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忧患意识教育

2016-03-15柳俪葳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纲要大学生课程

柳俪葳 赵 易 倪 兵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忧患意识教育

柳俪葳 赵 易 倪 兵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1)

当今大学生忧患意识匮乏,不仅对国情、社情知识茫然,而且居安思危意识淡漠,缺乏对忧患意识的自我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既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要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具体事例,从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角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增强使命感的角度等路径,教育和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一生中理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和关注,是一种激励人生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1]189。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振兴希望所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文所指的忧患意识,特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除了有对历史和现实局限性的否定意向外,本身还蕴藏着超越局限积极进取的建设性;这种忧患意识既有民族自省心,不盲目乐观,又有民族自信心,不妄自菲薄[1]190。

一、学术史回顾

就目前笔者所能搜集到的文献来说,针对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分析大学生忧患意识状况,并提出对策,从此类角度分析和论述的文献较多,论文有23篇之多。笔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国和老师的《“90后”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探析》[2]。该文在阐述“90后”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和内容的基础之上,重点提出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以及自我等五个方面开展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第二,从国防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忧患意识及其教育重要性。此类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英的《加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着力点》[3]。该文从必要性和着力点两个方面分析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重点分析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要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高彦梅的《浅析增强忧患意识在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中的必要性》[4]一文,从历史、现实和教学规律三个角度阐述了在国防教育中增强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高彦梅另一篇题为《浅谈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中增强忧患意识的途径》[5]的文章,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忧患意识的新内涵和以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为切入点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谈忧患意识教育,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两篇。一文是朱效梅的《谈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忧患意识》[6],指出爱国主义中的忧患意识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太平中预见危机、防患于未然的辩证思维。一文是黄春梅《爱国主义教学中的忧患意识》[7],文章从爱国主义教学的传统做法、缺乏忧患意识教育内容对爱国主义的影响、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对策等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学的具体措施。第四,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角度谈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仅有两篇,一是张志巧的《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高》[8]。该文结合思政课四门骨干课程逐一论述了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办法和原则。二是赵晓丹的 《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9],主要论述了在思政课中培养忧患意识的原则和方法,重点是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展开论述。

上述文献为人们认识大学生忧患意识现状,把握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途径和策略提供了思路和启发。但结合高校相关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文献尚不多见,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角度论述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研究成果更为罕见,这为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二、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现状

(一)缺乏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辩证分析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因素不仅内容多,而且方式也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大学生接受各种因素影响时可选择空间很大。这就要求忧患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增强其吸引力、可接受性。目前,包括忧患意识教育在内的宣传教育能够与时俱进,注意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完善。但是过往的积弊仍然不能一时消除,宣传教育中讲大话、套话、官话,经常以“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等自我陶醉;只讲成绩不谈问题,或者故意回避问题,怕讲问题讲困难多了起到负面作用。事实上,我国目前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就国际局势来说,在南海,菲律宾单方提出的“南海仲裁案”,虽然中方一再申明“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立场,但是南海问题悬而未决;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战略安全构成威胁。虽然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局部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就国内局势来说,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三十多个春秋,习近平强调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正是这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求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讲成绩固然可以鼓舞大学生前进的信心,讲问题讲困难同样可以激发大学生前行的斗志。而在忧患意识教育上片面强调“正面宣传”,往往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而这恰恰是当前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上亟待克服的弊端。

(二)缺乏党情、国情的教育

在建党9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又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无论哪一个做不到位,都不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固,因此,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情。党情指的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性质、宗旨、目标、纲领、路线和自身建设的情况,是一个政党历史和现实状况的集中体现。目前,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同时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深入了解党情,有助于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忧患意识的形成。社情是社会情况的简称,包含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治安、民生等。现在个别大学生认为国泰民安,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大好形势。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我国虽然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较低,远没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目前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急需全面脱贫。正确认识党情、社情是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最要紧的前提。但是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专门针对党情、社情教育的课程相对欠缺,许多本、专科学校的形势政策课对党情和社情的介绍,往往缺乏具体事实,说教意味浓重,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很难激起当代大学生的共鸣,更难以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未能真正起到对学生进行党情、社情教育的作用。正是因为对党情、社情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忧患意识不强。缺乏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致使爱国主义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不能转化为实践的动力[10]。

(三)纲要课中忽视对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如前所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类格言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士人和现代知识分子历来崇奉的一种理念。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其忧患意识是不言自明的教育内容和目标之一。各门课程均应渗透忧患意识教育,只是教育的方式有差、程度不同罢了。而在所有的课程中,纲要课是更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一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更具有忧患意识教育的天然性和知识优势。然而,目前高校的纲要课在实现这一功能和目的方面还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第一表现,是忧患意识教育的目的未能鲜明地提出并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应该说,纲要课中的内容,只要能够有效地传授和学习,在客观上或多或少地都会发生忧患意识教育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必须树立的观念,纲要课中的忧患意识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从目前高校纲要课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在这方面的设计还缺乏自觉性、整体性,忧患意识教育基本是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自流状态。由此导致的第二种表现是任课教师的忧患意识教学各自为教、各自为是,随意性很强。第三种表现,是缺乏忧患意识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当然不能要求把忧患意识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设立,它应该渗透融合在整个纲要课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须有十分明确的忧患意识教育教学的评价内容和指标,能够有效引导任课教师重视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遗憾的是,目前高校的纲要课评价体系中这方面的内容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的甚至是一个空白。

