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一代”对美国生态主义理念的传承——道格拉斯·库普兰德的小说《X一代》解析
2016-03-15张冰天
张冰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X一代”对美国生态主义理念的传承——道格拉斯·库普兰德的小说《X一代》解析
张冰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摘要:小说《X一代》自始至终贯穿着浓厚的生态意识和“X一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思考。生态主义理念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了解美国生态主义理念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对于解读“X一代”生态主义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X一代”赞美和歌颂自然,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世纪80年代,反环保主义力量在美国兴起。“X一代”抗拒反环保主义力量,理想破灭后选择无奈的逃离。解析《X一代》的生态主义理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美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演变。
关键词:X一代;道格拉斯·库普兰德;生态主义
社会学意义上的“X一代”指美国出生于1965年至1980年的世代,也就是出生于战后1946年至1964年之间的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的下一世代(Zurbrigg 2008: 7)。“X一代”这一概念将出生于1965年至1980年之间、总人数达5000万的美国人这一相似的群体聚合在一起(霍尔斯泰德 2000: 89)。这批人构成了美国的青年成人族群,是当前遍布于美国各行各业的生力军。随着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库普兰德(Douglas Coupland, 1961~)1991年创作的同名小说《X一代》的流行,“X一代”亦成为西方媒体的热门词汇。20世纪90年代,“X一代”这一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正如美国作家Rushkoff(1994: 3)所说,“‘X一代’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他们可以是一种文化,一个世代,一种见解,一种风尚,一种经济,一个场景,一种政治理念,一种美学观念,一个年代,一个十年,或者一类文学”。小说《X一代》描写了3位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安迪、戴戈和克莱尔厌倦了城市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辞掉工作来到荒僻的沙漠小镇,靠做酒吧招待、商场售货员维生,通过在酒吧里聊天和每天讲睡前故事宣泄挫折、失望和不满的情绪。道格拉斯·库普兰德通过这部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特征,真实再现了“X一代”摇摆不定的生存现实和心理状态。(向莹、甘文平 2011: 205)《X一代》因其对“X一代”所独有的文化特征的典型描述被概念化为“‘X一代’的行为和态度的纪实手册”(Lainsbury 1996: 232)。本文试图用生态批评的方法,通过对小说《X一代》的文本解读,努力解析美国“X一代”的生态理念。对于美国文化的发展而言,随着“X一代”逐步掌握了美国社会的权势和地位,这一世代的价值观取向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将更为普遍和深入。因此,从生态主义视角深入了解“X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方向和方式。
一、开拓与继承:生态主义理念在美国的演变
生态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哲学话语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压力和现代环境运动的激发下,伴随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的转变而兴起的。生态主义理念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演变的。因此,了解美国生态主义理念的发展与演变对于解读“X一代”的生态观至关重要。
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亨利·梭罗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自然主义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是西方环保主义思潮的先驱(张晶 2010: 52)。梭罗发表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简朴、原始的两年隐居生活。《瓦尔登湖》开创了自然主义文学和西方环境保护主义思潮,拉开了人类环境保护主义的序幕。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1949年出版的论文集《沙乡年鉴》中提出了与美国传统的征服精神相对立的“土地伦理”思想。“土地伦理”思想表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怀,因此利奥波德在美国被称为新保护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也是继梭罗之后美国环境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并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造者”(张延杰 2000: 23)。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物质繁荣,进入了“丰裕社会”。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稀缺、人口激增等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在此背景下,美国生态作家雷切尔·卡森1962年出版了她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将存在已久的污染问题以科学警世的方式公之于众,同时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生态意识植入民众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自然观,从而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环境保护运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的诸多社会运动之一,是19世纪末以来生态主义理念在实践领域的继续与发展。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除了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外,还与美国同期爆发的其他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运动相互交织,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其中,反正统文化运动与环境保护运动有较多交集。反正统文化运动的斗士嬉皮士所关注的和平和环保问题促使人们从生态和全球角度来关注人类的居住条件(王恩铭 2008: 6)。时至20世纪60年代末,在嬉皮士和其他环保积极分子的大力努力下,美国人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提高,环境保护成了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嬉皮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对自然环境的关心和爱护当数其留给美国社会最值得纪念的遗产(王恩铭 2008: 189)。
