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2016-03-15张玉旺
张玉旺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一带一路”视角下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张玉旺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当前,河南省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受发展水平限制,仍存在产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走出去”质量偏低等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多层次市场需求、资源要素供给、国际技术合作等方面给河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要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强化金融支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层次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河南省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兴产业;一带一路;跨境电子商务;自主创新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能源等要素的供给价格持续上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普遍衰退,进出口贸易明显下滑,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速减速换挡、结构调整升级的新常态。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新增长点,以知识技术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新一代产业革命发展的主要潮流。[1]紧跟世界先进步伐,我国也开始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政策。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河南省积极响应,结合本省实际,加快制定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商业模式为主的新兴产业开始在河南省迅速崛起,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期间,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景,标志着“一带一路”伟大构思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亚非欧地区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28日,以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标志,“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和重要的陆路交通节点,主动参与,积极部署和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方案。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相对靠前的省份之一,河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当中迎来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本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重大机遇,并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凭借优越的陆路交通区位优势和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河南省在积极落实和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河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0.8%;对沿线投资合作的国家达15个,协议金额4.5亿人民币,占全省的19.3%,同比增长了224%;新签22个500万美元以上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总金额达14.8亿美元,同比增长69.3%;完成营业额5.8亿美元,增长4.1%。2016年10月28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6)》显示,在对全国31个省(区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及实施效果综合测评当中,河南省表现不俗,位列前十。“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形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河南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人口密集,资源丰富,部分东欧国家科技发达,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的往来,能够给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产品需求市场、充裕的优质资源供给以及广阔的科技交流合作空间。然而,受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河南省新兴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有效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效能,实现河南省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一个全新的发展课题。
二、河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引导,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以及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河南省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建设,河南省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1.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优势不断凸显
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着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2015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为20.0%。高出全部工业增速的12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7.1%。而作为河南省实现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效益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着重发展的高成长性制造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速为11.4%,高出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9%。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等产业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能够对河南省新兴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持续拉动作用,促进新兴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河南省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
2.新兴商业模式迅速崛起,新业态规模日益壮大
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2]。近年来,河南省新兴商业模式实现了迅速崛起,新兴业态快速成长,整体规模不断壮大。作为全省新兴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的显著代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迅猛发展正在显著改变着河南省的业态发展模式。2015年,河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720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6.4%。充分利用“互联网+”战略优势,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2015年,全省依托谷歌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650家,利用阿里巴巴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总数超过4200家,全省80%以上外贸企业开展了跨境电子商务营销业务,跨境电商贸易额达50亿美元,约占全省一般贸易额的四分之一。新兴业态的发展,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3.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研创新成效明显
科技创新是实现传统产业调整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持久引擎和根本动力。近年来,河南省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成果稳步提升,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据统计,全省从事研发人员从2011年的15.16万人发展到2015年24万人,五年增长了58.3%,科研经费投入从2011年的253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15年的44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73.9%。日益壮大的研发队伍和不断增加的科研经费投入,有效促进了全省科研能力的提升。2015年,全省申请专利74373件,授权专利47766件,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9.1%和43.2%,其中,有效发明专利 17571件,增长29.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497份,成交金额45.56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度增加了9.4%。科技进步和科研能力提升为河南省新兴产业的持续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4.吸引外资能力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需要规模庞大的资金、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外资进入,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资本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高新化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3]。近年来,河南省吸引外资的能力不断增强,吸引外资水平稳步提升。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分别为134.57亿美元、149.27亿美元和160.86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1.1%、10.9%和7.8%。利用外资规模的稳步壮大,在有效弥补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相对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等不足的同时,也为河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竞争动力和发展活力。大规模的资源要素投入意味着国有企业在新兴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与通常的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规模资源投入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不同,国有企业的规模效应并不显著[4]。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兴产业领域资源浪费。外资进入,通过参与行业竞争等形式,有效的削弱一些工业行业的垄断势力[5],增添了新兴产业领域当中的竞争活力,有利于河南省新兴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三、制约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受当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河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1.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河南省新兴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而言,产业规模还相对较小,产业的集中程度还明显偏低。当前,在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行业当中,传统的非金属矿物、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与化学加工等行业的规模相对较大,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而具有高增长性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电气器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能够代表新兴制造业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规模还相对较小。虽然在部分领域当中,一些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总体而言,新兴产业的集中程度还比较低,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强劲辐射力的龙头企业还相对缺乏[6]。
2.出口行业以代工企业为主,出口产品核心技术缺乏
长期以来,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主要采取“后发优势”战略,生产技术主要依赖引进,生产投入主要依靠低级的、一般性的生产要素,需求结构主要依赖外需拉动,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低成本要素,长期致力于全球价值链底层的国际代工[7],严重制约着河南省出口产业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2015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为7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高出全国增速的20.6个百分点。然而,仅富士康在河南的企业进出口总值就高达497.2亿美元,占比高达67.3%。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企业,虽然对河南省新兴产业的成长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然而,由于这些企业缺乏产品核心技能,生产过程高度依赖外资提供的资金、技术,导致这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3.自主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持续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需要以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持久动力,关键在于掌握核心自主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受创新研发体系不太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困扰,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落后,创新研发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创新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河南省的创新研发水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当前,河南省的新兴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主要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为主,从事领域主要致力于以组装加工等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国际代工为主,大多数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太显著。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和持续创新动力的欠缺影响着河南省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走出去”力度相对薄弱,“走出去”水平相对较低,“走出去”产业结构有待改进
