个起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具体说来,就是:羁离交屈宋,牢落值颜闵。在人生苦旅之中要交屈原和宋玉那样的朋友。在穷愁潦倒中要学习颜回和闵子骞。颜回和闵损俱为孔子的好学生。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他家境贫寒,箪食瓢浆,居住陋巷,而不改其乐。颜回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尊重老师,德行出众。颜回的品德后来成为仁德的象征。我国历代对于颜回,都有所追封。汉高祖时,以颜回配享孔庙。唐贞观二年(628),诏称颜回为先师。唐开元8年(720),诏颜回为十哲之一。十哲为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由和子夏,他们都是孔子的门徒。按照孔庙的祀典,这十人列侍于孔子之侧。唐开元27年(739)追封颜回为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颜回为“兖国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颜回从十哲升为四配之一,配享于孔庙。四配为颜、曾、思、孟,即颜渊、曾孙、子思和孟轲。在孔庙里,孔子居中,颜渊和子思居东,曾孙和孟轲居西。元至顺元年(1330),加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9年(1530),颜回改称“复圣”。在曲阜城内有“复圣庙”,民间称之为“颜庙”。

闵损,字子骞,《太平御览》卷三四引《孝子传》曰:“闵子骞,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子骞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⑨这个故事在朝鲜半岛几乎家喻户晓。这就是民间流传的《芦花记》故事的雏形,曾有据此而改编的连环画。小孩子阅读这个故事,往往泣成一个泪人儿。唐开元27年,追封闵子骞为“费侯”。宋大中祥符二年,追封闵子骞为“琅琊公”。南宋咸淳三年,又改封闵子骞为“费公”。明嘉靖9年,改称闵子骞为闵子。闵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以孝著称。

孝,这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悌,这是一个人对兄弟的敬爱。孝和悌都是美德。悌德是孝德的扩展。对比而观之,孝的本质是虔敬。在英文中,孝作filial piety,直译为:子女的虔敬。在德文中,孝作Kindespietät,直译仍为:子女的虔敬。虔敬是笃信,不怀疑。圣经新约《希伯来书》11:1写道:“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⑩一个人在未实现某事时坚信它能实现,一个人在未见到某物时坚信它的存在,这就需要信仰,而虔敬是信仰的前提。惟有心中虔敬,感情才能厚重。圣经新约《彼得后书》1:7写道:“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兄弟的心;有了爱兄弟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看法,古人认为,移孝可作忠。只有那些具有孝心的人才能够忠诚于君主。在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因而忠君爱国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惟有忠君爱国者,才能够爱民众。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爱,那么他怎么能够忠君爱国关心老百姓呢?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将屈宋颜闵并称。在这里,杜甫把屈原和宋玉的高尚人格进一步具体化了,杜甫把屈原和宋玉的人格来源追溯到了儒家圣人的地步了。这与意大利大作家但丁(Dante Alighieri)的情形十分相似。屈原作《离骚》,但丁作《神曲》(La Divina Comedia)。屈原遭贬斥放逐,但丁遭终身流放。杜甫将屈原归位于儒家圣人的行列里。但丁去死后,基督宗教将他列为神学家。

三、杜诗、端午和越南

越南民族重视杜诗和端午节,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风土,类似楚地。在越南,人民至今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别的说法。有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越人的龙图腾祭俗。现代越人,亦称京族,占越南人口的84%,操越南语。越南语又称京语,系由古代雒越语演变而来。现代越人与古越人之间具有人种上的渊源关系。赵龙生《越南诗歌的几种体式》:“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初,越南尚无自己的民族文字,中国古文一直是越南的官方文字。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各种文学作品都用汉文写成。诗歌也不例外,其形式以仿唐律诗为主。”由于杜诗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越南人作仿唐律诗的时候总以杜甫为宗。

