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6-03-15徐文静武立端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徐文静 武立端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徐文静 武立端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数据新闻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新闻形式的补充,而是一定层面上对传统新闻生产思维上的逆行之举。数据新闻的产生既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有着自己的历史沿革,经过了理念基础奠定阶段、技术过渡阶段、理念与技术成熟阶段以及其他发展动因叠加聚合阶段。通过电视平台、网络平台、数据新闻独立机构平台的数据新闻作品,可以观察国内制作水准较高的数据新闻样态。国内数据新闻制作中的问题与困境表现在:数据开放的困境亟待解决;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水平需要提升;是否采取数据新闻的报道形式需判断;数据新闻的投入与收益需要平衡;数据新闻不应该只是少数媒体的权利。

数据新闻;国内数据新闻;新闻作品;可视化

一、数据新闻的概念

数据新闻(Data-Driven-Journalism),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目前数据新闻的概念廓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出发点。从与传统新闻的比较层面来说,欧洲新闻学中心和开放知识基金会倡导编写的《数据新闻手册》中提出:“数据新闻就是用数据处理的新闻,是把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和具有说服力的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字信息相结合的新闻。”从数据新闻自身的制作方式来说,德国之声电视台记者米尔科·劳伦兹将数据新闻理解为“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1]。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说,也有专家将数据新闻视为计算机辅助报道 (Ccomputer Assisted R reporting,CAR)和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 visualization,IV)交叉的产物。

国内的学界尚未对数据新闻的概念做出定论。从数据新闻的英文名称来看,driven一词除了可以直观地翻译为驱动之外,也有strongly motivated to succeed,urged or forced to action through moral pressure和compelled forcibly by an outside agency等情感倾向的表达,也就是说数据与新闻的关系之间,强调由数据作为新闻源出发产生新闻,且数据对新闻不仅仅是传统新闻制作链条中的辅助说明、佐证的作用,它更倾向于一种对新闻客观精神的强调[2]。

无论是出于对社会危机、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了解目的,还是出于对危机应对、信息预警的实用目的,本文认为,数据新闻的出现不能仅仅算是一种新闻形式的补充,而是一定层面上对传统新闻生产思维上的逆行之举。传统新闻制作流程因形式、体量或制作成本等因素,更擅长忠实于定量定限度的新闻内容的真实;而数据新闻的出现,能在拓展新闻素材容量的前提下,以客观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承担部分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独立监督意识,独立客观地从数据出发,冷静地嗅出复杂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二、数据新闻的发源历程

数据新闻最早出现在哪家媒体已无从考证。英国和美国是数据新闻起步早、发展快、投入大的两个国家。但是能在学界获得共识的是,数据新闻的产生既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有着自己的历史沿革。

本文将既往数据新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理念基础奠定阶段、技术过渡阶段、理念与技术成熟阶段、其他发展动因叠加聚合等四个阶段。

(一)理念基础奠定阶段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媒体的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为数据新闻的产生起到了奠基作用。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提出了“精确新闻报道”的理念,强调新闻报道中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调查数据与结果的科学应用。

本文认为精确新闻报道是在原有新闻报道方式的基础上融合了社会研究学科的内容。定量分析是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精确新闻报道阶段也强调对定量分析法的使用,如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与现在的数据新闻样态相比较,精确新闻报道除了在数据保有量和技术层面的区分之外,现在的数据新闻对定量分析中的“量”的部分更加倚重,精确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法已经不再是数据新闻的主要素材获取手段,数据新闻将既定事实的量化数字提升到比精确新闻阶段更高的地位。

(二)技术过渡的阶段

21世纪初期产生的计算机辅助新闻为数据新闻的技术处理方式提供了启示。21世纪初期,计算机辅助新闻、数据库新闻的实践逐渐增多。作为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的过渡,计算机辅助报道更偏向于一种辅助工具,数据多为新闻报道内容的辅助说明。

本文认为在报道思维之外,数据新闻的数据体量是与传统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区分指标之一。数据新闻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依赖程度更高。无论是前期的数据整合筛选过程还是后期的数据可视化过程,计算机技术的使用都近乎必然,已远远不再是计算机辅助新闻时代的“辅助”作用所能概括的。

(三)理念与技术的成熟阶段

在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都发展较为成熟的时候,数据新闻的产生成为可能。2009年3月,英国《卫报》成为全球第一家成立数据新闻部的报纸。2013年,《纽约时报》制作的“雪崩”题材数据新闻报道获奖。2012年,全球编辑网和谷歌共同设立全球首个“数据新闻奖”,参评地区从2012年第一届的51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15年第四届的6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事件节点见证了全球性的数据新闻热潮形成。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容量、存储能力保证了数据新闻的素材来源;交互设计、可视化技术保证了数据新闻的中期的数据分析、数据展示;而新媒体平台的丰富保证了数据新闻传播渠道和影响力的提升。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受众对数据新闻产生过程的参与。客观深度的报道不再是个别优势新闻媒体的专利;受众不仅能够参与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更能够在数据新闻中找到对自己影响力或吸引程度更高的信息

