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儿童依赖你

2016-03-15

湖南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共性教室班级

别让儿童依赖你

李竹平

在教室生活当中,无论是教师的身体力行,还是倾心陪伴;无论是外在的行为规则制订,还是内在的规则意识建立;无论是有意识的教师引领,还是儿童的自我管理,都朝向一个目标:让儿童学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当初应约写这个专栏,我也如旁观者一样把自己新接手的班级定位为“问题班”,而问题班里必然有几个“问题学生”。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真正了解了他们,懂得了他们何以如此之后,我慢慢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犯下一个很大的错误——这个班不是“问题班”,这个教室里也没有“问题学生”。合理的判断应该是,我要面对的是具体的“班级问题”和“学生问题”,而班级问题和学生问题在任何一个教室里都存在着,不过是具体的问题各不相同而已。问题班级、问题学生与班级问题、学生问题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不正常的存在,后者是正常的现象。明白了所有班级和学生问题都是正常的存在后,我们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就没有理由为自己找借口。身为教师,身为班主任,我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班级问题和学生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职责所系。

只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面对和处理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呢?

首先要在两个方面做好“研究”功夫,一是研究学生,二是研究家长。研究学生和研究家长,都包括两个维度:个性和共性。共性层面的研究,就是要调查、了解社会和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印记,要懂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智发展上的共同规律和特点。例如,你要懂得一年级孩子和三年级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什么不同,要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家长和八十年代出生的家长分别拥有怎样的成长背景和育儿理念。至于个性,就更好理解了。班上两个男孩,遇事都容易耍情绪,尽管耍情绪的方式基本相同,但原因却各有不同:一个是因为受了妈妈的影响,一个是父母年龄较大、家人宠溺的结果。研究学生的目的是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找准自主成长的起点和目标;研究家长既有与研究学生相同的目的,还有就是可以找准家长的“痛点”,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让家长能和我们达成共识,携起手来把劲往一块儿使。

我一直强调“同理心”,这的确是一把解决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金钥匙。同理心如何拥有?还是离不开研究,只有深入地研究,才能真正懂学生、懂家长。因为懂得了,所以能润物无声,能顺势而为,能取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当你告诉一个被同学“侵犯”的孩子,如果是你也会很愤怒,并且分享自己类似的成长故事,接着你就有可能听到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你也就能够走进他脆弱的内心深处,陪他一起面对,进而引领他拥有阳光的心态。

班级管理也好,个体学生的成长引领也好,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工具”。“工具”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活动(课程)、评价、诊断等。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教室生活,教室生活的丰富多彩、井然有序离不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针对孩子们的共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诸如“也傍桑阴学种瓜”、情绪管理活动课程、教室生活服务岗竞聘活动等,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自主管理,持续的、民主式的、可视化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能起到内化规则、形成习惯和养成品质的作用,例如每周一次的教室生活服务岗评价活动,让“服务”看得见,也让成长看得见。像早期记忆、词语联想这类心理诊断工具的适当运用,也能帮助我们对学生问题的理解多一些角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永远是为了“每一个人”的成长,教师永远要关注个体,防止有意无意地将个体淹没在“集体”中,唯有如此,孩子们才不会总是依赖于“权威”,才不会忘却自我成长的责任,才能展翅“向着明亮那方”。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共性教室班级
“313”教室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共性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