反正统文化运动的主体力量嬉皮士属于美国出生于二战后1946年至1964年之间的“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反正统文化运动在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冲击下走向衰弱,昔日的嬉皮士绝大部分选择了认同和回归主流社会。出生于1965年至1980年之间的美国“X一代”,作为“婴儿潮一代”的下一世代,在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喧嚣中出生,在嬉皮士的耳濡目染下成长,因此他们的生态观和环保理念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二、憧憬与逃离:“X一代”的生态主义理念
19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写道:“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里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一个作家应当)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伍蠡甫 1979: 241)小说《X一代》就是这样一部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的文学作品,它建构了美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X一代”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X一代”的生态主义理念也通过库普兰德生动的文学叙事,借安迪、戴戈和克莱尔3位主人公得以呈现。
(一)赞美和歌颂自然,憧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X一代”面临着资源浪费和滥用而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其“政治观点的核心是致力于环境保护。许多人已经将他们的环境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融合在一起”(霍尔斯泰德 2000: 90)。可以说,“X一代”继承了“婴儿潮一代”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小说《X一代》中优美与形象的生态书写贯穿全文,赞美和歌颂了环保主义事业的贡献,同时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与感染力。例如,克莱尔是个充满热忱的环保主义者,积极投身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小说的第十三章写到,她可爱的房间里总是摆放着几打鹿角。自从在旧货市场上“解救”了一架子的麋鹿角之后,她就开始迷上了收集鹿角。而且,她曾经“为那些饱受折磨的、被捕杀的动物们的灵魂举行了小小的仪式,为的是让它们顺利地升入天堂”(库普兰德 2009: 110)。不久,“解救过程变成了一种小小的癖好”,克莱尔甚至开始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来营救鹿角。显然,克莱尔并不是为了收集艺术品而购买鹿角,而是出于对随意捕杀、猎取野生动物的残忍行为的一种控诉。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美国国会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案,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空气和水的保护、杀虫剂的管制、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危险化学品的控制、海洋和大陆架的保护、公共土地的监督等(Vigetal. 1997: 5)。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已经建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环保体系,环保主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X一代”的眼里,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与包括麋鹿在内的其他生物共享地球。
二战后,美国发展成为一个“车轮上的社会”(Gottlieb 1993: 76)。1950年,美国约有59%的家庭拥有小汽车,其中拥有两辆或两辆以上的占7%;1969年,有汽车的家庭比例上升到79%,其中拥有超过一辆汽车的家庭占27%(菲特 1981: 799)。汽车的普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必然牺牲环境质量,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汽车排放的尾气会衍生出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环境要素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威胁,这种威胁到80和90年代与日俱增,“X一代”对此忧心忡忡。小说第一章,戴戈和安迪两人从酒吧下班,边聊边往家走。不知为何,戴戈突然“飞奔着冲过马路。随即便看他用大石头在一辆‘超级短剑’前盖和挡风玻璃上乱划。这已经是他第N次愤然地破坏他人的财物了。……汽车的保险杠上贴着的小标语写着:我们正一点点消耗着本属于我们孩子的一切。我想大概是这句话激怒了干了8小时‘麦氏工作’后暴躁、无聊的戴戈”(库普兰德 2009: 6)。另外一处场景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十章,戴戈和安迪下班后步行回家,路上看到一辆停在路边的阿斯顿马丁敞篷跑车。戴戈出人意料地坐到这辆豪车的前盖上,一边聊天一边用烟头在跑车的敞篷上烧洞,对安迪的警告置之不理。接着,两人目睹了他们“最不想看的”的一幕,“火苗像火山喷发时咕嘟咕嘟涌出的熔岩一般,津津有味地吞掉了那辆阿斯顿马丁,车子慢慢地倾斜,将欢快而肆无忌惮的火滴倾倒在路面上”(库普兰德 2009: 175)。汽车曾经是美国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和助推器。在美国,汽车不仅仅是种耐用消费品,拥有汽车更象征着拥有了行动的自由和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的资格。戴戈实际上是通过在汽车上制造划痕和点燃汽车,表达“X一代”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的愤慨和无奈,“比想象中更渴望去惩罚那些在生活中做着无聊事情、浪费我们资源的人”(库普兰德 2009: 7)。在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X一代”用自己的行动继承和捍卫了60年代嬉皮士的生态观,试图“打破技术万能”,在科技面前保持人的自然性,以免被现代工业文明异化和扭曲。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张而使大自然遭受更加严重的破坏。这无疑有助于促进公众环保意识的发展。