(四)其他发展动因叠加聚合的阶段

除理念与技术的成熟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在推动数据新闻热潮形成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例如数据公开运动的推行,使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渠道得到了拓展;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对事件真相、事件关联性的探求为数据新闻的制作提供了导向。例如数据获取成本的降低。好的数据新闻的关注度的提升,给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制作数据新闻的动力。再如基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重特大事件的出现,促使受众对预警信息的需求度提升,使数据新闻的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这些都成为推动数据新闻发展成熟的重要助力。

三、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概况

国内精确新闻报道可以追溯到1996年《北京青年报》发表的题为《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还好吗》的一篇专版报道;而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方面,我国传播学者明安香也在1999年出版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一书中做过介绍。精确报道与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在国内的传媒院校中也有作为教程的案例,而拉开数据新闻报道本土化实践的媒体,集中在网络媒体上。

自2011年起,国内四大门户网站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紧跟国外数据新闻实践步伐,相继推出数据新闻专栏“数字之道”“数读”“新闻百科”“图解天下”等。传统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数据新闻尝试较早的如新华网的“数据新闻频道”。作为纸媒数据新闻实践的领先者,《南方都市报》在实践初期的报道多是直接以信息图表的形式在报纸版面上呈现数据信息。传统电视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推出“据”说系列报道,开启了国内电视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之路。

早期的数据新闻发展模仿痕迹较重,受众对数据新闻的理解也仅限于能够在媒体报道中看到集中的数据信息或图表形式。而对于成熟的数据新闻来说,这样偏向于静态的数据展示属于信息图的范畴,是数据新闻较为初始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内的数据新闻在数据量、可视化程度以及深度数据分析方面都与国外的数据新闻有一定差距。

国内除传统的新闻媒体进行的数据新闻尝试之外,一些较为有特色的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作品也在近几年进入受众的视野。如成立于2013年的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是国内比较早地把数据新闻进行专业化运作而建立的独立机构;再如第一财经与阿里巴巴合力打造的数据新媒体DT财经以及腾讯新闻开放的数据频道数据控等。

数据新闻因其特殊的数据量及技术要求,在国内媒体中的呈现还不能达到普及的程度。虽然用数据证实新闻、用数据提升新闻公信力的理念在媒体中能够形成共识,但从目前来看,各级新闻媒体产出的数据新闻作品优劣有别,成熟的数据新闻制作能力仍然掌握在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媒体平台之上。

四、国内数据新闻作品案例

(一)电视平台的数据新闻——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

央视 《数说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10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数据新闻节目,共分为 《远方的包裹》《通向世界的路》《文化的旅行》《奔跑吧!能量》《食物背后的故事》《丝路,走起》《中国制造,您选啥》7集内容,节目挖掘超过1亿GB的数据,以电视节目的基础形式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数据分布状况[3]。

《数说命运共同体》的前期数据来源于国家“一带一路”数据中心、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众多权威数据库;中期数据分析动用两台超级计算机;后期可视化阶段运用了三维地图、GPS移动轨迹、瞬间位移视频等多种形式。

以《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例,是因为这一数据新闻作品实现了数据新闻与传统媒体平台的结合。传统媒体平台为这一作品的创建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获取量、数据权威性,以及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的经济、技术支持。除数据新闻本身的优势之外,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使故事讲述的形式与引导作用得以突出。如此大型的数据新闻作品,如果只将数据可视化形式直接交由受众分析,可能会产生信息点的疏漏,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形式能够对数据新闻中的大量数据进行解释,能使受众最大程度了解数据内涵。

(二)网络平台的数据新闻——新华网《打虎拍蝇记》

新华网自2012年开始“数据可视化”新闻的探索以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成立数据新闻部。2013 年3月推出数据新闻专栏,是国内较早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的媒体机构之一。《打虎拍蝇记》以交互网页的形式,向受众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700余名落马官员数据,包含每个贪官的姓名、性别、年龄段、学历、级别、部门、首次通报时间、落马原因、落马地点以及照片等相关具体信息。

可视化的元素包括了时间轴、地图、色块、峰值曲线等等。新闻数据的建模方式上,制作团队借鉴了Data Mining中“数据立方体”的概念。选择《打虎拍蝇记》为例,是因为这一数据作品在多维度信息交互方面制作较为成熟,将落马官员的个人信息与落马地域进行了多维度的整合,形成了一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反腐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新闻作品的主要数据源是中纪委网站的795篇公开新闻报道稿件。如果说《数说命运共同体》的亮点与难度是数量庞杂、信度权威的数据来源的话,那么《打虎拍蝇记》展示了数据源开发的另一种尝试途径。

(三)独立机构的数据新闻——财新网数据新闻实验室《周永康的人与财》

财新可视化实验室是一个虚拟部门,团队由三种人组成:编辑、设计师和程序员,三方是合作和互动的关系。2014年7月29日,财新网发布数据新闻《周永康的人与财》,内容涉及三十多人和九十多家公司及项目,以互动网页的形式呈现。

