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清照的心境与词风

2016-03-15林小玲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关键词:词风李清照

林小玲(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浅析李清照的心境与词风

林小玲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曲折不平,跌宕坎坷。她把一生的情感都融进她的词作中。她的词作风格,随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而前后迥然不同,从早年的清新欢快到晚年的哀婉凄苦。她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身心俱损,虽然孤身一人,凄凉潦倒,但她仍然关注着国事的安危,渴望恢复中原、重返故土,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关键词:李清照;词;心境;词风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女词人,她改变了中国古代男子一统文坛的格局,在名家辈出的古代文学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她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风格,随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而前后迥然不同。靖康元年,宋朝的历史被改写了,女词人的人生也被彻底改写了。下面以靖康之难作为界线,分前后两期,分析李清照的心境与词风。

一、前期

(一)快乐无忧的少女时代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人。她的父母对她思想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1](P61)名列“苏门后学士”之一,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史书上记载王氏“亦善文”(《宋史·李格非传》),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造就了李清照的文学艺术才华。同时,李格非还是个开明人士,宽松的家庭氛围,形成了李清照率真、自然的性格特征。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天真活泼、见多识广的大家闺秀。这一时期的词作清新秀丽、欢快潇洒,主要表现了她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夕阳西下,词人饮酒作乐,尽兴而归,带着几分醉意,“误入藕花深处”,桨声惊起一群已休息的鸥鹭。

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宋朝,,一个闺中女子酒醉晚归,是被看作有伤风化、大逆不道的!表现她不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作品,还有像《点绛唇·蹴罢秋千》,写少女匆匆忙忙穿着袜子就走,滑脱了金钗、急忙避人却又欲窥人的一连串动作,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闺中少女所应有的举动。

还有《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一词,“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下阕三句体现了李清照的爱情勇气,令人惊叹。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美好的、大胆的。

(二)美满幸福的婚姻时期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的儿子赵明诚结为伉俪。当时赵明诚二十一岁,为太学生。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他们两人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李清照的词作发生了变化,既有少女时期的天真活泼,又多了一份少妇的娇艳情怀。

作于新婚燕尔之际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人借花衬人,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女词人天真、爱美之情,表露出新婚女子的娇嗔之态与婚姻生活中洋溢的幸福感。

赵明诚在婚后不久,因公务的原因和官职的调动,与李清照开始有了时不时的小别。李清照初尝别离情怀,陷入思念与愁苦之境。她写下了一首首带着浓浓离愁别绪的词作,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而此时朝廷派系的斗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罢官。家庭的变故,让她第一次领略到政治的残酷,也使她走向了成熟。这一时期,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词中开始萦绕一个“愁”字。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词,伊世珍《琅嬛记》载:“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2](P223)独居的词人一改往日活泼俏皮的少女形象,而成了一个终日愁绪萦怀的思妇。

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本是古代文人的雅事。而此时的李清照却觉得很苦闷。因为丈夫不在身边,使她无限愁怅,看到菊花,比比自己天天消瘦的身躯,不免感叹。《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写尽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之苦后,李清照与丈夫又团聚了。但好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朝廷争斗中也败下阵来,回家五天后就病逝。赵挺之一死,赵家的灾难便开始了。赵明诚三兄弟遭人诬陷入狱。后来,虽然洗清冤情出狱,但兄弟三人全被罢免官职,遣返回家乡山东青州闲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青州十年,是赵明诚夫妇最愉快、最幸福的十年;也是李清照一生最惬意的十年。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他们屏居乡里十年的幸福片段,其中“甘心老是乡矣”,是李清照对十年“归隐生活”心情的总结。她多么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够一直持续到老啊。

正当李清照沉浸在“归去来兮”式的世外桃源之中时,十年后,赵明诚重返仕途。这时的李清照已经三十多岁了,她经历了人生的再一次起伏变化。夫妻在十年的形影不离后,又不得不接受时不时的短暂分离。“甘心老是乡”的梦想,从此成了李清照心里永远的伤痛。我们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可以看到作者此时的心境: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从内容上看,这首词是在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但是词里却隐含着一些非同寻常的味道。词中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武陵人远,一个是烟锁秦楼。“武陵人远”是否暗示着作者担心丈夫会有外遇。