二战之后的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使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核能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一旦用于战争,甚至可以将地球上所有的文明毁于一旦。同时,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也潜藏着巨大风险,核辐射、核泄漏和核废料处置在技术上都是很棘手的问题,一旦发生事故,必将殃及人类自身。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就是从反对核污染开始的。成长于冷战高潮时期核恐怖和核污染阴影之下的“X一代”因此不遗余力地抨击核武器和核能技术。戴戈为了验证“被我们人类大脑和电视节目宣扬得异常恐怖的原子弹,那个让我整日忧心忡忡的原子弹”(库普兰德 2009: 102)的恐怖威力,曾经亲自赶赴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美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阿拉莫戈多。他回棕榈泉时带给克莱尔的礼物就是一瓶像速溶咖啡似的橄榄绿色透明颗粒,实际是核武器爆炸极高的温度把沙子熔化成的一种新的物质三硝基苯。克莱尔对此感叹道,“你竟然把钚带到了我的家里……我现在生活在一个有毒的核废料堆场了……你不会真的相信那些关于它们是无害的鬼话吧……没人会相信政府的那套鬼话。这东西至少得在四五十亿年后才会丧失毒性”。(库普兰德 2009: 113)实际上,美国的核武器制造和核电建设打破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平衡,使放射性物质和活动激增,并不断向周围环境扩散,所有生物或遭受直接污染,或通过食物链使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会殃及人类自身。虽然美国政府矢口否认核污染的危害,但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灾难的例证已经比比皆是。例如,小说《X一代》中提及的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地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是美国最大的核研究基地,其工作人员受到的核污染危害十分严重。脑癌和淋巴癌的发病率最高,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皮肤癌和骨髓性白血病等的发病率也相当的惊人,女性患卵巢癌和胰腺癌的人数逐年增加。1979年3月28日,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这次事故震惊全美,约20万人撤离这一地区,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商业核电事故(封晓霞 2013: 30)。“X一代”对核武器和核能的诅咒与憎恨从另外一段安迪与戴戈的对话中可见端倪,场景仍然是阿拉莫戈多,“你们一定会爱上这儿的,安迪。就是在这,那帮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喝得烂醉,带着对他们‘孩子’的疯狂与悲伤,驾着豪华的福特公务车掉进了山谷,最后葬身火海。没过多久,沙漠里的动物们来了,将他们烧焦的尸体一扫而光。如此的美味。如此的贴合《圣经》的法则。经典吧。我钟爱沙漠的正义。”(库普兰德 2009: 99)
(二)抗拒反环保主义,理想破灭后无奈逃离
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环境的十年”、“绿色的十年”,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7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国经济进入一个发展相对低迷的阶段,环保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凸显出来。由于一些民众不满污染控制的巨额花费以及传统的环境管制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反环保主义日趋社会运动化。环保主义诞生之日起, 反环保主义就已产生。反环保主义力量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拥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从而对80年代后日趋保守的美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并对美国环境保护政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王昊 2007: 168)。因此,“X一代”在20世纪80年代步入成年时,所面对的是经济上的极端无保障,看到的是从其前辈“婴儿潮一代”那里继承的非常现实的财政、社会和环境问题(霍尔斯泰德 2000: 90)。“X一代”抗拒反环保主义者的反环保理念及其组织的各类社会运动,但是随着80年代后美国社会的日趋保守,他们最终选择了无奈的逃离。
小说的3位主人公均来自北美大都市,安迪来自于波特兰,戴戈来自于多伦多(双重公民身份),克莱尔来自洛杉矶。小说刚开场,安迪回忆起他15岁时孤身一人搭乘飞机到加拿大平原深处看日蚀的经历,其时间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安迪非常怀念穿行于农田与绿叶之间的自然和谐的感觉,“就在那片农田里,在我和黑暗约定的那时那分那秒降临之时,我舒展四肢,平躺于土地之上,周围高耸着被厚厚外皮包裹着的谷物,夹杂着昆虫们无力的鸣叫……当黎明开始,我便会仰起脖子,注视苍穹,然后看着自己的天空渐渐远去”(库普兰德 2009: 4)。15年后,安迪远离现代商业大都市,选择洛杉矶郊外的小镇棕榈泉作为自己的灵魂避难所。不同于当年在偏远的加拿大平原看日蚀时体会到的原始、静谧的感觉,棕榈泉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金鱼草桂皮一样刺鼻的气味,还夹带着从游泳池里飘来的阵阵呛人的漂白粉味儿,一并被我吸到肚子里”(库普兰德 2009: 4)。小说《X一代》的第二十九章有关于美国前总统杰拉德·福特位于加州南部的住所“幻象山庄”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棕榈泉位于洛杉矶郊外,因此距离幻象山庄十分接近。小说中写道,“在幻象山庄,人们搭的夹竹桃篱笆几乎无法阻挡风沙侵袭,只好眼看这扎人的沙雾扬起风滚草、棕榈树根和干得当当响的Big Gulp加冰饮料的空杯子,像雨点般冲击着芭芭拉·西纳特拉儿童中心的墙”。(库普兰德 2009: 244)事实上,到了80年代中期,刚刚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的美国经济在里根总统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开始复苏。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力度加大,“在这样一个对房地产暴利趋之若鹜的年代”(库普兰德 2009: 22),棕榈泉这样偏僻的小镇也无法躲开被开发的命运。在安迪与戴戈、克莱尔野餐和闲聊的地方,到处可见房地产开发的成果,现代文明已经无孔不入,人与自然环境在80年代再次成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人类的征服欲望被重新唤醒,自然环境日趋恶化。“X一代”对此怒不可遏,却无力阻止,只能选择逃避,正如安迪所言,“我们在深灰的边缘过着‘小众’的生活,我们被社会所排斥,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选择弃权。我们需要不被人打扰,现在我们拥有了这份寂静。”(库普兰德 2009: 17)