较之喜欢李白,越南人更喜欢杜甫。就其原因,大约有三。第一,诗歌体制上的原因。李白的诗歌大都为古风,而杜甫的诗歌以律诗为多。第二,诗歌内容上的原因。李白的诗篇多浪漫主义的想象,距离现实较远;而杜甫的诗歌多现实主义的叙写,贴近实际生活。第三,诗歌模仿学习上的原因。从李白入手学习写诗,路子容易走偏,弄成四不像,而从杜甫学习诗歌,容易受到实效,即使做得不好,也不至于将路子走歪。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的汉文诗就是极高明的。在胡志明《狱中诗钞》中有一首《拆字诗》,这样写道:“囚人出去或為國,患過頭時始見忠。人有憂愁優點大,籠開竹栓出真龍。”由于系拆字诗,须写成繁体字,方能看出其妙。在二战以前的越南乡间,大凡条件较好有读书人的村庄,人们习惯于在晚饭后坐在院坝里吟诵诗篇。他们所吟诵的诗篇,有的是村里先生所作的仿唐律诗,有的干脆就是杜甫的现成诗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人以为端午节起源于古越人的龙图腾祭俗,这也是与屈原有紧密联系的。虽然古越人的龙图腾祭俗远早于屈原生活的那个时代,但是屈原自沉江中这一举动早已赋予龙图腾祭俗以新的内涵了。在端午节里,人们举行很多活动,不过最闹热的还是龙舟竞渡。屈原早已变质为神,而他的灵魂也早已渗透到龙图腾祭俗之中了。

《楚辞》是楚地的产物。楚地是一个广大的范围,古人将之区分为西楚、东楚和南楚三个部分。《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徐僮、取虑,则清刻,矜已诺。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齐。浙江南则越。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菫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畨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这里所说三楚的范围,不尽准确,历代学者多有辩证。尽管如此,三楚的范围毕竟大致勾勒出来了。越和楚,合在一起讲,称为越楚。唐张守节正义:“越灭吴则有江淮以北,楚灭越则有吴越之地,故言‘越楚’也。”西楚,这是三楚的核心部分,楚国的首都郢都就在西楚,屈原的家乡秭归也在西楚。东楚,这是楚国势力拓展以后的一片广袤的统治区域,它包括今日极其富足的长江三角洲,也包括今日的淮河流域。狭义地看,今日江苏似乎不属于楚,而属于吴。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误认识。狭义地看,今日江苏似乎不属于楚,而属于吴。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其实不然,实际上今日之江苏位于东楚的大范围之中。南楚,包括今日之海南省以及越南的北部。南海的正式名称叫做南中国海,良有以也。这一地理名称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贡献。南楚虽然不是楚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南楚典型地代表了楚文化的特色。这是因为,相对于先进的中原,位于其南面的楚地曾经被称为蛮荒之地;楚人曾经被称为南蛮;楚文化属于南方文化;楚辞就是南方的歌。在武汉的东湖边上至今还有一座蛮王坟,为重点保护文物。

所谓风土,指的是地理环境和气候诸条件。风土是某一特定的人种集团赖以生存的基础。风土在漫长的时期中缓慢地然而根本地造就民族的心理素质。越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与楚地有很大的相似性。尽管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人们大都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悼念投江自沉的爱国诗人屈原,因而它所反映的主要为楚地的民俗。至于其他的端午节起源说,只要我们仔细地搜求和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它们也与悼念屈原一事有联系。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因而悼念屈原的诗作也往往言及楚地及其风物。杜诗亦然。楚山、楚水、楚地、楚人、楚客、楚材、楚江、楚天、荆楚,这些皆为涉楚关键词,它们频频出现在杜诗之中。在杜诗中有许多言及楚地的诗篇,它们反映了杜甫对楚地的深刻认识。“楚宫久已灭,幽佩为谁哀。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冥冥翠龙驾,多自巫山台。”此三联出于《雨》(峡云行清晓),见《杜诗详注》卷十五。这首诗也是杜甫居夔州时所作。在这首诗中,杜甫还谈到了宋玉,称他为“侍臣”。宋玉是楚辞的重要作者。宋玉的赋作,多奇思妙想,以得江山之助之缘故也,其《高唐赋》和《神女赋》,收入《文选》卷十九。江山之助,指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法国文艺理论论家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英国文学史〉序言》一文中指出:Three different sources contributed to produce this elementary moral state—the race,the surroundings,and the epoch.(三个不同的根源有助于产生这种基本的道德状态,它们是种族、环境和时代。——拙译)同理,种族、环境和时代也是影响文学创作的三个决定性的因素。他还指出:Having thus outlined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a race,we must consider the surroundings in which it exists.For man is not alone in the world:nature surrounds him,and his fellow men surround him;accidental and secondary tendencies come to place themselves on his primitive tendencies,and physical or social circumstances disturb or confirm the character committed to their charge.(这样勾勒出一个种族的内部结构之后,我们还必须考虑该族存在于其中的那种环境。这是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单的。你看,大自然环绕着他,他的同类环绕着他;种种偶然和次要的倾向掩盖了他那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发挥其作用时,它们自身的品质还会干扰或增强。——拙译)具体说来,宋玉在创作这两篇赋的时候,是巫山神女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巫山是楚地的一处具体的环境,它耸立在大江边上,这是典型的“江山”。神女是传说中的巫山的女儿。巫山哪来女儿?人们称之为神女,因为江山能启迪人的心智,给人以创作的灵感。