以《周永康的人与财》为案例,是因为这一数据新闻作品的制胜点并不是庞大的数据保有量,而是对关系的梳理。关系中包括人物之间、人物与公司之间、公司与项目之间的关系等等。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以关系线的形式搭建,用不同颜色的线代表不同的联系方式。从可视化的元素角度来看,这一数据新闻中的可视化元素并不是很多,而且没有类似于《数说命运共同体》中的主持人介绍形式,它的互动性更强,简洁的操作页面与操作方式能使受众直观地在点击的过程中了解到人物、事件的关联性。它在发布一周之内,就获得了400万访问量[4]。

这一数据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交互还体现在数据库功能的拓展上。当记者或用户需要查找数据时,可以在这个作品上查找。这个作品同时提供中英文版。根据查找过程中发现的疏漏,还可以再对数据新闻作品进行改进。

五、国内数据新闻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一)数据开放的困境亟待解决

数据获取是数据新闻产生的先决条件,获取的数据的体量、质量完全能够对数据新闻作品的实际社会效应产生影响。自2009年美国数据门户网站data.gov上线以来,开放数据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截至2014年2月10日,全球已有63个国家加入开放政府合作伙伴组织,而在我国数据开放的问题显然仍需要时间解决[5]。

打开数据的获取渠道只是第一步,对于数据新闻制作尤为重要的在于是否能够搭建更为聚合的数据平台,是否能够有验证数据真伪的机制。这两项指标会影响数据新闻作品的真实客观性。如果获取的数据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那数据新闻的真正传播效益是无法达到的。

(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水平需要提升

对比国内外数据新闻作品,能够明显感觉到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差异。国内大部分数据新闻作品都只能局限于静态的信息图表形式,很难实现交互性,而交互性恰恰是吸引受众参与数据新闻的重要方式。

被誉为数据新闻先驱的《卫报》,数据新闻团队仅由5人组成,其中一些成员并非全职的数据新闻记者,他们还隶属于《卫报》的不同部门,从事其他新闻采编工作。但这些团队成员中包括了专门的数字执行编辑、互动图表设计师等。其他按需调用的团队包括了图形平台、图像平台、数字设计和多媒体交互设计等等多个方面。数据新闻的制作很容易陷入专业记者有新闻报道思路、但不能操作实现可视化要求的境况;而对于掌握可视化技术的程序设计人员,却往往出现新闻数据的分析挖掘方面有所不足的矛盾。是选择培养自身新闻记者的技术能力,还是使用专业的制作团队完成数据新闻的制作,可能会成为数据新闻形成过程中的困境。

(三)是否采取数据新闻的报道形式需进行判断

数据新闻是新闻报道新的补充形式还是会成为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内媒体在考虑揣摩的重要问题。可视化技术滥用,恰恰从另一侧面证明:选用数据新闻报道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如选题类型、数据量大小、新闻元素关联性复杂程度以及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信息理解能力等。数据新闻的形成初衷是为了让故事有更好的讲述方式,但如果把数据新闻理解成新闻必要的呈现途径,显然会把原本秉持“简化”的数据新闻重新复杂起来。

(四)数据新闻的投入与收益需要平衡

在上文中提到了数据获取的成本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新闻的制作成本都很低廉,因为数据新闻的成本不仅仅是数据获取这一个方面,还包含着人力成本、技术成本、时间成本等;与之相对应的收益也不仅包括经济收益,还包括了社会意义、受众的关注程度、对受众的实际影响价值等。在制作数据新闻的策划前期,这些不可量化的项目都是需要制作团队考虑的。新闻对时效性有着天然的需求,数据新闻则追求深度性。如果数据新闻的制作成品已经错过了受众最佳的关注时机,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制作成本的一种浪费。

(五)数据新闻不应该只是少数媒体的权利

《卫报》在开辟了数据博客之后,就加深了与受众的关联程度。《卫报》采取了与受众合作完成数据新闻、教受众制作数据新闻、与受众分享新闻数据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受众的数据新闻意识。

数据新闻的产生,是对权威化、精英化的削减。国内的数据新闻制作可以参考类似经验,让受众真正参与数据新闻中。这样,受众不仅能够提高对数据新闻的关注、帮助媒体查验数据新闻中可能存在的错漏,还能够为媒体不断地提供新的新闻选题与数据源。

[1]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6):35.

[2]陈虹,秦静.数据新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6(1):69.

[3]张超,钟新.新闻业的数据新闻转向语境、类型与理念[J].编辑之友,2016(1):79.

[4]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J].现代传播,2014(11):106.

[5]郑蔚雯,姜青青.大数据时代,外媒大报如何构建可视化数据新闻团队?——《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实践操作分析[J].中国记者,2013(11):132.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6-07-20

*本文为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人力资源类App实证研究及建构策略”(课题编号:JRSHZ-2016-07010)项目成果。

徐文静,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媒介融合;武立端,河北传媒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融合。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