三、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振兴希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担当者。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古人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忧患的意识中,在“四面楚歌”的紧迫形势中才能发愤图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在绝境中奋起。这种“忧患”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杞人忧天”,它是鼓舞历代爱国之士为国家前途、国家命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越感,五千年的自我为中心,导致了晚清末期诸多外敌的入侵。但中国人民没有沉沦下去,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涌现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在满腔的愤恨中,在民族存亡的忧患中发愤图强,寻找中国新的出路,经过百年的抗争与探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出了绝境,驶入了历史的快车道,中国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国家。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殷切希望,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忧患意识,与国家兴衰相联系的忧患意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前提。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缺乏忧患意识的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纵观历史,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忘记忧患,不能因为我们国家经济有所发展就夜郎自大,不知进取。应该看到中国这一路走得很艰辛,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发奋学习、报效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忧患意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具有极其紧迫和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当前我们身处和平的环境中,但是我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进入到了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全实现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代大学生将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帮助其树立忧患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基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远虑与近忧是相联系的。近忧是远虑的前因,远虑是近忧的后果,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由于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从小树立为国为民、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的志向,进而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可以唤起大学生对于潜在危机的警惕性和危机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不畏险阻,奋发图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代大学生只有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和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情怀,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献出绵薄之力。

四、纲要课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路径

(一)用近现代中国屈辱史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近年来,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几乎都涉及了忧患意识教育,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述从鸦片战争到十八届四中全会17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那段历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因此在纲要课中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从忧患中走过来的。而设立这一课程的目的就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的国家。历史的脚步走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以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国耻为切入点,深刻揭露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如何通过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掠夺我国大量的财富,占领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以上的广袤国土,把中国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制造了几十个“国中之国”,进而使中国在政治上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在经济上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11]。纲要课上编主要讲述风云变幻的80年,也就是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在这80年中,中华民族蒙受的巨大痛苦和灾难是同时期其他国家和民族所罕见的。面临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压迫,无数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忧患的历史,通过屈辱史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懂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道理,呼唤起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在纲要课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忧患意识教学手段

纲要课程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必须坚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12]。培养忧患意识是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虽然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重要渠道,但是单纯的理论往往很难唤起当代大学生的共鸣,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反映大学生忧患意识的价值。忧患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教育,追求的是以实际行动来促使自己对国家发展、民族兴衰荣辱的关注。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尤其要重点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在多灾多难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批批具有忧患意识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国家的热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一是结合红色历史旧址开展教育。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红色历史旧址,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民族复兴而牺牲奋斗的历史,通过一件件实物的诉说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树立忧患意识的同时,注重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是体现忧患意识教育价值至关重要的部分和环节。二是组织专场报告会,聘请老革命老战士等讲述我党我军光荣的历史,通过当事人的诉说,让大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三是有效利用第二课堂,通过观看红色影片、开展专题班会、阅读红色经典等形式,全身心地感受历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为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打下基础。

(三)提升纲要课忧患意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纲要课要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十八届四中全会17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如此漫长的历史,现有的纲要课时就显得太少。如何更好地利用纲要课的课堂使其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路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任课教师善于抓住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问题,有重点、多形式地开展教学。如教学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时,应避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记住具体时间、条约内容等,而应该通过教师客观地对重点问题展开剖析,解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谜团。通过珍贵的历史镜头和图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还应该让那些受到“侵略有功论”影响的学生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有着双重影响;最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引导大学生得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13]的结论和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告诫当代大学生,不能像晚清时期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必须树立忧患意识,看到国家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应当负起的时代责任。

五、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改变目前大学生忧患意识薄弱现状的客观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该发挥思政课的教育熏陶作用,积极开展忧患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正视国家、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去面对和解决,从而预防和避免大学生在面对困难、矛盾和问题时怨天尤人的现象,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1]王艳秋.谈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教育[J].社科纵横,2009 (10).

[2]刘国和.“90后”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1(9):105-106.

[3]王英.加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着力点[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1-34.

[4]高彦梅.浅析增强忧患意识在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中的必要性[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0-102.

[5]高彦梅.浅谈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中增强忧患意识的途径[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65.

[6]朱效梅.谈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忧患意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30-31.

[7]黄春梅.爱国主义教学中的忧患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221-222.

[8]张志巧.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高[J].百色学院学报,2009(6):123-125.

[9]赵晓丹.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91-192.

[10]贾金英、贾浩杰.忧患意识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52.

[11]李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45-46.

[12]范连生.地方史资料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以黔东南州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4(3):145.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9.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06-30

柳俪葳,河北传媒学院马列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赵易,河北传媒学院信息技术与文化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倪兵,河北传媒学院马列教学部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纲要大学生课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