四、杜诗、端午和日本

大和民族重视杜诗和端午节,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和民族,尤重忠道。

一部《楚辞》,其主要内容为屈原的赋作。屈原赋传入日本甚早,而杜甫与屈原具有人格上的一致性。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五:“五月五日谓之端午,插艾及菖蒲于门檐,饮蒲酒,食粽,始服布葛。是日,贺茂庙前走马,谓之竞马。士庶得男,必竖彩旗,陈武像,及木刀枪,以饮燕。”这里所记述的日本之端午习俗,与中国是类似的。不过,这里特别提到了日本人往往趁此节日对男孩进行尚武的教育。这使我们想到了屈赋中的《国殇》篇。其实,端午还是日本人对女孩进行教育的节日。“五月五日,又叫‘容貌时节’,有的地方这一天为女子显摆之日。”在这一天女孩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并展示才艺。从昭和23年(1948)起,日本的儿童节为公历的5月5日,这是日本国民法定节日之一。日本从明治六年开始采用阳历,称为新历,将明治5年(1872)12月3日作为明治六年(1873)1月1日。虽然使用公历,仍然可以看到端午节的影子。

大约与《诗经》传入日本同时,屈原赋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入了日本。《离骚》第9至10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所谓“内美”,指美好的内在本质。人们对此没有争议。至于“修能”,有人把它理解为高高大大的样子,美好的姿容。姿容,主要指人的体貌,其侧重在于肉体。古人已经觉得这样的理解有问题。比如,明代汪瑗《楚辞集解·离骚》:“内美句承上以德言,修能句启下以才言。”笔者赞同汪瑗的理解。屈原固然是美男子,但是人们崇敬屈原并非因为他貌美。相比之下,精神的美远比肉体的美来得重要。英语中有一条谚语:Everybody is beautiful,in one way or another.意思是说:人人皆可为美,仅在方式不同。具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尤其坚信这一点。在西方人看来,大凡公义的人们(just men)都是美的,尽管他们的容貌各不相同。公义的人,这一说法带有基督宗教的色彩,其实它所指的就是正直的人、具有正义感的人。即使容貌丑陋的人,如果具有公义的人格,也能透露出强烈的美感。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中的那个驼背卡西莫多(Quasimodo)就是如此。他的举手投足,他的目光,他的表情,都透露出强烈的美感。副主教弗洛罗(Frollo)则与之形成对照,他身材匀称,五官端正,确实具有肉体美,但是他内心狠毒,灵魂肮脏,于是处处给人丑恶的感觉。显然,用美好的姿容来概括屈原的外貌是不准确的。清代林云铭《楚辞灯》卷之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众盛貌。言既秉有许多美质。‘又重之以修能’,又加以修治之力。下文许多‘修’字,俱本于此。旧注作长才,大谬。”关于“修能”的含义,林云铭讲得更为明确。他还批驳了那种把“修能”理解为“身材高大魁梧”的说法。林云铭指出,那样的理解大大地错了。值得注意的是,林云铭《楚辞灯》早就传播到了日本。“在楚辞的译介方面,早在1651年,日本就印行过训读本《注解楚辞全集》,1798年林云铭《楚辞灯》等印行之时,均附有训读。”有不少日本楚辞学家都接受林云铭对于“修能”的解释。从根本上说,林云铭对“修能”的解释符合屈原的人格之实际。