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能够有效提升对外投资企业对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度开发国际产品需求市场,增强“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15年,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8.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了2.6%。而从具体的投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石油等资源开发领域,对全球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力度则明显偏弱。“走出去”企业以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和资源能源开发型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性企业的“走出去”步伐相对缓慢,“走出去”成效有待提升。当前,河南省新兴产业“走出去”的力度相对薄弱,“走出去”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制约着新兴产业对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习与吸收能力,制约着新兴产业对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制约了新兴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
四、“一带一路”建设给河南省新兴产业带来了新契机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和东欧独联体等区域在内的6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人口比重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的60%,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沿线国家间基础生产要素和终端产能的多向高效流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发展,以及实现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8]进而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河南省在积极响应和加快落实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同时,也为本省新兴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沿线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为河南省新兴产业提供了多层次结构的产品需求市场。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既包括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也包括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不同结构层次产业的产品出口,释放部分行业中的结构性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进一步加大沿线国家的需求拉动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东欧北非的部分地区,且大多处于世界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丰裕的地区。数目繁多的能源、资源种类,规模庞大的能源、资源储量,以及各自独特的优势资源要素禀赋,为河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进而有效的缓解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瓶颈约束。与此同时,由于河南省很多具有充足产能的产业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无疑为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向沿线国家进行优势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市场优势,实现就地产销,增加产业附加值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科技创新水平来看,受历史发展水平的影响,部分中东欧和东欧独联体国家在一些工业制造业领域当中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制造业技术接近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河南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间在科研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深化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创新性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的投入力度,充分借鉴和吸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部分行业中的领先技术经验,能够有效实现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有效促进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以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动力,以自主核心技术的掌握为关键,以持续增长的创新投入为基础,以集群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和以高质量的人才结构为保障。同时,还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共建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1.加大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投入力度,积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创建适宜的自主创新环境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持续的科技创新为驱动,关键在于掌握自主核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所处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长期以来,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是导致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品牌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9]。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状况,又会对自主创新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深化自主创新领域的改革,制定完善的创新机制,鼓励自主创新,合理引导优质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创新研发当中,带动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全面认识知识产权对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高度注重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加强立法的形式来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建高效便捷,服务性强的自主创新环境,充分激发企业的自主研发热情。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化战略,塑造稳定的产业聚集空间,不断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效益
当前,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正确的宏观调控才能有效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效益。因此,首先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正确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理性投资,逐渐形成比较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初始形态。要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立创新基地等形式,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型商业模式孵化园区的建设步伐,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成长平台;不断完善产业政策,鼓励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产业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通过园区内的人才流动、知识共享、技术外溢等形式,深化行业内的合作交流空间,逐步实现产业内的规模经济,通过建立行业间的良性竞争机制,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率,不断壮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实现新兴经济的规模效益。
3.加快新兴产业融资市场的建设步伐,优化新兴产业财政补贴机制,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
长期以来,资金缺乏始终是困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那些发展活力明显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尤为显著。为了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首先要不断加快对新兴产业融资市场的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新兴产业的市场融资机制,优化融资环境,加强融资政策指导,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优先向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根本地位,实现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着力改善和不断优化对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机制,优先对创新研发型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发挥财政补贴的创新激励作用,要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倾斜力度,充分激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活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协调发展。最后要不断加大融资模式创新,加快融资机制改革试点建设,积极鼓励众筹、风险投资等新型融资模式的成长,多渠道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4.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新兴产业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共享机制,是有效消除新兴产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难题,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强产业间协作分工和实现新兴产业整体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在2015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铺就信息畅通之路,不断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才能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作业,首先要坚持政府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信息建设领域;其次要坚持市场主体地位,破除行业垄断,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涌动,充分发挥市场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决定地位;最后要坚持制度创新,逐步探索新兴产业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新兴产业中的行业联动能力,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优质信息服务。
5.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升企业“走出去”质量,增强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带一路”共建战略的提出,为河南省不断深化同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和加快新兴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步伐提供了良好契机。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联系,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探讨新型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贸易进出口环境。要充分利用沿线国家的当地资源、市场,鼓励本省新兴产业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积极走出国门,到沿线国家进行投资设厂,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与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不断努力融入当地市场,实施积极的本土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宽利润空间,有效提高新兴产业在当地的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探索海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加强同当地的科技研发交流合作,有效提升新兴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此外,要充分结合本省在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合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合作交往模式,逐步建立起由跨境电商平台、专业化云物流系统、互联网金融等构件组成新型电子商务国家交流合作模式,[10]不断增强本省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6.高度注重人才培养战略,加大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层次化人才培养机制
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河南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面临着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双重格局,对劳动力、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结构。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传统产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一般劳动力的职业素质,使之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新兴产业的未来,注重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经费支持力度,强化产学结合,校企联动能力,努力实现新兴产业人才本土化培养战略。此外,要不断加大对“高精尖”科研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的高端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先进技术水平和先进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通过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逐步实现全省范围内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和人才结构的优化,切实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能水平。
[1]薛澜,林泽梁,梁正,等.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05):18-26.
[2]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01):112-116.
[3]陈继勇,盛杨怿.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9(01):94-100.
[4]任保全,王亮亮.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规模效应吗?——基于产业分类、政策和产权层面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03):42-50+90.
[5]冯根福,毛毅.外资进入对中国工业行业价格变动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36-50.
[6]宋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策略选择[J].企业经济,2011(10):15-19.
[7]刘志彪.发展战略、转型升级与“长三角”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J].学术月刊,2011(11):71-77.
[8]李丹,崔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J].经济学家,2015(08):62-70.
[9]孙红燕,张先锋.国际代工企业升级模式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6):135-142.
[10]王娟娟,秦炜.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46-54.
(责任编辑:刘 阳)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6.005
F061.5
A
2096-2452(2016)06-0023-06
2016-11-05
张玉旺(1992-),男,河北邯郸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