“烟锁秦楼”讲的是萧史、弄玉的爱情故事。萧史和弄玉共居秦楼十年后,比翼双飞,爱情婚姻美满。但现实生活中,李清照却没有能够与赵明诚一起飞走,而是孤单地留居在被烟雾笼罩的青州闺楼中。“新来瘦”是否喻示着刚刚发生的一场情感突变;“一段新愁”,究竟何指?作者虽未明说,但诵读全词,其心境自不难体味。情感上的波折让李清照备受煎熬与折磨。但是,李清照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最终她“能够用旷达超脱、随缘自适的态度面对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婚后生活道路”。[3]李清照最终能够冰释前嫌,与赵明诚重归于好。

二、后期

(一)靖康之难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此踏上了逃亡流徙之路,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经历了国家覆亡、家园被毁、颠沛流离的创痛中,李清照感受着国家灭亡带给人民的苦难,咀嚼着逃难生活的辛酸悲苦。她的心里,装着的不再只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国家的命运前途。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大部分是怀念故土和故人之作,风格趋向沉稳、哀怨。《菩萨蛮》、《念奴娇》等表达了南渡初期许许多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而另一方面,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李清照又表现出了英雄无畏的大丈夫气概,表现出了渴望恢复中原、重返故土的胸襟和抱负。就在逃亡的过程中,她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她深为当时缺少王导、刘琨这样的人物感到遗憾。就在逃亡的过程中,她写下了慷慨豪迈、名垂千古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二)明城去逝

1129年,赵明诚在独赴建康任职的途中病故。一位绝代才女,在步入老境时,被孤苦无依地抛在这个看不到光明的世界。从此,她的词作中笼罩着浓浓的绝望与哀愁,词情极苍凉悲苦。

安葬赵明诚后,李清照写下了催人泪下的祭文:“白日正中,叹庞公之机敏;坚城之堕,怜杞妇之悲深”,表达了丈夫刚刚去逝时的强烈悲痛之情。而《孤雁儿》一词,则是表达了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的孤独寂寞。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是一首咏梅词,但此时词人眼中的梅花,已成了他们夫妻悲欢离合的见证了。面对漫漫清寂的长昼,难以抑制那绵绵不尽的情愁和思念,描写出自己在丈夫死后清冷孤寂的生活与凄绝悲凉的心境。

丈夫亡故后,形单影只的李清照大病一场,身心俱疲。但她又遇到了两件不幸的事,一件是被人诬为有通敌之嫌,犯了所谓“玉壶颁金”之罪;另一件是,李清照改嫁张汝舟的百日婚姻。

张汝舟与李清照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她身边的文物。为了解除这一婚姻,李清照不惜玉石俱焚,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

(三)夕阳岁月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李清照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身心俱损,但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却呈现出高潮,创作出不少名篇佳作,反映了她这一时期的心境。她虽然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凄凉潦倒,但她仍然密切关注着国事的安危,无时无刻深深地思念着故乡。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词人避乱浙江金华时所作。词人历经乱离,国破夫亡,心境悲戚。作品通过描摹暮春景色来刻划内心的愁苦,寓情于景。“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熔铸了个人、时代、人民的深哀巨痛。“欲语泪先流”,这不仅是个人悲苦的哀叹,也是广大人民遭乱悲苦的哀鸣。最后以“舴艋小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悲愁之沉重。全词充满了怀念故土之情和亡国之恨。

一曲《声声慢》写尽了李清照内心的痛苦,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心境。全词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通篇直抒愁怀,但这里的“愁”,已不是早年所写的生离之愁,个人之愁,而是死别之愁,个人不幸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

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曲折不平,跌宕坎坷。她把一生的情感都融进她的词作中。从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到晚年的沦落。“‘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缘情’,李清照将词这种‘缘情’的特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成为词的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4](P69)

参考文献:

[1]宋史·李格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刘建勋.唐宋词华章便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9.

[3]戴武军.老庄思想对李清照的影响[A].孙崇恩.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中华书局,1984.

[4]杨雨.莫道不消魂:杨雨解秘李清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猜你喜欢

词风李清照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喝醉的李清照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浅析李后主词成就
张鎡词论
神秀之作血泪篇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