唐宋之际杜甫的端午诗篇传入日本。大江维时(仁和四年——应和三年,即公元888—963年)是日本的杜诗学家,其生年相当于唐僖宗文德元年,卒年相当于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大江维时出身于书香世家,他是大江千古的儿子、大江音人的孙子。作为学者,大江维时非常成功,他精通经史。作为官员,大江维时也非常成功,他步步亨通。大江维时历任式部大辅、大学头和参议,品为从三位,官至中纳言。作为文学家,大江维时能做汉诗,他堪称秀颖。他的文学生涯,起于文章生,至于文章博士。大江维时生活在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那正是日本努力向中国唐朝学习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以盛唐和隆宋并称,它们俱为同时期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化。在大江维时出生之前大约一百二十年,杜诗集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这就是樊晃辑《杜工部小集》六卷,该书大约成书于大历五年(770)至七年(772)之间。在唐五代时期,中国学者编撰了大量的杜甫诗文集。其中,唐·阙名编《杜员外集》二卷,为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所著录。圆仁为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他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随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求法,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携带五百八十四部汉文典籍回到日本。由此可知,早在唐代杜甫诗文集就已经流传到日本了。宋代是杜诗学勃兴的时代,当有更多的杜甫诗文集流传到日本。大江维时与从兄大江朝纲,以及菅原文时同为当时的日本文坛领袖。在大江维时编著的《千载佳句》一书中,记录了唐诗中的七言秀句,其中有六联出于杜诗。

一、秦城楼阁莺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此联出于《杜诗详注》卷二二《清明二首》之二:“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莺花,一作烟花。

二、林花著雨臙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此联出于《杜诗详注》卷六《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著雨,一作着雨。臙脂落,一作燕支湿。曲江对雨,一作曲江值雨。

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此联出于《杜诗详注》卷六《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茰仔细看。”

四、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此联出于《杜诗详注》卷五《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五、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此联出于《杜诗详注》卷三《城西陂泛舟》:“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六、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辞不辞?此联出于《杜诗详注》卷二《乐游园歌》:“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昳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拂水低垂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欲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辞不辞,一作亦不辞,又作也不辞。在大江维时《千载佳句》中,这首诗的标题写作“陪阳傅贺兰长史会乐游原”。

以上情形足以证明杜诗在唐代就已经流传到日本。我们有理由相信,杜甫的端午诗篇也流传到了日本。这是因为天皇制的日本社会对臣子的忠心要求极高。大隈重信《开国五十年史序论》:“日本人常自信云,日本为神国,由神而享受其殊恩。”欲人有归属感,必使其有优越感。欲人尽忠诚,必予之殊恩。一个团队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日本人深谙这一点,于是在日本忠道压过了孝道,忠道在日本居于各种伦理品德之先。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把生命看作是臣事主君的手段,而其理想则放在名誉上面。因此,武士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就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的。”正如英国以绅士之国(gentlemen’s kingdom)为理想来建设国家一样,日本也以武士之国为理想来建设国家。诚然,并非每个英国人都是绅士,而且小人亦在所不少,然其建国理想毕竟高悬在那里,英国人觉得他们应该那样去追求。诚然,并非每个日本人都是武士,而且猥琐者亦在在多有,然其建国理想毕竟高悬在那里,日本人势必那样去追求。日本人自以为神的子孙,故向天皇尽忠为其最高的使命。在这种民族共同心理的支配下,日本人对杜诗极为看重。杜甫的端午诗篇所反映的,不是别的,而正是杜甫那居官必忠的儒家正统思想。以此之故,杜甫的端午诗篇必然受到日本人的高度重视。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8页。

②[法]伊夫·谢弗勒著:《比较文学》,王炳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9页。

⑤[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22页。

⑥[朝鲜]南龙翼编:《箕雅》,赵季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92页。

⑧《周礼/仪礼/礼记》,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99页。

⑨[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七卷,夏剑钦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第619页。

[责任编辑 韩 冷]

作者简介:张思齐,武汉大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6)02-0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