小说结尾处的时间背景被设定在2000年,安迪决定驾车赶往戴戈和克莱尔选定的位于墨西哥的新避难所。在远离美国本土、靠近美墨边境的地方,安迪看到的是车窗外富饶丰裕的美景,“那一望无际的土地上牧养的牛羊群,种植的蔬菜,似乎是超现实的生物现象。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滋生出食物,甚至包括公路旁排列成行的像老挝人模样的棕榈树在内”(库普兰德 2009:266)。这些景象和安迪3人在棕榈泉的生活体验截然不同,人类融入自然,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与其他一切生命与非生命因素共存于生态系统之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在安迪眼中,美国已被现代文明完全渗透,自然资源几乎已被榨取殆尽,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被破坏。然而,安迪无力改变这一可悲现状,只能逃离美国,前往墨西哥。小说的结尾处描写了农民在农田里焚烧地里残留的庄稼引来鹭鸶等鸟类盘旋啄食的情景。面对这一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奇景,安迪和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种纯净,超越的纯净,令人震撼的纯净。在那一刻,人们彼此心灵相通,内心充满了平安与喜乐,站在一起,共同品味这奇景——就像一起观望远处升起的龙卷风。它使我们会心而笑”(库普兰德 2009: 269)。盘旋的鹭鸶俯冲觅食时刮伤了安迪,安迪感觉“有种被主选中的感觉”,“这个时刻是那般美丽,以至于我完全忘却了自己的伤口”(库普兰德 2009: 271)。安迪在逃离美国的路上,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感受到了心灵的抚慰与宁静,使思想、情感和灵魂得到了净化。
三、结语
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学者Love(2003: 66)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通过启发所有人类存在的自然本性,提出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问题最迫切的体现都与自然环境相关”。面对事关人类前途的自然环境问题,从梭罗到库普兰德,从嬉皮士到“X一代”,他们或著书立说,宣传环境保护思想;或以身作则,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X一代”赞美和歌颂自然,憧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反环保主义力量兴起,虽未成为社会的主流,但他们的主张与行动对美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X一代”抗拒反环保主义力量,理想破灭后选择无奈逃离。即便如此,我们应当意识到生态主义理念在美国深入人心、环境保护运动方兴未艾的事实。生态主义是当前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X一代”所面对的挫折只是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大规模牺牲自然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环境保护法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美国生态主义理念和环境保护运动的演变历程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Gottlieb, R. 1993.ForcingtheSpring:TheTransformationoftheAmericanEnvironmentalMovement[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Lainsbury, G. P. 1996. Generation X and the end of history[J].EssaysonCanadianWriting(58): 229-240.
Love, G. A. 2003.PracticalEcocriticism:Literature,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M].Charlottesville:The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
Rushkoff,D. 1994. The GenX Reader[M].NewYork:Ballantine.
Vig,N.J. et al. 1997.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1990s[C].WashingtonD.C.:CQPress.
Zurbrigg,T.S. 2008. X=What?[M].Saarbrucken:VDMVerlagDr.MullerAktiengesellschaft&Co.KG.
道格拉斯·库普兰德. 2009.X一代[M].张颖译. 北京: 作家出版社.
封晓霞. 201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境运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大学.
霍尔斯泰德,T. 2000. “X一代”的政治[J]. 国外社会科学 (2): 89-90.
吉尔伯·C·菲特, 吉姆·E·里斯. 1981. 美国经济史[M]. 司徒淳等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王恩铭. 2008. 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昊. 2007.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反环保主义力量及其对环保政策的影响[J]. 兰州学刊 (12): 168-171.
伍蠡甫. 1979. 西方文论选[C].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向莹,甘文平. 2011. 《X一代》中“自我”主题探索[J]. 世界文学评论 (2): 205-208.
张晶. 2010. 从超验自然观到生态哲学——梭罗的个人主义及其对西方环境保护主义思潮的建构[J]. 理论月刊 (5): 52-54.
张延杰. 2000.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产生[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22-27.
(责任编辑屈璟峰)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23(2016)01-0044-06
收稿日期:2015-11-27
通讯地址:201620上海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